一路有你,苦一点也愿意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605631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动不是单纯地落泪,不是肤浅地感时伤怀。感动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那么,在课改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学生感动来达到课改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用教师的真情感动学生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若老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恶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在课堂中我有时是大义凛然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我有时是浪漫奔放的李白,对酒当歌;也有时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倾诉衷肠。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形,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
  语文教材中以情动人的文章很多,在营造特定的情境氛围的基础上,我常采用的方法是有表情的美读,情动于中而形显于外,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毫无掩饰的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斑羚飞渡》大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二、用经典的美文开启想象
  “感动”是一种生命的诠释,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人性的叩问。感动始终是一种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乳汁,对于感动,师生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王剑冰的《绝版的周庄》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美文,文辞清丽雅致,作者对周庄的美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但学生头脑中产生的意象决不能仅仅限于作者的直接描述。教师应调动学生在作品意象的激发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意象进行发散和补充,这样文学欣赏过程才算完成,学生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才能由衷的为美的事物所感动。我在教授本文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周庄美的语句找出来,并赏析美在何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相应语句,其他学生闭目聆听,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借助想象的翅膀对美的形象进行了新创造,新挖掘,好词佳句层出不穷,为美文增添了新的意境,学生们也进入了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新境界。
  三、用亲历的生活感动学生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是,我们的生活太现实了,现实得快要容不下一丝情感的蔓藤,人们与生活产生了太厚的隔膜,学生们被逼着以功利的心情学习,当然亦会以功利的眼光看待生活。而文章里的故事情节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因此,帮助学生构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勾联起来,这常常是让学生感动的关键。
  胡适的《我的母亲》虽然语言朴实,但处处渗透着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和严格教育,对初二的学生来说读懂课文非常容易,但要领会内在情感比较困难。我感觉到学生之所以不能领会文章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的麻木与迟钝。在教学中我常常讲述父母亲对我的关心,我还告诉他们,只有用一颗爱心去感受这个世界,你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可爱。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同学们情不自禁的回忆起平常被他们忽视的非常值得珍惜的父母之爱。有的边说边泪水涟涟,此时再去回忆父母对他们的责罚,他们也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我的母亲》,他们就很容易读懂了平易朴实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浓浓的情愫,也就能在被感动的同时,深深理解作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理。
  有一种久违的体验叫感动,有一种醉人的滋味叫感动,感动无法预定,也无法奢求,它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轻轻触动心灵,铭记于心。感动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因为教师的感动,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工作任务,而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因为学生的感动,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点燃心灵的火花;课堂不再是监狱般的牢笼,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
  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带着感动上路,一路不会寂寞,一路花开满地,绿树成荫。
其他文献
教书十年了,深感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阅读的劲儿每况愈下。一节课让学生阅读两次,学生显得不耐烦,不是声音小就是读得像知了声似的。中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无论是记叙、议论还是抒情类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萃,这些文章中有情景交融的诗歌、文辞优美的散文、情节生动的小说 、催人泪下的剧作,它们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有感而发,倾注着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甚至凝聚着他们的
期刊
一、关于倾听与对话  倾听,就是听自然之声、听心灵之声从教学的角度看,听孩子们,特别是初中阶段叛逆期的孩子们的心灵之声尤其必要。由于紧张的学习,考试的压力,社会的影响以及家长高度的关注和期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必然会有复杂的反映。走进孩子心里,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话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在不断提升内容的对话中,师生获得关于学习、课程,甚至生活、人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认识,自然地达
期刊
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高度。而山水诗创作,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涌现了以王维、李白等为代表的山水诗人。尽管,这两人的山水诗都是描摹山水寄托情感的典范,但由于诗人的思想和人生遭遇等因素的影响,其诗歌内容和风格也不尽相同。王诗素以“禅意与画意完美结合”而著称于世;李诗则因“宏伟浪漫”而久负盛名。那么,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山水诗各有什么特征呢?  一、
期刊
最近,我们徐州地区推行一种新的课改模式——“学进去 讲出来”,我把它简称为“学讲”,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进去后然后讲出来,对课改精神的领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学讲”和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学讲”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为具体化,即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尝试了以下做法,并且取得一些效果,现浅谈如下:  我以为要想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知不觉间,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已经开展了一年,从开始的不解、疑虑到后来的排斥、厌恶,再到后来的接受并思考,我觉得这一年,于我而言是成长的、阵痛的,但也是有所收获,充满启迪的。  有一个规律叫“短板效应”,说的是一个木桶要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个桶就无法盛满水。也就是说,一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
期刊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一篇好的作文,除了有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高深的立意之外,还要有优美的语言。如果语言苍白,势必使文章黯然失色。如何让学生的语言美起来呢?笔者经过近些年来作文教学的实践,总结了八个字:引导、巧借、仿写、创新。  一、引导。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语言是门艺术,妙语则更让人如品琼浆,回味无穷。怎样引导学生对语言熏陶呢?首要的是妙语佳句的熏陶,语文课前,作文评讲之后,或
期刊
写作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虽然作文教学、作文批改耗费了教师们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还是最令师生头疼的。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寻求有效的作文训练方法,减小学生写作文的难度,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实践证明仿写可以成为突破学生作文难以提升的尴尬处境的一条捷径。所谓仿写,即仿照优秀的范文进行写作。  一、仿写的意义  缺少个性,品位较低是学生作文的普遍现象。这种状况
期刊
一、真诚的情感投入  首先,语文教师要钟情于本质丁作,像敬爱父母一样对教学工作付出一片孝敬之心。先秦的庄子说过:“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当教师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时,才可能使教学过程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其次,语文教师一定要钟情于作家人物,替他们倾吐心声,也就是要进人他们作品中的感情世界,这样才能讲出感情来,也只有讲出感情来,才能感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
期刊
“感人心者在乎真”。叶圣陶先生说:“想要写作,真是最易萌生的欲望。差不多同想吃想喝的欲望一样。”只有抒发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的做到打动人、感染人。事实也证明,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流传下来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流露真情实感的作品。可见,是否有真情实感历来就是评价作文的主要标准。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选取生活中第一手材料,叙写真实、生动的故事,表达美好的情感。  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就包括知识、能
期刊
高效课堂是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更丰富的经验;也就是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也就“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课堂。所以,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要把握好教材、学生、教法,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  一、如何做到深入浅出  首先,要深入教材  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因为这是打造“高效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