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动不是单纯地落泪,不是肤浅地感时伤怀。感动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那么,在课改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学生感动来达到课改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用教师的真情感动学生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若老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恶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在课堂中我有时是大义凛然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我有时是浪漫奔放的李白,对酒当歌;也有时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倾诉衷肠。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形,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
语文教材中以情动人的文章很多,在营造特定的情境氛围的基础上,我常采用的方法是有表情的美读,情动于中而形显于外,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毫无掩饰的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斑羚飞渡》大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二、用经典的美文开启想象
“感动”是一种生命的诠释,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人性的叩问。感动始终是一种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乳汁,对于感动,师生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王剑冰的《绝版的周庄》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美文,文辞清丽雅致,作者对周庄的美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但学生头脑中产生的意象决不能仅仅限于作者的直接描述。教师应调动学生在作品意象的激发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意象进行发散和补充,这样文学欣赏过程才算完成,学生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才能由衷的为美的事物所感动。我在教授本文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周庄美的语句找出来,并赏析美在何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相应语句,其他学生闭目聆听,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借助想象的翅膀对美的形象进行了新创造,新挖掘,好词佳句层出不穷,为美文增添了新的意境,学生们也进入了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新境界。
三、用亲历的生活感动学生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是,我们的生活太现实了,现实得快要容不下一丝情感的蔓藤,人们与生活产生了太厚的隔膜,学生们被逼着以功利的心情学习,当然亦会以功利的眼光看待生活。而文章里的故事情节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因此,帮助学生构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勾联起来,这常常是让学生感动的关键。
胡适的《我的母亲》虽然语言朴实,但处处渗透着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和严格教育,对初二的学生来说读懂课文非常容易,但要领会内在情感比较困难。我感觉到学生之所以不能领会文章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的麻木与迟钝。在教学中我常常讲述父母亲对我的关心,我还告诉他们,只有用一颗爱心去感受这个世界,你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可爱。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同学们情不自禁的回忆起平常被他们忽视的非常值得珍惜的父母之爱。有的边说边泪水涟涟,此时再去回忆父母对他们的责罚,他们也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我的母亲》,他们就很容易读懂了平易朴实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浓浓的情愫,也就能在被感动的同时,深深理解作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理。
有一种久违的体验叫感动,有一种醉人的滋味叫感动,感动无法预定,也无法奢求,它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轻轻触动心灵,铭记于心。感动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因为教师的感动,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工作任务,而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因为学生的感动,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点燃心灵的火花;课堂不再是监狱般的牢笼,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
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带着感动上路,一路不会寂寞,一路花开满地,绿树成荫。
一、用教师的真情感动学生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若老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恶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在课堂中我有时是大义凛然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我有时是浪漫奔放的李白,对酒当歌;也有时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倾诉衷肠。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形,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
语文教材中以情动人的文章很多,在营造特定的情境氛围的基础上,我常采用的方法是有表情的美读,情动于中而形显于外,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毫无掩饰的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斑羚飞渡》大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二、用经典的美文开启想象
“感动”是一种生命的诠释,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人性的叩问。感动始终是一种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乳汁,对于感动,师生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王剑冰的《绝版的周庄》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美文,文辞清丽雅致,作者对周庄的美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但学生头脑中产生的意象决不能仅仅限于作者的直接描述。教师应调动学生在作品意象的激发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意象进行发散和补充,这样文学欣赏过程才算完成,学生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才能由衷的为美的事物所感动。我在教授本文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周庄美的语句找出来,并赏析美在何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相应语句,其他学生闭目聆听,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借助想象的翅膀对美的形象进行了新创造,新挖掘,好词佳句层出不穷,为美文增添了新的意境,学生们也进入了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新境界。
三、用亲历的生活感动学生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是,我们的生活太现实了,现实得快要容不下一丝情感的蔓藤,人们与生活产生了太厚的隔膜,学生们被逼着以功利的心情学习,当然亦会以功利的眼光看待生活。而文章里的故事情节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因此,帮助学生构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勾联起来,这常常是让学生感动的关键。
胡适的《我的母亲》虽然语言朴实,但处处渗透着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和严格教育,对初二的学生来说读懂课文非常容易,但要领会内在情感比较困难。我感觉到学生之所以不能领会文章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的麻木与迟钝。在教学中我常常讲述父母亲对我的关心,我还告诉他们,只有用一颗爱心去感受这个世界,你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可爱。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同学们情不自禁的回忆起平常被他们忽视的非常值得珍惜的父母之爱。有的边说边泪水涟涟,此时再去回忆父母对他们的责罚,他们也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我的母亲》,他们就很容易读懂了平易朴实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浓浓的情愫,也就能在被感动的同时,深深理解作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理。
有一种久违的体验叫感动,有一种醉人的滋味叫感动,感动无法预定,也无法奢求,它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轻轻触动心灵,铭记于心。感动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因为教师的感动,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工作任务,而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因为学生的感动,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点燃心灵的火花;课堂不再是监狱般的牢笼,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
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带着感动上路,一路不会寂寞,一路花开满地,绿树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