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已把初中阶段的课题学习改为“实践与综合应用”,目的是借助实践与综合应用,使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融合成为可能,进一步沟通生活数学与课堂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准》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新的数学课程中应该有让学生“用数学”的内容,通过“用数学”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的数学课程中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践课”。
通过综合实践课,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课能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形成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综合实践课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综合实践课课前准备
1.1 拟定切实可行的实践课计划。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要拟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计划,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的状况,将数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和生活,理解数学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与社会,又服务与社会。包括数学各部分知识与表达方式之间的综合,又包括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同时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
1.2 开展实践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初中学生,他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与社会生活经验。因此,一般以开展“具体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试验”等活动内容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发现、探究与应用的能力意识。
1.3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组织。①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③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2 综合实践课
2.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综合实践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创新教育的一大特征,初中生如果缺乏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潜能不会充分挖掘,但是如果老师的主导变成了包办代替,那么学生的个性特长就会被扼杀。所以老师在活动中仅是一个导引者,重在教会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研究、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发挥。我们现实操作中有许多的老师习惯于做一个包办者,这种落后的概念要尽快转变过来。
2.2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的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
2.3 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综合实践课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或解决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与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做到真正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交流表达、质疑思考、创造等能力。
3 做好综合实践课的评价工作
客观、正确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与激励性,因此要积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工作,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强调过程性评价,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应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应主要评价以下内容: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运用多种方法,对结果的有无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中交流活动体会,达到总结经验与发展能力的目的。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是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将不断探索,使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通过综合实践课,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课能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形成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综合实践课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综合实践课课前准备
1.1 拟定切实可行的实践课计划。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要拟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计划,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的状况,将数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和生活,理解数学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与社会,又服务与社会。包括数学各部分知识与表达方式之间的综合,又包括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同时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
1.2 开展实践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初中学生,他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与社会生活经验。因此,一般以开展“具体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试验”等活动内容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发现、探究与应用的能力意识。
1.3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组织。①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③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2 综合实践课
2.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综合实践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创新教育的一大特征,初中生如果缺乏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潜能不会充分挖掘,但是如果老师的主导变成了包办代替,那么学生的个性特长就会被扼杀。所以老师在活动中仅是一个导引者,重在教会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研究、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发挥。我们现实操作中有许多的老师习惯于做一个包办者,这种落后的概念要尽快转变过来。
2.2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的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
2.3 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综合实践课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或解决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与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做到真正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交流表达、质疑思考、创造等能力。
3 做好综合实践课的评价工作
客观、正确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与激励性,因此要积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工作,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强调过程性评价,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应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应主要评价以下内容: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运用多种方法,对结果的有无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中交流活动体会,达到总结经验与发展能力的目的。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是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将不断探索,使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