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学生的想像力点燃孩子的艺术火花

来源 :学习报·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ka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G40(2012)24-01-02
  作者:何勇
  学校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现代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
  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
  我在教学“苍松翠柏”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后来怎么这样了?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松树的同学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松树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见过的松树的样子?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现在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画脸谱》一课,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大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
  再次,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行人及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生活一下子是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四、开展课外美育活动
  在长久的课内学习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单调、枯燥情绪,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美育活动,符合青少年学生活泼、求异心理,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这种美育活动之中,因而能够收到较好的美育效果。举行定期的文艺汇演、比赛活动,举办艺术节、知识节、美术作品和书画展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切合学校实际,组织学生到自然之中,到社会之中,领略、认识美好的事物,净化情感,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走向自然,游览山川、河谷、园林原野、水库电站、大海岛屿等,感受、欣赏大自然的美,认识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伟力,增进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游览名胜古迹,鉴赏历史文物,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五、建立课余美术活动小组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建立课余美育活动小组,培养、发展学生的特长,深化、延伸课内学习,“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课余美育活动小组的天地里,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会投入极大的热情,自觉地、努力地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爱好、专长得到培养、加深、提高,在某一方面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市姜庄
  镇仁和中学261500)
其他文献
编号:K2(2012)19-02-01  作者:程志华  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关于“人类的旅游活动”的知识要求,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三大价值  “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因素和条件,都称为旅游资源”。所谓旅游动机,是指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养、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项目的旅游活动,能满足人们某种心理上的
期刊
编号:G40(2012)19-01-04  作者:陈平  当前,随着先进教育理念的确立和教学行为的变革,学生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然而,一些学生有了闲暇时间却不知如何有意义地渡过,特别是农村父母往往只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孩子接触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不多,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形成关心不够,且大多又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闲暇时间所表现出来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思想,不良道德和不良行为。学生家长也希
期刊
编号:H1(2012)20-03-02  作者:王亚琴  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我一直重点实验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实践,现以初见成效。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
期刊
编号:H1(2012)19-02-02  作者:王东硖  习作前的有效交流,是解决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的手段之一,下面结合具体的习作指导谈谈自己在习作前与学生的有效交流。  一、写人的习作  在学生说自己熟悉的人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抓住人长得怎么样?(高矮胖瘦)说话的时候语气怎么样?说了什么话?语气、表情有何变化?做错了事或做了好事的时候心里怎么样?怎么做的?(什么动作),这样就把描写人的方法教给学生
期刊
编号:O1(2012)19-03-03  作者:叶剑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
期刊
编号:O1(2012)19-03-02  作者:贾敏  从事十多年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学生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学生的整体数学成绩都非常有影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计算的确是枯燥乏味的,要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
期刊
编号:O1(2012)19-04-03  作者:朱三金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也
期刊
编号:J6(2012)19-04-01  作者:李静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
期刊
编号:G40(2012)19-03-01  作者:帕提古丽·艾木都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
期刊
编号:G40(2012)19-02-03  作者:高相宽  随着社会的发展,被班主任称之为“问题学生”的中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往往学业不好,品行表现也差,主要表现在行为上有偏离、情绪上不稳定、同学交往上关系紧张,易出现自卑、抑郁、孤僻等性格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问题学生”是班级的一种隐患,班主任只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应对,才能教育好这些学生,保证他们的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