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罢早饭刷了锅碗,水玉抓了两把玉米撒到院里,倚着门框,看着鸡们争先恐后地吃。枣红色公鸡叼起来一颗玉米,咯咯咯叫着又放到地上,招呼母鸡们来吃。母鸡们一过去,它就趁机跳到她们背上了。
瞧着鸡冠血红、雄赳赳的公鸡,水玉想起了男人。天阴着,刮起冷冷的风,再过几天就是八月十五了。上次走的时候,男人还穿着单裤短褂,天冷了也不知道回来拿衣裳。
水玉正盯着公鸡母鸡们出神,街上传来锡匠打锡壶的嘹亮吆喝声。想起男人拿回来的锡丝锡块,水玉忙忙地迎出去叫住了锡匠。
锡匠是个三四十岁的南方人,方正、红铜色的脸膛儿,剑眉挺鼻,一脸随和的笑。
锡匠在街边放下货担,木炭、风箱、烙铁、模板、火炉,一样一样卸下来,刚摆好摊子生着了火,天却噼里啪啦落下了雨。
“大哥,挪过道里吧。”水玉一边招呼着锡匠一边帮着把那些家什往自家过道里拿。
这边刚帮锡匠弄好,水玉“哎哟”一声急忙忙跑进院子蹬梯子要上房。
“咋了?”正摆弄风箱的锡匠转脸问道。
“房上还有一包稻,本想再晒一天哩,这天!”水玉一边上梯子一边说。
“嗨,我来嘛,下来下来。”锡匠扔了手里的家伙,奔过来摆手叫住水玉。
锡匠噔噔噔上了房,又噌噌噌下来,把一包稻子背进了屋里。
火旺旺地烧了起来,锡匠把水玉家的锡丝锡块放进锅里,抬了脸笑笑,问:
“暖脚的不在家吧?”
“你咋知道?”水玉脸红了。
锡匠指指锅里的锡块:“一看就是从厂矿上拿的。”
“嗯,在煤矿。”水玉点了头。
“放心,打了这暖壶,你今年冬天不会冷了,白天睡觉也不怕,能热到第二天下午。”火光把锡匠的脸照得更红了。
化锡、倒模、塑形,锡匠粗糙厚实的两只大手麻利、熟练,左旋右转,上敲下打,满手大大小小的新伤老疤在水玉眼前飞来舞去。
“大哥,一年到头在外跑,看你这手上,也不容易!”水玉肃了脸,眼里有了些许的心疼。
“小事,习惯了。”锡匠盯着手里的活儿,轻描淡写地说道。
锡匠一边忙着,一边有些自豪地跟水玉介绍他的手艺。
听见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南院的河生嫂冒雨跑过来钻进了过道。
“水玉,这暖壶光暖脚可不中呀!”河生嫂站定就冲水玉笑着说。
水玉脸一红,伸手要去打河生嫂:“脚不冷哪儿都不冷了!”
“那可不一定!”河生嫂阴阳怪气地挤挤眼,看看水玉,又看看锡匠。
经过了锤面、焊接的工序,锡匠手里的暖壶已经成型了,他讪笑着看看水玉再看看河生嫂,继续自己下一道工序——修刺、磨光。
“你不做饭?”水玉问河生嫂。
“寻饭吃,一会儿不下雨了去俺妈那儿。”
这一片就水玉和河生嫂两家,周围都是竹园。
三人说着话,锡匠又在锡壶盖和壶身上精心地刻了鸳鸯和并蒂莲,一个光滑、精巧的暖壶便做成了。
“大哥,多少钱?”水玉问。
锡匠一边收拾自己的东西,一边掂了掂剩下的一块锡:“不要钱了,管我一顿饭,剩下的锡给我就行了。”
水玉搂着暖壶紧点头答应着。
河生嫂看看过道外还在下的雨,道:“哟,还不叫寻饭吃了!”
“恁娘家三步路,一抬脚就到了。”水玉说。
“下着雨,冷飕飕的,不去了。”
河生嫂娘家在胡家桥东边喂马庄,出了村就是,没有半里地。
水玉摟着暖壶匆匆回了屋,麻利地扎开火,焖米洗菜。河生嫂和抽着烟的锡匠说了会儿话,就冒雨回家了。
饭做好时,雨下得又大了些。
“大哥,来屋吃吧。”水玉舀好了饭,站在屋门口喊还在过道里的锡匠。
“不用,就在这儿吃吧。”锡匠站起来,回道。
“来吧来吧,舀好了。”
锡匠刚要出过道,河生嫂在南院喊:“水玉,啥饭?”
“大米饭,过来吃吧。”水玉脆生生地应。
“哈哈,我过去,恁俩都不够吃了。”
“没事,我不吃。”水玉又喊。
两家之间只有木头棍、玉米秆扎的一人高的篱笆墙,跟一个院一样。
等河生嫂回了屋,锡匠看着水玉,犹豫着。隔着雨丝,水玉也在屋门里犹豫。
尴尬间,水玉只好端起满满一碗大米饭用盆扣着,送到过道来。
趁着锡匠吃饭,水玉找出来男人在矿上发的雨伞,举着去了隔壁河生嫂家。
进了南院,就有酸菜味道飘出来。
“你吃啥?”进了门,水玉问。
“我拌玉米面疙瘩,暖和。”河生嫂正在锅里搅着。
“俺哥哩?”
“老头儿今儿个过生,他跟俺瑞瑞晌午去那边吃。”
“你也去呗,好饭。”
“不去,有些人不想瞧。”河生嫂拍着蒜瓣,撇撇嘴。
“给你拿个伞,想去恁妈那儿去吧。”水玉指指门口。
“饭都好了,不去了,明儿个再说。”
“……听说,明儿个还有雨。”水玉其实并不知道。
“那就后天,离十五还有好几天哩。打壶的走了?”
“没有,正吃饭哩!”
“那你还不赶快回去陪着,小心偷你。”
“瞧你说哩!”水玉白一眼河生嫂,又指指雨伞,“真不用?”
“不去了不去了,你快回去陪人家吧!”
水玉又撑开伞,走进滴滴答答的雨水中,回家去。
锡匠吃完饭,去了下茅房,出来站在门外,像要告辞。水玉站在门内,望了望南院,听到河生嫂在丁零当啷地刷锅洗碗,又瞧瞧天,心里怨雨还不停。
锡匠默默地走到过道,从货担一个抽屉里拽出来两张小油纸盖了货担,又拽出来一张破油纸披上,挑起货担,回身望一眼水玉,点了点头。
水玉跟出来,倚在过道墙上,瞧着锡匠一悠一悠走进蒙蒙的秋雨中。
[责任编辑 吴万夫]
瞧着鸡冠血红、雄赳赳的公鸡,水玉想起了男人。天阴着,刮起冷冷的风,再过几天就是八月十五了。上次走的时候,男人还穿着单裤短褂,天冷了也不知道回来拿衣裳。
水玉正盯着公鸡母鸡们出神,街上传来锡匠打锡壶的嘹亮吆喝声。想起男人拿回来的锡丝锡块,水玉忙忙地迎出去叫住了锡匠。
锡匠是个三四十岁的南方人,方正、红铜色的脸膛儿,剑眉挺鼻,一脸随和的笑。
锡匠在街边放下货担,木炭、风箱、烙铁、模板、火炉,一样一样卸下来,刚摆好摊子生着了火,天却噼里啪啦落下了雨。
“大哥,挪过道里吧。”水玉一边招呼着锡匠一边帮着把那些家什往自家过道里拿。
这边刚帮锡匠弄好,水玉“哎哟”一声急忙忙跑进院子蹬梯子要上房。
“咋了?”正摆弄风箱的锡匠转脸问道。
“房上还有一包稻,本想再晒一天哩,这天!”水玉一边上梯子一边说。
“嗨,我来嘛,下来下来。”锡匠扔了手里的家伙,奔过来摆手叫住水玉。
锡匠噔噔噔上了房,又噌噌噌下来,把一包稻子背进了屋里。
火旺旺地烧了起来,锡匠把水玉家的锡丝锡块放进锅里,抬了脸笑笑,问:
“暖脚的不在家吧?”
“你咋知道?”水玉脸红了。
锡匠指指锅里的锡块:“一看就是从厂矿上拿的。”
“嗯,在煤矿。”水玉点了头。
“放心,打了这暖壶,你今年冬天不会冷了,白天睡觉也不怕,能热到第二天下午。”火光把锡匠的脸照得更红了。
化锡、倒模、塑形,锡匠粗糙厚实的两只大手麻利、熟练,左旋右转,上敲下打,满手大大小小的新伤老疤在水玉眼前飞来舞去。
“大哥,一年到头在外跑,看你这手上,也不容易!”水玉肃了脸,眼里有了些许的心疼。
“小事,习惯了。”锡匠盯着手里的活儿,轻描淡写地说道。
锡匠一边忙着,一边有些自豪地跟水玉介绍他的手艺。
听见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南院的河生嫂冒雨跑过来钻进了过道。
“水玉,这暖壶光暖脚可不中呀!”河生嫂站定就冲水玉笑着说。
水玉脸一红,伸手要去打河生嫂:“脚不冷哪儿都不冷了!”
“那可不一定!”河生嫂阴阳怪气地挤挤眼,看看水玉,又看看锡匠。
经过了锤面、焊接的工序,锡匠手里的暖壶已经成型了,他讪笑着看看水玉再看看河生嫂,继续自己下一道工序——修刺、磨光。
“你不做饭?”水玉问河生嫂。
“寻饭吃,一会儿不下雨了去俺妈那儿。”
这一片就水玉和河生嫂两家,周围都是竹园。
三人说着话,锡匠又在锡壶盖和壶身上精心地刻了鸳鸯和并蒂莲,一个光滑、精巧的暖壶便做成了。
“大哥,多少钱?”水玉问。
锡匠一边收拾自己的东西,一边掂了掂剩下的一块锡:“不要钱了,管我一顿饭,剩下的锡给我就行了。”
水玉搂着暖壶紧点头答应着。
河生嫂看看过道外还在下的雨,道:“哟,还不叫寻饭吃了!”
“恁娘家三步路,一抬脚就到了。”水玉说。
“下着雨,冷飕飕的,不去了。”
河生嫂娘家在胡家桥东边喂马庄,出了村就是,没有半里地。
水玉摟着暖壶匆匆回了屋,麻利地扎开火,焖米洗菜。河生嫂和抽着烟的锡匠说了会儿话,就冒雨回家了。
饭做好时,雨下得又大了些。
“大哥,来屋吃吧。”水玉舀好了饭,站在屋门口喊还在过道里的锡匠。
“不用,就在这儿吃吧。”锡匠站起来,回道。
“来吧来吧,舀好了。”
锡匠刚要出过道,河生嫂在南院喊:“水玉,啥饭?”
“大米饭,过来吃吧。”水玉脆生生地应。
“哈哈,我过去,恁俩都不够吃了。”
“没事,我不吃。”水玉又喊。
两家之间只有木头棍、玉米秆扎的一人高的篱笆墙,跟一个院一样。
等河生嫂回了屋,锡匠看着水玉,犹豫着。隔着雨丝,水玉也在屋门里犹豫。
尴尬间,水玉只好端起满满一碗大米饭用盆扣着,送到过道来。
趁着锡匠吃饭,水玉找出来男人在矿上发的雨伞,举着去了隔壁河生嫂家。
进了南院,就有酸菜味道飘出来。
“你吃啥?”进了门,水玉问。
“我拌玉米面疙瘩,暖和。”河生嫂正在锅里搅着。
“俺哥哩?”
“老头儿今儿个过生,他跟俺瑞瑞晌午去那边吃。”
“你也去呗,好饭。”
“不去,有些人不想瞧。”河生嫂拍着蒜瓣,撇撇嘴。
“给你拿个伞,想去恁妈那儿去吧。”水玉指指门口。
“饭都好了,不去了,明儿个再说。”
“……听说,明儿个还有雨。”水玉其实并不知道。
“那就后天,离十五还有好几天哩。打壶的走了?”
“没有,正吃饭哩!”
“那你还不赶快回去陪着,小心偷你。”
“瞧你说哩!”水玉白一眼河生嫂,又指指雨伞,“真不用?”
“不去了不去了,你快回去陪人家吧!”
水玉又撑开伞,走进滴滴答答的雨水中,回家去。
锡匠吃完饭,去了下茅房,出来站在门外,像要告辞。水玉站在门内,望了望南院,听到河生嫂在丁零当啷地刷锅洗碗,又瞧瞧天,心里怨雨还不停。
锡匠默默地走到过道,从货担一个抽屉里拽出来两张小油纸盖了货担,又拽出来一张破油纸披上,挑起货担,回身望一眼水玉,点了点头。
水玉跟出来,倚在过道墙上,瞧着锡匠一悠一悠走进蒙蒙的秋雨中。
[责任编辑 吴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