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佛经翻译中的文与质的协调发展关系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27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这一活动在很早以前便在中国开始了,在翻译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别具看法的翻译方式与策略,这些翻译方式和策略也对其后的翻译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佛经翻译的历史当中,文质之争成为翻译活动中的主要讨论点,本文试图从文质的角度去探讨翻译当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文质的关系究竟是“你死我亡,相互对立”,还是“协调发展,相互统一”。
  关键词:文;质;协调发展
  翻译活动在中国的历史当中产生的很早,在翻译活动中出现的翻译方式与策略也有许多。这些翻译策略对于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文中我将试图讨论一下在佛经翻译的历史当中出现的重要的探讨话题,即“文”与“质”的关系。希望对于今后的翻译实践能够产生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佛经翻译中文质的起源与发展
  佛经翻译开始于东汉末年,并且结束于北宋时期,即公元1111年。文质这一对立的议论观点在公元224年被提出,并引起了广大译者的讨论。
  孔子将文质并举,其目的是用来论述人的品格,《论语》中说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就是说外表看起来儒雅,而内在涵养很高,具有道德修养。内外协调好才成称之为君子。
  首先說一下文质的起源,公元224年,竺将炎和维祗难一同翻译了《昙钵偈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句法经》,竺将炎和维祗难是质派的代表人物,质的出现实际上是晚于文的,质最早指的是抵押物,也就是说其代表本质的意思,后来拓展为质朴的意味。竺将炎和维祗难的作品遭到了支谦的否定,并将《句法经》进行了校正,完成了《句法经序》。支谦是文派的代表,支谦批评竺“用词不雅”。文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文最开始指的是陶器烧制过程中偶然留下来的天然纹路,后来为装饰用的花纹。这是关于竺,维和支谦的一场关于文质的论战。
  这场论战的结果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质派在理论上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是因为他们引用了老子和孔子的论述为理论依据,而文派虽然在理论上输了,但是在实践上却是胜利的一方,因为文派最后成书,广泛流传。
  除了竺,维和支谦在文质上的对立观点以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翻译人物表明了自己的对于文质的观点。东汉三国时期,人们对于安世高的观点表明为“意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因此安世高属于质派。与安世高同为质派的还有支娄迦谶,人们对于支娄迦谶的观点表明“贵商实中,不存文饰”,多数都为“辞质多胡音”。只不过后来支谦认为质派过分求实导致语言晦涩难懂,便把“辞质多胡音”改为了“汉语直译”。
  二、文质之间的协调发展,相互统一
  最早提出文质统一的是孔子,他强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外表儒雅与内在高尚道德相统一的思想。后来到了汉代时期,刘向还有扬雄推崇孔子的思想。刘向在《修文》中提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扬雄也对孔子的观点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修身》中提出“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意思是说“礼”作为君子的重要规范,基本要求为“华实副”,也就意味着文质相统一的思想。但是与孔子不同之处在与,扬雄脱离了人伦教化的儒学色彩,转向了自然的角度。刘勰对于孔子和扬雄的总结提出了“天地人”为核心的“三才”观。刘勰提出“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意思就是说文章要得体,必须突出文,还有质的本来性质,既不能文灭质,又不能质灭文。因此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同时是唯物主义的。是相当积极进步的。因此刘勰的“文不灭质”就是说文和质都要恪守自己的规范,彼此不能够相互抵消,而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为了强化自己的文质统一的观点,刘勰提出了“情采”,“体性”,“风骨”,“隐秀”,刘勰认为这些范畴与文质统一具有具有一样的内在逻辑。它们是对文质关系的进一步解释与强化。到现如今的21世纪,“文质兼美”成为了学生教材选材的重要关注点。主要增强了人文性的选材,这样的选材能够能好地培养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孔子到刘勰,都从文质相统一的角度来进行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刘勰能够以文质相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文学的发展情况,是对时代的深刻的忧思。21世纪的文质兼美的教材选材标准也进一步的体现了“文质协调发展,相互统一”的观点。
  三、总结
  文派与质派是在佛经翻译中的主要探讨点,又最开始的政治人伦范畴发展到了美学范畴。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质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而且是中华民族对于艺术的领悟和深刻见解。总的来说,文质关系是唯物主义的,理性的积极的辩证统一。 希望此篇论文可以由此对以后翻译实践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仇成楷.从佛经翻译的“文”“质”讨论看中国传统翻译话语[D].外交学院,2016.
  [2]高庆华.文化视野下古代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辨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
  [3]郝丽运.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J].语文学刊,2014.
  [4]张春柏,陈舒.从“文质之争”看佛经翻译的传统[C].国外外语教学.2006.
  [5]赵巍,石春让.“文质”的现代转化问题——兼论传统译论的价值和现代阐释[C].山东大学威海,2009.
  作者简介:杨旭(1994—),女,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研究生在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 要:清王朝在雍正年间分别设立了张家口厅、多伦诺尔厅和独石口厅,即所谓“口北三厅”,口北三厅的设立符合清政府加强边疆管理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对口北地区的职权管理,本文拟从口北三厅设立的角度,对其设立加以考证,进一步丰富地方史志研究。  关键词:口北三厅;相关问题;张家口厅  提到口北三厅的设立,我们须对“口北”一词加以界定,“口北”起源于设立于清康熙三年(1644)的口北道。清王朝在雍正年间分别设
期刊
摘 要:现代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对地理学习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学好地理,就必须要通过改革创新解决好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地理学习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提升,更加关注对问题的处理能力,而不是传统的只关注考试能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要全面的考虑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地培养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既能够帮助自身更好的发展自己,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关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基于孔子学院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成为了一个重要命题。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筝是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重要符号;孔子学院是古筝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和综合性平台。基于孔子学院的古筝文化传播,应根据古筝文化的特殊属性制定传播策略,讲好古筝文化故事,争取多方利益相关者支持,构建古筝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复合型文化传播人才,加强特色音乐孔子学院建
期刊
摘 要:主题班会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主题班会也是一个主要形式。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班级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主题不鲜明、不突出,内容落后、单薄;范围有限、参与度相对较低;纪律松散、把控较松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薄弱等,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和策略,提供一些提高主题班会质量的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提升;高校;主题班会;质量  高校主题班会是一种进
期刊
摘 要:陶行知先生在《全民教育》中指出:“一旦养成学习习惯,个人就能终生进步不断。”对于小学生来说,好的写字习惯,能帮助他更好地学习汉字、写好汉字,培养他良好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应该从低年级抓起。  关键词:低年级;书写习惯;兴趣  陶行知先生在《全民教育》中指出:“一旦养成学习习惯,个人就能终生进步不断。”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并且对于学生日
期刊
摘 要:水彩风景画属于一种学易难精的画种,也因此在运用水彩进行作画时,技法的使用会影响到画质以及画的表现风格。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水彩风景画中的技法,其次通过整体画面、题材选择、共性个性表现等方面,就技法对水彩风景画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一点看法。  关键词:水彩风景画;绘画技法;艺术特点  水彩画是运用水调以及透明颜料来进行作画的一种绘画方式,由于其色彩透明,而作画中能够通过一层颜
期刊
摘 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坚持了一生的思想,较比同代诗人,他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更加坚定。本文基于对杜甫的最高崇拜,对开元盛世与其“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展开研究,深入走进其内心,探索杜甫政治理想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杜甫;“致君尧舜”;开元盛世  杜甫的远大理想与政治追求是值得世人肯定的,其的“致君尧舜”政治理念与开元盛世密不可分,在某种程度来说可被理解为是盛唐精神的一种表现。该种政
期刊
摘 要:辛弃疾词风多样,其中以豪放见长的登临怀古词广为人知。这类词作,从抒情手法和写作特点上表现出辛弃疾词作的鲜明特点。本文拟就辛词中的这一类作品,分析其中多样的抒情手法,探讨其中“以文入词”的特点,以此视角,来窥见辛弃疾词作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  关键词:辛弃疾;豪放;登临怀古;特点;抒情;以文入词  辛弃疾一生创作的词作不可胜数,既有田园山水之乐,亦有登临怀古之思。这里仅就后者讨论辛词两大特点
期刊
摘 要:纪录片《象牙之战》丰富生动的视听呈现,表达了深刻的人文关怀。笔者主要通过对纪录片《象牙之战》的选题和视听语言的探究分析,希望从影评中获得一些关于纪录片创作的认识。  关键词:纪录片;《象牙之战》;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的选题视角  对于一个纪录片创作者而言,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最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拍什么?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就是分析、确定一个可行性强的选题。如果说一开始选题确定对了,那么
期刊
摘 要:《疯狂动物城》讲述了兔子朱迪与狐狸尼克合作破案来挑战刻板印象的故事。以兔子朱迪展开,尽管身边的人都觉得兔子不可能当上警察,但她还是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第一个兔子警官。在追寻真相的路上,携手狐狸尼克互相帮助发现了这桩案件背后隐藏着的一个天大的阴谋。电影最后片段,当这些刻板印象被纷纷击破后,动物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与繁荣。  关键词:《疯狂动物城》;刻板印象;启示  《疯狂动物城》是由迪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