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中学生“群体思维”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群体思维”对网络舆论演化过程中的多个阶段产生作用,这些作用也将会对学校与学生、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等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产生影响,探究学生群体思维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的作用关系,可以为我们引导舆论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的微观解读,探究学生“群体思维”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新特征。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过程中的潜伏、爆发、蔓延以及缓解四个阶段中,学生群体思维的新特征与网络舆论演化过程有者密切的关系,这对于高校构建网络舆论机制提供指引。
  【关键词】群体思维;网络舆论;生命周期理论;立场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高校维护稳定研究咨政中心开放基金资助课题:社会化媒体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CQGXWWZZZX2019-3-Yjs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0.22.048
  近年来国内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由于高校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场域具有特殊性:主体、本体以及传播途径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传播效果的复杂性。因此高校突发事件易引发相关高校学生群体在网络上发表意见,不断在社会化媒体上掀起热议,甚至事件走向。若高校对于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不当,不但有损高校自身形象,同时也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社会化媒体下,加快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新格局、促进高校突发事件中多主体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舆论场域的一系列关键因素当中,始终活跃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学生群体,其意识导向在网络舆论的表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生的“群体思维”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发展规律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事件的解决产生偏离。
  1. 群体思维与网络舆论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大量社会化媒体应运而生。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社交平台在逐渐成为高校学生日常信息获取与观点表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给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带来新的问题。当前,高校突发事件的发展具有本体奇异性与敏感性;传播途径互动性与圈层性;传播效果病毒式、井喷式与连锁性等特征。理性的网络舆论在社会化媒体上传播可以在增强话题热度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推动事件的解决;而非理性的网络舆论则会造成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产生误读,影响学校公信力与社会稳定性。高校学生是突发事件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的日常生活参与者、意见者甚至相关事件被影响者,其个体的观点并非独立形成,还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这种社会关系构建了学生群体思维的形成。
  学者们在危机中群体“追求同意”进而产生群体思维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欧文·贾尼斯(《群体思维的牺牲品》,1972)将当群体成员面临着共同命運时产生的一种使大家顺从的压力称为“群体思维”。丹尼斯·古伦(1998)认为群体很容易受到关系限制,他认为群体成员因为害怕被群体排斥的风险而不愿意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群体思维的探讨过程中,凝聚力(恩斯特·博尔曼,1996)、一致性(丹尼斯·古伦,1998)、同质化(克拉克·麦考利,1989)三个群体思维的重要特征被广泛讨论。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在演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并对网络舆论演化过程中的多个阶段产生作用,这些作用也将会对学校与学生、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等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产生影响。因此探究学生群体思维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的作用关系,可以为我们引导舆论提供依据。
  2. 群体思维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新特征
  “三微一端”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社区平台的不断延伸,高校学生群体的主要讨论空间从传统的点对点传播平台及面对面交流转到新兴网络空间中,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意义融合,对高校学生群体思维转变提供条件。
  技术发展带来信息、平台与意识的关联,“群体思维”在个性化中偏向发展。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网络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技术的进步与网络功能的拓展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彭兰在《网络传播概论》中将网络技术的特点总结为“它与很多技术相互关联”。技术环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关联”的三个方面:一是信息传播的关联,超链接的思想,改变了网络信息的结构方式。信息之间的联系不再是线性的、一元的,而是网状的、多元的。二是讨论空间关联,“三微一端”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公众提供了交流的可能性,网络空间形成了一个公共领域,并赋予公众说话的“权利”。三是公众意识与呈现之间的关联,对用户数据的采集与深层应用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5G时代的到来,这种现象将更加明显,万物互联使公众意识与新闻个性化联系更加紧密。高校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得受到“关联”带来的影响,其具体表现为信息接受的多源而带来的视野扩展,学生同样可以借助社会化媒体发表意见,与他人展开实时的沟通,但意识与呈现之间的关联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固化与偏向发展。学生群体在现实之外的场域即网络空间中由个性化的信息所影响,学生群体逐渐部分“脱离”现实环境,原有的群体思维受到冲击。
  “匿名性”与现实压力相互交替,个体选择有针对性表达。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民众自我赋权成为可能,给予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声的机会。而能否“自由发声”通常与网络匿名性有关,晋晓兵认为,网络匿名性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行为者对于自身是否被他人所知觉情况的感知。美国学者HayneRice将网络匿名性分为两大类,分别为技术匿名性和社会匿名性。技术匿名性是指在交流过程中移除所有和身份有关的信息,而社会匿名性则指由于缺乏相关线索,无法将一个身份与某个特定的个体相对应。当个体感知匿名性强时,个体的社会临场感会显著降低,感知受约束力会显著降低。学生在社会化媒体进行表达的过程中,也受到技术匿名性与社会匿名性的影响,虽然在移除了所有与身份有关的信息,但是对社会关系挖掘的可能性又会为其带来新的担忧。因此学生群体在表达过程中,会有限制性、选择性的展开意见交流。   社会化媒体带来圈层式交际,共识易加速聚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自然平台与数字平台,相互交叉,相互包含,从而使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社区平台的不断延伸构成了网络空间独特的社会环境。拥有相同价值取向的个体会在平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圈子”,再一次在“圈子”内固化共识。当前高校群体中活跃度比较高的主要有豆瓣小组、知乎圈子、微博超话、百度贴吧以及类小木虫的小众APP等,在上述社会化媒体中,既有以学校为连接点的大圈子,也有以价值观为主导的兴趣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群体的归属感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不仅在大圈子中体现存在感,主要仍在小圈子中获取信息与交流意见。“小圈子” 将具有相同价值观、世界观甚至人生观的个体聚集在一起,情绪成为圈子内活动的关键要素。
  信息爆炸带来焦点的分散,个体关注点迎来不确定性。在数字时代,信息传播技术冲击了已有的读写文化,信息的加速度生产将我们淹没在数字洪流中,逐渐形成“慢性注意力分散”([澳]罗伯特·哈桑,2020)。这对我们的认知和思考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社会化媒体将现代人的时间切碎,注意力不断地分散化、碎片化、难以保持完整的思路。学生群体在众多技术加持下的信息洪流中,在社会化媒体上注意力被逐渐分散,对单一事件与单一平台的关注度缺乏长期性,青少年本身具有的好奇心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的特点,由此引发群体关注点的不确定性。
  3. 群体思维对网路舆论的作用机制
  网络舆论的发展通常具有规律性可言,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学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生命周期的划分也有所不同。比较典型的阶段划分有宋海龙等根据网民情绪变化的维度将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过程划分为:形成、高涨、波动和淡化四个阶段。余廉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和政府管理理论将网络舆论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蔓延、转折和休眠四个阶段。由于不同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具有不确定性。以现有的理论和高校突发事件作为基础,本文认为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发展过程应分为:潜伏、爆发、蔓延和缓解四个阶段较为恰当。在上述四个阶段中,网络舆论在各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舆论特点。作为突发事件所在高校的学生群体,通常会在社会化媒体中活跃地发表观点与意见,作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重要主体构成,影响其行为方式的群体思维也在网络舆论发展过程中产生作用。
  规则:潜伏期的关键导向。在高校中,对规训权力的理解可以对高校管理下学生思维具有掩饰性提供相应的解答。高校学生的话语权利即便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增强,但是高校学生的思维仍然被禁锢,又或者是一种“抢打出头鸟”的思维在群体中广泛存在。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前期,即便存在对学校、教师、教育不赞同的观点,也会选择以私下吐槽的形式进行,难以形成合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群体思维是具有掩饰性的,即使具有“技术匿名性”这一保障个人隐私的权利,也由于担心社会匿名性而选择有针对性的表达。这也就导致了高校突发事件在爆发之前,高校学生群体内部已经聚集了大量的负面情绪与有意见的声音,只是由于规则等多方面因素的束缚而选择社会化媒体上的沉默。
  立场:爆发期中保持一致。个体通常是他们自己制造的现实的消费者,个人的视角是他们从经验中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来源。高校学生的经验、知识和传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在群体的影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群体相较于其他群体具有认知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源自权力的差异,因为权力一方面受到学校的环境的压迫而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可能性赋权,这种复杂的权力结构构成了突发事件在学生群体中得以爆发的现状。
  共鸣:蔓延期中走向高潮。社会化媒体给予高校突发事件发酵的空间,拥有相同兴趣取向的学生会在平台上找寻属于自己的“小圈子”或者对突发事件具有相同观点的个体会聚集成一个新的“圈子”。在这些小圈子中,群体的共识被放大到最大,并且在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中呈现一致性。本身具有同质化特征的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的圈子里再次体现。这种同质化会在网络舆论发展过程中起到情绪上的推动作用,对高校突发事件本身产生共鸣。情绪的聚集掀起舆论在蔓延期中走向高潮。
  注意力:缓解期中再做他欢。信息的加速度生产对高校学生群体形成“慢性注意力分散”造成影响。其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引发群体关注点的不确定性,使得学生群体也易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注意缺乏长期性。在新的热点事件出现时,高校学生群体又再次将焦点放在他处,而产生突发事件在狂欢后无人问津的状况,尚未真正解决事件的根本问题便不再过问,也就导致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反复性,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没有发挥到最大。部分高校学生群体的网络舆论也仅仅停留在“热闹”的维度,对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没有起到持续性作用。
  4. 結论
  高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存在正面宣传,但也有各类突发事件,例如涉及腐败、学生安全、校园管理等负面舆情,这些突发事件如果引导不当,会给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带来焦虑情绪泛滥的也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在高校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群体思维研究在网络舆论中非常关键。针对群体思维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新特征以及群体思维对网路舆论的作用机制,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高校完善自主管理流程,通过培养意见领袖占据舆论高地、创建“专业学生公关团队”深入学生群体破解沟通壁垒、事件高校突发事件“日常+应急”舆论管理;二是完善各方合作常态化、长期化,通过合理构建师生互动平台,促进双方信任升级;三是完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体系。通过对群体思维在网络舆论各阶段的合理沟通,能够有效构建较为全面的引导机制。通过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学生群体方面进行引导,是将引导网络舆论直击中心,形成各主体之间的良好互动。
  参考文献:
  [1]陈国华,施茂楠,袁勤俭,黄仕靖,朱华桂.考虑群体思维的网络舆论演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07):86.
  [2]彭兰著.“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网络传播概论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07:43.
  [3]彭兰著.“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网络传播概论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07:45.
  [4]张霁.网络匿名性再审视[J].作家,2009(04):3.
  [5]陈海涛,魏永.网络舆情、群体心理及群体行为关系研究[J/OL].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8
  [6][澳]罗伯特·哈桑(RobertHassan)著张宁译.注意力分散时代:高速网络经济中的阅读、书写与政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06.
  [7]宋海龙,巨乃岐,张备,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演化与控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4):13.
  [8]佘廉,叶金珠.网络突发事件蔓延及其危险性评估[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1,3(02):157-163.
  作者简介:喻巧琳,重庆开州人,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网络舆情.
其他文献
本文报告了一项翻转课堂模式在美国大学中文课程中实施的行动研究。这项持续三轮的行动研究旨在运用翻转课堂,通过视频的方式将词汇和语法教学放在课前,利用现代技术构建生态
摘要 从中兽医辨证分析出发,根据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对该病进行综合辨证论治,并对发病猪群进行防治,体现出中兽医药在防治猪无名高热中的积极作用,以期为猪无名高热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无名高热;中兽医;辨证;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4-0249-01    2007年6月以来,西吉县发生以高烧持续不
在沿海地区,由于土壤地质较为复杂,多为淤泥,软粘土,粗砂石,贝壳化石等,有些沿海地区地面以下30 m才会有岩石层,因此该区域地面极易沉降。本文介绍了在沿海地区,利用软连接解
以国道335线为研究对象,对公路网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原则进行分析,提出该工程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于施工工艺进行研究,包括整体施工策略、标线施工技术、护
简要地分析了影响管道基础的因素和管道施工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地基处理的几种可行的方法和管道施工应注意的事项.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资产重组活动愈发频繁,资产重组的数量和规模逐步扩大,形式趋向多样化、复杂化,企业对资产重组的涉税问题越来越重视。本文介绍了资产重组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