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盈盈地漾开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zt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神缪司偏爱浪漫蒂克的青年,这大约是不容置疑的;然而,读完唐先生新近出版的抒情诗选集《霞楼梦笛》,应该说,对于“成熟而丰饶的中年”和“返朴归真的晚年”,诗神也并没有偏心眼。
  读完《霞楼梦笛》,掩卷沉思,觉得诗人唐的诗探索轨迹大致可以描述为:始于浪漫情调,即跃入现代主义,中经复归的现实主义,继而浪漫回潮,调整升华于后期象征主义范畴。其间,“克腊西克(clas-sic)的宁静与凝重美”是延贯始终的内在素质。就其外来借鉴的倾斜对象论,亦成对应,由雪莱、济慈到艾略特、里尔克,再到叶芝、瓦雷里;可他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古典美学的静穆理想。从诗的发展逻辑看,唐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繁复探索历程,却一直要保持“中国风格的完整”。
  诗人论诗,喜好“雕塑”与“音乐”之譬,含意在把握“历史性的现在瞬间”与“瞬间凝定的历史性”的辩证关系,就诗风而言,则指如山沉凝、静若处子的静凝美与如水不居,动如脱兔的流动美的辩证统一,二者同归于生命的“永恒的同一”。
  早期的诗人,更喜爱“雕塑”之美,他一再赞叹里尔克从罗丹那儿学得的这一艺术方法。这时期的诗人倾向意象的“张力”,为他的诗的“雕塑美”取得了涵容“音乐”的力量,因而造象沉凝,运思开放。《交错集》里咏雕塑、雕塑家乃至诗人、作家的诗篇,如《罗丹》《春》《米尔顿》《巴尔扎克》等,就有着凝定的雕塑之美,又有着无声的音符在流荡。在这里,时间踌躇,空间缩小,但生命的血液却在冰冷的石头里“汩汩奔流”。的确,“雕塑家,也是诗人的虹桥在一切时空之流中建造起来了,人们通往前去,从面前走向了永恒”。
  晚年的唐,更倾向音乐之美,但他注重意象“圆览”的静凝,因而规避了“生命的青年的激越”,而趋向浑融透明的淳美,换言之,此时他的“音乐美”处处指向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因而运思从容,造象圆熟。这期间他有不少“歌诗”可以作证:以全身心乃至张开四肢听歌,草叶颤动,鸟雀鸣林,泉水闪烁——一曲生命之歌渗入了诗人的全身心(《听歌》);箫声幽咽,行旅匆促,卷舒的生意凝聚于一滴雨珠(《箫声》);正如瓦雷里说的,“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东西……好象都配上了音乐;它们相互协调形成了一种好象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
  当然,“雕塑”与“音乐”,作为诗的形象建构似可以区分,但作为诗的哲理领悟,则是不可分的。诗的历史性时间的包孕(音乐)与诗的现在时的空间自足(雕塑),各自合力,才可分娩出更加深沉的意象群。
  “纯诗的美”,是一种艺术理想,也是一种生命渴求,回顾诗人五十年抒情诗创作的过程,恰可借用他评莫洛《生命树》的话来概括:“一种克腊西克的美在盈盈地漾开”。
  (《霞楼梦笛》,唐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一月版,4.00元)
其他文献
汪晖的四卷本著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卷帙浩繁,内容十分复杂。首卷围绕“理”与“物”的关系这一中心命题,探讨了宋明儒学的“天理”主题;次卷转向“帝国/国家”问题,先证明它们是西方(包括日本)在分析中国时使用的主导性的现代二元对立概念,再论证它们对理解清朝和民国的国家特性来说,具有基本的缺陷;第三卷对晚清和民初的重要思想家进行分析,并揭示出,在将旧的“天理”世界观重塑为“公理”世界观的时候,他们既纳
从1994年入选国家集训队,到2014年即将告别赛场,王治郅在国家队的时间跨度差不多为20年,一共参加了4届奥运会、两届世锦赛、3届亚运会和7届亚锦赛,这么一长串数字印证着王治郅与中国篮球的不解缘。  我们的剧情快落幕,我们的爱恨未入土……这是王治郅在球员生涯的最后一次全明星赛后,留下的一句话。出场15分钟,得到15分和7个篮板,王治郅的数据并不抢眼,也没有拿到MVP,但能够和队友和球迷一起见证这
五月十一日,经过铁道部用了十天,紧急抢运的东北大米抵粤,整个市场粮价应声而降,迅速地平抑下去。这得益于粮食储备制度,得益于粮食流通体系的反应迅捷、流动顺畅。  中国的粮食储备思想以及相应的粮食储备制度大约形成于西汉初年。我们中学里读到的贾谊的《论积贮疏》,就是一篇重农主张的代表作,他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信奉黄老一派的淮南王刘安在
走进徐冰《烟草计划》的上海展厅,我的第一印象不是视觉,而是一股弥散在沪申画廊楼道里的气味,是烟草才特有的清香。这股气味,既熟悉,又陌生;陌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很难碰到以材料散发的气味做先导的当代艺术。很可能徐冰是第一位把视觉、嗅觉、触觉,记忆、好奇心、历史癖等多重体验,成功地糅进某一特定历史空间的当代艺术家。以往走进一些博物馆和画廊,我对里面的气味、气息,或者叫它气氛吧,多多少少会有些留意。不同的
《读书》(一九九三年第一期)刊载了王蒙《躲避崇高》一文,文中冷静客观地详说了王朔及其作品,指出其存在的必然性、现实性,这比目前较为流行的——简单地用“痞子”或“痞子文化”来界定,要科学得多,深刻得多。  王朔玩这玩那,说到底,玩的就是大家默默遵奉的道德秩序。他确实很清醒,这样才会不知不觉地审视起道德来,左看右看,才发现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等等等等,并不是那么非此即彼的;现实和人生好像是一条走向不
近些年来,媒体上有关灾难的报道最多的莫过于矿难了。据说它的发生频率之高,死亡人数之多,已达世界之最;而吨煤产量与死亡人数之比,也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值。众多人道主义者在呼吁拒绝带血的煤,多方高层领导人士在制定各种严厉措施,但内中诸多天灾与人祸的复杂因素,让矿难构成了中国屡禁不止的又一怪圈。聊可自慰的是,这也许并不是人们所担心的愈演愈烈,而是证明了我们的知情权越来越得到尊重,信息的透明度越来越高了,预
2021年5月,吳本立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吴玉章的一生很传奇。他出生于晚清,支持过戊戌变法,参加过辛亥革命;40岁后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信仰,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被派往苏联、法国和西欧工作;抗战时期回国,在教育、历史学、语言文字改革等方面均有杰出贡献,与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称为“延安五老”;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人民
先前因为没有及时想通理论的自娱自乐性,觉得一味沉沦在语言设置的游戏陷阱里很危险,于是有一次为时不短的出走。待到回来,没想到翻译理论的话语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彻底进入了所谓的“后现代时期”与“后殖民时期”。那种陌生感和疏离感,虽然不至于到“恍如隔世”的程度,却已足够茫然一阵子的了。  我对学生阐述过理论话语的转变给自己带来的困惑,但是我解释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对诸如差异、抵抗、碎片、暴力、爱欲、异化、
当代中国的大学问题,显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这不仅是在教育层面的重要性,更意味着对一个民族长远发展的枢纽意义。诚如《大学与学术》的作者引洪堡所言,强调国家“不应就其利益直接相关者要求大学,而应抱定以下信念:大学倘若实现自身目标,那也就实现了、并且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而这样的收效和影响的广大,远非国家之力所能及”(Paulsen, Friedrich:German Educati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凌晨,香港会展中心米字旗徐徐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标志着中国对香港恢复了主权行使。从英国到中国,香港政权的更迭无疑是一个宪政革命,即用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取代了英国的《英皇制诰》、《皇室训令》和《殖民地规例》等。但香港法统的变更是否影响港英政府原有法律的有效性?香港回归后的“宪政第一案”马维琨案(HKASR v. Ma Wai-Kwan,CAQL/1997)就直接触发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