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逐渐成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风向标,在弘扬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如何结合社会治理现状进行探索分析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在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进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好今天的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章从政府、市场、公民三个层面,结合当今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改变人们的世界观进而改变人们的方法论,由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弘扬;创新;社会治理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各自时代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文化,涵盖了经济、政治、道德、艺术等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生生不息,中国人民也对传统文化有着坚定的文化自信,但是由于近代国运浮沉、社会动荡以及西方文化的融合、交织、冲撞。同时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之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
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传统文化弘扬又該如何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是第一步,弘扬与传播传统文化并不难,大众传媒的推广让文化走进千家万户,难在继承,更难在弘扬。回顾中国的近代史,整体的文化发展方式是对过去的否定,这种否定只能摧毁旧世界,在现代化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会遇到“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而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或者说一个民族或是国家,能够维持想象共同体的向心力,必然要完成的一步,是把传统、现代和未来,构建成一个可以融合的纵向发展体系,而不是三个孤立的元素。所以,我们要意识到,传统文化在范式上已经死亡,我们要用对待传统的方式来对待传统,而不是指望传统能活过来,传统已经不能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只能在艺术、审美、价值观念、思想方式等精神领域作为一个符号被重构为一种社会存在,以一种亚文化的方式来继续发挥社会作用。
2社会治理的概念以及现状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都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方向。综合社会上诸多学者意见,社会治理就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协同市场、社会和公民等治理主体,充分利用治理过程中的资源,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不断和谐发展,建造安定有序社会的过程。它具有调和性、多元性和互动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正发生着全方面、多方位、宽领域的变化。物质文化总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民族习惯等多因素相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繁荣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各个方面的问题。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型,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存在如下问题:传统的社会治理普遍认为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体,采取有效措施应该是公共权力部门的行为与职责政府“集权”过多;公民社会这一意识不强,大量的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也滋生了很多问题,企业是否承担起社会责任,真正做到遵法守则;源头治理力度不强;单一手段方式解决问题容易造成效率低下等。
3用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
3.1从政府层面来看
文化与社会治理在形成中相互渗透,在目标实现中相互补充,在功能发挥上相互影响。政府所承担的角色也不再应该是一元孤立的中心者,文化应该是能够助推政府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社会治理的马车。政府应该充分利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将社会治理的模式由以行政化为手段向价值化为手段进行转变。政府要做的不应该是把所有的权利握在手里,运用这些权利去执行条例、规范他人、约束社会,而是运用价值化手段,对于市场、公民等进行价值认同感营造,让市场和公民享有更多的自由与权利,不同领域的利益和愿望在得到满足后会在社会责任与价值理念上产生契合,有助于不同社会主体进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被历代统治者积极引入到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去,用来缓和社会关系、调节社会矛盾、促社会和谐。例如以人为本和人文主义思想在古代主要是指以民为本,荀子主张“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甚至提出无为而治,并且他这一主张在汉武帝时期也得到了推崇。西汉初期,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国家统一初期,百姓民不聊生,汉武帝采取无为而治、以民为本,减免税收、徭役等一系列改革推动的国家的稳定、缓和了社会矛盾,给予了百姓更多的自由。由此得出,在汉武帝实施这一举措时,减免税收、徭役等把更多的土地、钱财、自由给予了百姓,君民可以达成以民为本、君舟民水的共识,皇帝和朝廷自然得到拥护。再观此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市场、公民这三个主体更应该继续弘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3.2从市场层面看
市场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市场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市场机制可以充分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良性运行,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治理困境的出现”。现在,经济的发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市场为载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建设,以及在政府开展的公共文化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都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企业应该在企业价值观上以及公司治理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遵守市场规范守则,实现全行业的市场规范,攻破社会治理困境。如在树立企业价值观的时候弘扬中华道德集体本位文化,树立员工集体意识与集体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忠孝礼义等道德教化思想也应该得到发扬,儒家把公正、廉洁、重行、修养、举贤任能等都看作教化的作用,把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价值观与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企业员工的素质与效率得到而提高,企业也将可持续化发展,由此推出行业和市场也将获得良性运行。
3.3从公民层面来看
从个人层次来看,公民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个人做起。“礼”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崇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其要义在于“礼”之善民心、序人伦、经国家、定社稷之功用,强调发挥道德教化与道德约束之力量来实现个体的自我升华与社会的安定一统。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约束,不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这一行为对于社会的危害,管理者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管理制度和惩戒制度,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以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环境的稳定。从组织层次来看,发挥基层社会组织作用,构建中国特色公民社会。要想改善我国当前社会治理困境,必须重视和发挥以基层自治组织为代表的社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从中国传统优秀政治文化中吸取智慧,构建中国特色公民社会,实现社会良好管理与治理。根据费孝通先生的双轨政治理论来看:一个健全的、能持久的政治必须是上通下达、来往自如的双轨形式。由于我国普遍出现基层自治组织在民主政治与自我管理上不够完善、认识不够清晰,导致我国公民公民意识薄弱,基层自治组织作用不突出。社会治理中最重要的是人,最难管理的也是人,利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公民层面的创新社会治理势在必行。
4结束语
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中,没有文化底蕴的治理是没有生命活力的治理。从历史与现实、当今与未来的广阔视野审视和评估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避免陷入文化虚无注意与文化复古主义,合理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服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弘扬;创新;社会治理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各自时代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文化,涵盖了经济、政治、道德、艺术等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生生不息,中国人民也对传统文化有着坚定的文化自信,但是由于近代国运浮沉、社会动荡以及西方文化的融合、交织、冲撞。同时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之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
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传统文化弘扬又該如何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是第一步,弘扬与传播传统文化并不难,大众传媒的推广让文化走进千家万户,难在继承,更难在弘扬。回顾中国的近代史,整体的文化发展方式是对过去的否定,这种否定只能摧毁旧世界,在现代化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会遇到“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而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或者说一个民族或是国家,能够维持想象共同体的向心力,必然要完成的一步,是把传统、现代和未来,构建成一个可以融合的纵向发展体系,而不是三个孤立的元素。所以,我们要意识到,传统文化在范式上已经死亡,我们要用对待传统的方式来对待传统,而不是指望传统能活过来,传统已经不能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只能在艺术、审美、价值观念、思想方式等精神领域作为一个符号被重构为一种社会存在,以一种亚文化的方式来继续发挥社会作用。
2社会治理的概念以及现状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都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方向。综合社会上诸多学者意见,社会治理就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协同市场、社会和公民等治理主体,充分利用治理过程中的资源,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不断和谐发展,建造安定有序社会的过程。它具有调和性、多元性和互动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正发生着全方面、多方位、宽领域的变化。物质文化总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民族习惯等多因素相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繁荣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各个方面的问题。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型,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存在如下问题:传统的社会治理普遍认为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体,采取有效措施应该是公共权力部门的行为与职责政府“集权”过多;公民社会这一意识不强,大量的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也滋生了很多问题,企业是否承担起社会责任,真正做到遵法守则;源头治理力度不强;单一手段方式解决问题容易造成效率低下等。
3用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
3.1从政府层面来看
文化与社会治理在形成中相互渗透,在目标实现中相互补充,在功能发挥上相互影响。政府所承担的角色也不再应该是一元孤立的中心者,文化应该是能够助推政府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社会治理的马车。政府应该充分利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将社会治理的模式由以行政化为手段向价值化为手段进行转变。政府要做的不应该是把所有的权利握在手里,运用这些权利去执行条例、规范他人、约束社会,而是运用价值化手段,对于市场、公民等进行价值认同感营造,让市场和公民享有更多的自由与权利,不同领域的利益和愿望在得到满足后会在社会责任与价值理念上产生契合,有助于不同社会主体进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被历代统治者积极引入到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去,用来缓和社会关系、调节社会矛盾、促社会和谐。例如以人为本和人文主义思想在古代主要是指以民为本,荀子主张“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甚至提出无为而治,并且他这一主张在汉武帝时期也得到了推崇。西汉初期,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国家统一初期,百姓民不聊生,汉武帝采取无为而治、以民为本,减免税收、徭役等一系列改革推动的国家的稳定、缓和了社会矛盾,给予了百姓更多的自由。由此得出,在汉武帝实施这一举措时,减免税收、徭役等把更多的土地、钱财、自由给予了百姓,君民可以达成以民为本、君舟民水的共识,皇帝和朝廷自然得到拥护。再观此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市场、公民这三个主体更应该继续弘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3.2从市场层面看
市场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市场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市场机制可以充分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良性运行,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治理困境的出现”。现在,经济的发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市场为载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建设,以及在政府开展的公共文化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都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企业应该在企业价值观上以及公司治理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遵守市场规范守则,实现全行业的市场规范,攻破社会治理困境。如在树立企业价值观的时候弘扬中华道德集体本位文化,树立员工集体意识与集体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忠孝礼义等道德教化思想也应该得到发扬,儒家把公正、廉洁、重行、修养、举贤任能等都看作教化的作用,把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价值观与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企业员工的素质与效率得到而提高,企业也将可持续化发展,由此推出行业和市场也将获得良性运行。
3.3从公民层面来看
从个人层次来看,公民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个人做起。“礼”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崇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其要义在于“礼”之善民心、序人伦、经国家、定社稷之功用,强调发挥道德教化与道德约束之力量来实现个体的自我升华与社会的安定一统。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约束,不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这一行为对于社会的危害,管理者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管理制度和惩戒制度,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以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环境的稳定。从组织层次来看,发挥基层社会组织作用,构建中国特色公民社会。要想改善我国当前社会治理困境,必须重视和发挥以基层自治组织为代表的社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从中国传统优秀政治文化中吸取智慧,构建中国特色公民社会,实现社会良好管理与治理。根据费孝通先生的双轨政治理论来看:一个健全的、能持久的政治必须是上通下达、来往自如的双轨形式。由于我国普遍出现基层自治组织在民主政治与自我管理上不够完善、认识不够清晰,导致我国公民公民意识薄弱,基层自治组织作用不突出。社会治理中最重要的是人,最难管理的也是人,利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公民层面的创新社会治理势在必行。
4结束语
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中,没有文化底蕴的治理是没有生命活力的治理。从历史与现实、当今与未来的广阔视野审视和评估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避免陷入文化虚无注意与文化复古主义,合理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