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这样的模式教学只能是强硬地灌输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笔者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谈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指导。
一、尊重自主的阅读体验——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爱默森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的教育首先就是尊重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人,尊重生命,尊重人的需要,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教育活动中个性的张扬必须以尊重为前提,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根植于尊重的教育这一大理念中。
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教学片段)。
师:诗的意境是需要慢慢品味、细细揣摩的,一个字,一个词,都可能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与惊喜。再读读这首诗,细细地去品味品味,你能品出诗句的哪些精妙之处?
(学生反复品读、思考)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还可以在诗句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交流)你品出了什么?
生:莲叶“接天”,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满湖绿莲的勃勃生机。
师:你品出了诗句极度的夸张,真不错!
生:荷花盛开,本来就是粉红的,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荷花“别样红”,就是红
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而且与绿色的荷叶相映成趣。
师:你品出了色彩的搭配艳丽却很和谐,你很会读书!
生:“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碧绿、深绿、浓绿……
(很多学生不以为然,有的甚至阻止该生说下去。)
师:(点头)看来,这“无穷碧”和“别样红”,不仅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给予该学生热烈的掌声)
……
学生在品味着美的语言,也在品味着美的境界,品味着美的精神生活,更是在品味自己阅读的成功啊!作为阅读实践主体的学生,是享有独立人格和鲜活个性的生命个体。我们要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尊重催生个性,没有尊重,个性化阅读教学就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二、鼓励创意的文本解读——个性化阅读的核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中没有一个字写到送别。为了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在理解了全诗的意境后,我在教学中紧扣“送”字展开赏析,让学生在创意的文本解读中感悟到诗人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特和构思的巧妙。
……
师:同学们,从诗歌的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具体体现在哪个字上?(学生齐答“送”字。)
师:可是全诗中没有一个字写到送别,而是在写西湖六月的景色,写了莲叶、荷花。是诗人陶醉于眼前的美景而忘记了身边的朋友吗?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看来,大诗人写文章也有离题的时候。
(学生有人说“是啊”,有人说“不是”,还有人在沉思。)
师:想想荷花与莲叶的关系……
生:(试探着举手说)我觉得没有离题,诗中写到了“莲叶”、“荷花”,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可能是诗人想对林子方说,我们俩的感情深厚,此时真是难分难舍。
(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觉得荷叶仿佛就是作者,荷花就好像是朋友林子方,荷花要有了荷叶才更美,他们就像这荷叶与荷花一样,永不分离。
师:你的理解很有创意!
生:我觉得诗人与朋友就像这些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直到永远!
师:荷叶相连,情深义重啊!
生:诗人其实是在告诉朋友,杭州的西湖这么美,你千万不要忘了西湖,也不要忘了西湖边还有我这位朋友……
师:诗人多么含蓄的表达,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从学生的交流中,可见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他们萌发出了一个个具有强烈自主意识和浓厚个性色彩的见解,而且这种见解又是那样的深远而有创意。正是由于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文本,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还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到充分发展。
三、提供开放的交流话题——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感悟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有时还可能遇到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给学生提供开放的交流话题,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自由交流,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己,那么学生就可以在体验的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而又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请看下面教学片段:
师: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极写了对西湖美景的赞美。现在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一想送别的画面、背景,然后说说自己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相互交流)
师:同学们,你从诗中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你是从哪儿感受出来的?
生:我读到的是诗人高兴的心情。因为诗人送别友人林子方,他想到友人此去一定前程似锦,诗人送别自然高兴。
生:我读到的是诗人明朗的心境。林子方虽然离开了,但是朋友的离开不等于友谊的失去。所以诗人的眼中是美景,诗中是美景,心境自然明朗。
……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首送别诗中不仅读出了荷花的别样红,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杨万里明朗的心境、开阔的胸襟、委婉的深情。(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这首诗。)
古人以诗言志,以诗寄情,诗中所蕴含的委婉的情感,就这样被学生挖掘出来了。不难看出,问题的答案确实不止一个。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这首诗进行涵咏、体味、思考,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之中,读出了新意。这种开放的交流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能让学生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化阅读走向全面、深刻、成熟。
一、尊重自主的阅读体验——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爱默森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的教育首先就是尊重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人,尊重生命,尊重人的需要,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教育活动中个性的张扬必须以尊重为前提,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根植于尊重的教育这一大理念中。
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教学片段)。
师:诗的意境是需要慢慢品味、细细揣摩的,一个字,一个词,都可能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与惊喜。再读读这首诗,细细地去品味品味,你能品出诗句的哪些精妙之处?
(学生反复品读、思考)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还可以在诗句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交流)你品出了什么?
生:莲叶“接天”,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满湖绿莲的勃勃生机。
师:你品出了诗句极度的夸张,真不错!
生:荷花盛开,本来就是粉红的,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荷花“别样红”,就是红
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而且与绿色的荷叶相映成趣。
师:你品出了色彩的搭配艳丽却很和谐,你很会读书!
生:“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碧绿、深绿、浓绿……
(很多学生不以为然,有的甚至阻止该生说下去。)
师:(点头)看来,这“无穷碧”和“别样红”,不仅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给予该学生热烈的掌声)
……
学生在品味着美的语言,也在品味着美的境界,品味着美的精神生活,更是在品味自己阅读的成功啊!作为阅读实践主体的学生,是享有独立人格和鲜活个性的生命个体。我们要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尊重催生个性,没有尊重,个性化阅读教学就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二、鼓励创意的文本解读——个性化阅读的核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中没有一个字写到送别。为了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在理解了全诗的意境后,我在教学中紧扣“送”字展开赏析,让学生在创意的文本解读中感悟到诗人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特和构思的巧妙。
……
师:同学们,从诗歌的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具体体现在哪个字上?(学生齐答“送”字。)
师:可是全诗中没有一个字写到送别,而是在写西湖六月的景色,写了莲叶、荷花。是诗人陶醉于眼前的美景而忘记了身边的朋友吗?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看来,大诗人写文章也有离题的时候。
(学生有人说“是啊”,有人说“不是”,还有人在沉思。)
师:想想荷花与莲叶的关系……
生:(试探着举手说)我觉得没有离题,诗中写到了“莲叶”、“荷花”,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可能是诗人想对林子方说,我们俩的感情深厚,此时真是难分难舍。
(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觉得荷叶仿佛就是作者,荷花就好像是朋友林子方,荷花要有了荷叶才更美,他们就像这荷叶与荷花一样,永不分离。
师:你的理解很有创意!
生:我觉得诗人与朋友就像这些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直到永远!
师:荷叶相连,情深义重啊!
生:诗人其实是在告诉朋友,杭州的西湖这么美,你千万不要忘了西湖,也不要忘了西湖边还有我这位朋友……
师:诗人多么含蓄的表达,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从学生的交流中,可见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他们萌发出了一个个具有强烈自主意识和浓厚个性色彩的见解,而且这种见解又是那样的深远而有创意。正是由于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文本,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还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到充分发展。
三、提供开放的交流话题——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感悟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有时还可能遇到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给学生提供开放的交流话题,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自由交流,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己,那么学生就可以在体验的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而又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请看下面教学片段:
师: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极写了对西湖美景的赞美。现在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一想送别的画面、背景,然后说说自己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相互交流)
师:同学们,你从诗中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你是从哪儿感受出来的?
生:我读到的是诗人高兴的心情。因为诗人送别友人林子方,他想到友人此去一定前程似锦,诗人送别自然高兴。
生:我读到的是诗人明朗的心境。林子方虽然离开了,但是朋友的离开不等于友谊的失去。所以诗人的眼中是美景,诗中是美景,心境自然明朗。
……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首送别诗中不仅读出了荷花的别样红,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杨万里明朗的心境、开阔的胸襟、委婉的深情。(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这首诗。)
古人以诗言志,以诗寄情,诗中所蕴含的委婉的情感,就这样被学生挖掘出来了。不难看出,问题的答案确实不止一个。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这首诗进行涵咏、体味、思考,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之中,读出了新意。这种开放的交流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能让学生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化阅读走向全面、深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