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中国传统的国画大家一一潘天寿,花鸟画的成就颇高。潘天寿选择了在传统上立异,强调民族继承性。他选择的是在对中、西方绘画的了解与研究上进行实践的传统,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他运用近现代眼光从新诠释传统。潘天寿的绘画是基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他的花鸟画在奇险的布局上展现他独特的风格,无论是笔墨还是意境都有他的奇特之处,这些都体现着他对构图、笔墨、以及诗书画意之间联系的整体掌控。在中国绘画史上,潘天寿是二十世纪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之一,在承继传统上立异,形成了自己风格,影响了很多同时代以及后世的画家。因此阐述其生平,分析他的艺术风格特点,探讨其风格形成背景,对于个人艺术生涯乃至今后花鸟画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潘天寿;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
一、潘天寿的生平与师承
1.杨象宪的生平
潘天寿,浙江省宁海县人,原名天授,号寿者。潘天寿从小就生长在一个耕读家庭,浙江省温和的气候、淳朴的民风,造就了他独特的气质和坚强的意志。潘天寿从小就非常喜欢作画,14岁时,他在缑城街头买到了一本《芥子园画传》,自此开始了他艺术的最初启蒙。18岁时,他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校中绘画老师是当时名震文坛的李叔同先生。在校期间,他受到李叔同、夏丐尊当然文化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打下了良好的艺术基础和国学意识。1923年,潘天寿受刘海栗的邀请到上海美专任教,而后改名天寿。1928年,潘天寿受到国立艺术大学邀请任杭州艺专国画教授。当时受西方文化的强烈震荡,国内重视西方绘画而忽略中国传统绘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潘天寿先生坚持传统,强调艺术的民族性、继承性和时代性。但是这种传统,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进行充分地研究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用现代的审美情趣发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华。
2.杨象宪的师承
潘天寿在上海美专任教时,有幸与吴昌硕相识,那年潘天寿27岁,而吴昌硕已年近八旬,但近50岁的年龄差距不但没有成为二人之间的隔阂,反而使追求艺术的二人成为了忘年交。
潘天寿在不断深入的与吴昌硕的交往中,经常一起谈诗论画,使得潘天寿得益良多。其画风也受到吴的很大影响,尤其是绘画中的气势神韵,画面的陈设布局,墨色的相辅相成方面,都给了潘天寿非常大的启发。
吴昌硕先生去世后,潘天寿称其为“左右一代风气的大宗师”,并咏诗一首《忆吴缶庐先生》,其中一句“即今人物纷眼底,独往之往谁与俱”,寄托了对先生的怀念之情。潘天寿一度以模仿吴昌硕画作为主要方向。可见吴昌硕对潘天寿的影响之大。
二、潘天寿写意画鸟画作品的艺术语言特点
1.造型的特点
写意花鸟画与西方写实画不同的地方,就是写意花鸟画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是一种理解感受,目识心记,而不是西画的照搬现实。潘天寿曾经提到过“艺术有其真、善、美之最高境地,然此全从真实之现有世界而来,花鸟应有花鸟的环境和习性”3。对中国画的学习,首先要习得传统技法,其次就是要去写生,感受大自然,加強花鸟画题材表现的“自然性”,才能画出好的画作,只要画家深入到生活、自然之中,就有无限的素材呈现给我们。对潘天寿来说,要创新绘画题材和风格,是不能离开在大自然写生中所受到的启示,接近自然到自然中去,才能发现不同的题材,表现起来才不落俗套。
2.笔墨的特点
潘天寿的写意花鸟画作品大都是用折笔不连的隶书以及端庄的魏碑用笔,其绘画笔墨上具有碑法的感觉,力求方折,大幅度的起与落。所以潘天寿从明清开始的文人画家所追求线条的秀美、丰润、厚重中汲取精华,融入自身强烈的个性,转而对线追求方笔隶书之意,他的用笔着重骨力和气势,追求刚柔相济、外圆内方,生涩老辣、方折和强健有力。他笔下的形象似乎都用方折的线构成,喜欢线的生涩老辣、稚拙古朴、厚重凝练。潘天寿在书画的关系上认真研究,就是为了用笔法来提高国画线条的骨力和表现力,在绘画发展史上是借古开今前所未有的。写意花鸟画是通过“写”来表达的,“骨力”是潘天寿用笔的特点之一。中国画对物象的写形是以线为主、以线条为骨架,线要有力度起到撑持作用,就是强调用笔,骨力就是强调的用笔要有力度。
3.用色的特点
潘天寿早期的画作上的颜色基本上是用赭石和花青,用的种类很少,直到20世纪50年代,潘天寿的作品的色彩才逐渐丰富起来,而且越来越明亮,开始有了装饰色彩的味道,还有用色的方法也变得多样。“装饰色彩……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经过人为的主观概括、提炼、想象和夸张,将内在情绪化的主观感受通过色彩展示出来,以激起人们的情绪和联想”,装饰色彩具有平面、对比性。潘天寿的作品中颜色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也不可忽视,在画作中最重要的还是线和墨的表现。他一般是先画出用墨的地方,然后再画颜色,这样色就不会阻碍墨。潘天寿曾说过:“中国绘画的用色常力求单纯概括”“他钻研传统,不断实践的总结,墨色上追求古朴艳丽,用色只用三、四种色彩,用色时,无论是新雅的大块渲染的颜色,还是艳丽的小块填颜色的勾写,色与墨都能很好的结合。无论是大幅还是册页的创作中,植物的叶子都归并为石青色或石绿色,用颜色的种类少,颜色也无显然的变化,仅通过同一种颜色的浓淡平涂来归整复杂的事物。
三、结语
潘天寿在三十年代开始有了自己的艺术面貌,四十年代后期走向成熟,五十年代末进入高峰期,一步一步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潘天寿的画新奇、霸悍、古朴,用笔多方折,视角新奇,强调对比。学术渊博的他,在教育和绘画上有着重大影响和贡献,强调艺术的民族性、继承性、时代性,在教学和创新上,都是吸收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世界逐渐融合的今天,潘天寿的艺术教育教学道路不是唯一的,中西融合也行的通。他选择是在对中国传统绘画和西画研究探索的基础上,符合时代要求的,不是封闭落后、保守不前的。潘天寿把山水花鸟人物分科进行教学的方法,在至今还在沿用,对现代教学起到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2]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赵田田(1992—),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画研究。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潘天寿;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
一、潘天寿的生平与师承
1.杨象宪的生平
潘天寿,浙江省宁海县人,原名天授,号寿者。潘天寿从小就生长在一个耕读家庭,浙江省温和的气候、淳朴的民风,造就了他独特的气质和坚强的意志。潘天寿从小就非常喜欢作画,14岁时,他在缑城街头买到了一本《芥子园画传》,自此开始了他艺术的最初启蒙。18岁时,他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校中绘画老师是当时名震文坛的李叔同先生。在校期间,他受到李叔同、夏丐尊当然文化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打下了良好的艺术基础和国学意识。1923年,潘天寿受刘海栗的邀请到上海美专任教,而后改名天寿。1928年,潘天寿受到国立艺术大学邀请任杭州艺专国画教授。当时受西方文化的强烈震荡,国内重视西方绘画而忽略中国传统绘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潘天寿先生坚持传统,强调艺术的民族性、继承性和时代性。但是这种传统,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进行充分地研究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用现代的审美情趣发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华。
2.杨象宪的师承
潘天寿在上海美专任教时,有幸与吴昌硕相识,那年潘天寿27岁,而吴昌硕已年近八旬,但近50岁的年龄差距不但没有成为二人之间的隔阂,反而使追求艺术的二人成为了忘年交。
潘天寿在不断深入的与吴昌硕的交往中,经常一起谈诗论画,使得潘天寿得益良多。其画风也受到吴的很大影响,尤其是绘画中的气势神韵,画面的陈设布局,墨色的相辅相成方面,都给了潘天寿非常大的启发。
吴昌硕先生去世后,潘天寿称其为“左右一代风气的大宗师”,并咏诗一首《忆吴缶庐先生》,其中一句“即今人物纷眼底,独往之往谁与俱”,寄托了对先生的怀念之情。潘天寿一度以模仿吴昌硕画作为主要方向。可见吴昌硕对潘天寿的影响之大。
二、潘天寿写意画鸟画作品的艺术语言特点
1.造型的特点
写意花鸟画与西方写实画不同的地方,就是写意花鸟画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是一种理解感受,目识心记,而不是西画的照搬现实。潘天寿曾经提到过“艺术有其真、善、美之最高境地,然此全从真实之现有世界而来,花鸟应有花鸟的环境和习性”3。对中国画的学习,首先要习得传统技法,其次就是要去写生,感受大自然,加強花鸟画题材表现的“自然性”,才能画出好的画作,只要画家深入到生活、自然之中,就有无限的素材呈现给我们。对潘天寿来说,要创新绘画题材和风格,是不能离开在大自然写生中所受到的启示,接近自然到自然中去,才能发现不同的题材,表现起来才不落俗套。
2.笔墨的特点
潘天寿的写意花鸟画作品大都是用折笔不连的隶书以及端庄的魏碑用笔,其绘画笔墨上具有碑法的感觉,力求方折,大幅度的起与落。所以潘天寿从明清开始的文人画家所追求线条的秀美、丰润、厚重中汲取精华,融入自身强烈的个性,转而对线追求方笔隶书之意,他的用笔着重骨力和气势,追求刚柔相济、外圆内方,生涩老辣、方折和强健有力。他笔下的形象似乎都用方折的线构成,喜欢线的生涩老辣、稚拙古朴、厚重凝练。潘天寿在书画的关系上认真研究,就是为了用笔法来提高国画线条的骨力和表现力,在绘画发展史上是借古开今前所未有的。写意花鸟画是通过“写”来表达的,“骨力”是潘天寿用笔的特点之一。中国画对物象的写形是以线为主、以线条为骨架,线要有力度起到撑持作用,就是强调用笔,骨力就是强调的用笔要有力度。
3.用色的特点
潘天寿早期的画作上的颜色基本上是用赭石和花青,用的种类很少,直到20世纪50年代,潘天寿的作品的色彩才逐渐丰富起来,而且越来越明亮,开始有了装饰色彩的味道,还有用色的方法也变得多样。“装饰色彩……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经过人为的主观概括、提炼、想象和夸张,将内在情绪化的主观感受通过色彩展示出来,以激起人们的情绪和联想”,装饰色彩具有平面、对比性。潘天寿的作品中颜色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也不可忽视,在画作中最重要的还是线和墨的表现。他一般是先画出用墨的地方,然后再画颜色,这样色就不会阻碍墨。潘天寿曾说过:“中国绘画的用色常力求单纯概括”“他钻研传统,不断实践的总结,墨色上追求古朴艳丽,用色只用三、四种色彩,用色时,无论是新雅的大块渲染的颜色,还是艳丽的小块填颜色的勾写,色与墨都能很好的结合。无论是大幅还是册页的创作中,植物的叶子都归并为石青色或石绿色,用颜色的种类少,颜色也无显然的变化,仅通过同一种颜色的浓淡平涂来归整复杂的事物。
三、结语
潘天寿在三十年代开始有了自己的艺术面貌,四十年代后期走向成熟,五十年代末进入高峰期,一步一步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潘天寿的画新奇、霸悍、古朴,用笔多方折,视角新奇,强调对比。学术渊博的他,在教育和绘画上有着重大影响和贡献,强调艺术的民族性、继承性、时代性,在教学和创新上,都是吸收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世界逐渐融合的今天,潘天寿的艺术教育教学道路不是唯一的,中西融合也行的通。他选择是在对中国传统绘画和西画研究探索的基础上,符合时代要求的,不是封闭落后、保守不前的。潘天寿把山水花鸟人物分科进行教学的方法,在至今还在沿用,对现代教学起到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2]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赵田田(1992—),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画研究。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