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单一教材建设向教学资源集成转变,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所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大学语文》(南开大学陈洪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建设过程中一贯坚持的指导原则。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是,我们努力所要实现的“集成”,不是传统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简单“拼盘”,而是以教学活动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统率,由主教材、配套产品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互相支持、互相关联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对本项目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关系要有明确的定位,要有整体化设计的思路。 《大学语文》出版一年以来,实实在在的销售数字反映了高校师生对本系列教材种种新尝试、新探索的认可程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普遍反映,本系列教材所提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用、好用、切合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本文即就我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所进行的思考略加总结和探讨。
一、依据教学活动特点,创新教学资源集成思路
结合课程教学活动的特殊要求,我们在《大学语文》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对策是;
1.提出“开放式教学大纲”的理念。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而言,除了会遇到文史(尤其文学)类课程所共同面临的困难以外,这门课程又有其特殊性:(1)虽然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多年来它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却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而且由于其地位的尴尬,导致对这门课程真正感兴趣并深入研究者不多,这门课程的定位、培养目标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2)《大学语文》以选篇为主的构成形式,使其更加不适合以知识点框架为联系纽带组织各种资源,也不适合以主教材的结构体例作为教学资源间的联系依据。这促使我们在建设大学语文教学资源时,首先要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培养目标进行思考。
由此入手,我们探索出一条对于文史(尤其文学)类课程教学资源集成比较具有借鉴意义的解决途径。具体做法是:依托南开大学,我们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培养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大学语文课程培养目标分为“知识”、“能力”、“修养”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加以细分,比如一级指标“能力”细分为“核心能力(一)——接受与理解”、“核心能力(二)——表达与交流”、“扩展能力——评价与批判”三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核心能力(一)——接受与理解”又细分为“说”、“写”、“所在专业所需的说的能力”、“所在专业所需的写的能力”四个三级指标,等等。以此代替知识点框架作为教学资源集成的联系纽带,每一条资源都要标注出它所属的水平指标。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解决了文史(尤其文学)类课程“体系性”与“发散性”兼顾的要求,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大纲”;又使教学资源在满足主教材教学需求之外,具有了超出主教材、深一层次的属性。即是说,如果不同版本大学语文教材的教学资源都按上述指标体系建设,那么在积累充分之后,我社就可以根据指标体系将不同版本的教学资源重新组合,为实现教学资源个性化定制做好前期准备。这样,指标体系事实上已经起到了知识点框架的作用。
2.注重教学设计,使教学资源与教学需求紧密结合。实现教学资源个性化定制,毕竟要经历一个过程。所以,就《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建设整个过程而言,我们强调教学资源对主教材的现时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深度介入上。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文史(尤其文学)类课程,在教学中经常要有意引入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以造成一种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的课堂氛围。有鉴于此,我们特别注重教学资源库中“教学设计”子库的建设。如果说“培养指标体系”是隐藏于资源后面的“灵魂”,“教学设计”则是显露于外表的“眉目”。与主教材67篇选文紧密呼应,“教学设计”子库也包括67则内容。每一则都由“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思路及设计”、“教学所要实现的‘语文培养指标’”三大块组成,其中“课堂教学思路及设计”又细分为“教学思路”与“建议使用的素材及安排方法”两项内容。在这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研发者的优秀教学经验。与“教学设计”相配合,我们有目的地建设了“电子教案”、 “讲课素材”、“图片库”、“示范讲授”等子库。这些子库中的教学资源都与“教学设计”所提出的相关建议相呼应,或是“教学设计”的具体体现,或是与之有密切的关联性。通过这种方式,保证了每一条资源的教学有效性,使其对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为教学活动提供最大便捷。
二、以整体化设计为先导,不断提升教学资源集成水平
近年来,教材出版行业总体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教材出版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几年前, “网络教学资源”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而如今,配套网上教学资源已成为各大教材出版社抢夺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水涨船高,在网上配套教学资源日趋“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形势下,如何提高这些配套教学资源的集成水平,成为新一轮竞争的聚焦点。这里,结合《大学语文》项目研发实践,谈谈我们的设想。我们认为,提高教学资源集成水平,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要提高整体化设计水平。即是说,要对整个项目进行总体设计,主教材、配套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要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不能“两层皮”;针对主教材中的各个教学要点,在教师手册、导学光盘、辅教光盘、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其他配套产品中都要有与之相呼应、相配合的内容。而且,这种呼应关系,不仅要体现在“主教材一其他配套产品”的维度,同时也要体现在这个项目中“任意产品一(包括主教材在内) 其他配套产品”的维度。从操作层面讲,越早提出整体化设计方案,对整个教学资源集成项目的建设就越具有指导意义。这就启示我们今后在打造一个新的教学资源集成项目时,最好在项目建设之初,就对项目中各个产品在本项目中的功能有清楚的区分,以使各个产品中的教学资源既互为补充、互相支持,又内容不重复,作用不雷同。无疑,对于教学资源集成项目而言,在教学资源数量可观、内容丰富基础上,功能区分越好、相互间有机联系越强,集成水平也就越高。
2.要提高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含量。在整体思考、设计的“大框架”确定以后,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位于“大框架”中各项教学资源本身的含金量问题。首先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资源前面有“教学”二字作为定语,即是说,我们提供的是为教学活动而准备的资源。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目前类似于“国学宝典”、“二十四史电子版”等“文字作品电子版+检索功能”一类单纯以“海量”为宣传着力点的资源类产品很多。但是,我们认为,这些还称不上严格意义的教学的资源的集成,因为它们与教学活动还有一段距离,还要经过一定的转化工作才能应用于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理解的严格意义的教学的资源,应当是经过“转化工作”以后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在资源建设过程中精心打磨,使每条资源对教学活动切实有效。实际上,这也是将优秀教学专家的优秀教学经验凝结、提炼的过程。作为一家教材出版社,我们所提供的资源,其特色和优势应当在这里。其次,要努力突破“文字为主”的局限,充分发挥图、文、声、像、影多种媒体优势。随着“多媒体网络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并接受,文史(尤其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对除文字以外其他介质教学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如果我们的工作仅局限于文字资料电子版的汇集、整理,显然与教学发展的大趋势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谁的资源呈现方式更丰富多彩、与教育技术结合更完美,谁的资源的不可复制性就越强,因而也就越具有竞争优势。
3.要始终贯彻并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我们不但要使教学资源好用、管用,而且还要考虑用户如何使用更加方便、有效的问题。比如,考虑到个别地区网络环境尚不完善,我们的初级教学资源产品分为静态单机版光盘与动态网络课件两种形式;高级教学资源产品则分为打包的教学资源库和教学管理系统(网站)两种形式。又比如,考虑到纸质主教材中有的选篇正文较长,学生查看注释时需要来回翻阅,既不方便又影响阅读的速度和效果,为此,我们在网络课程中设计了“随词跟读”的功能,学生只要将光标停留在有注释之处,注释的具体内容就会自动弹出来,当光标移走后,弹出的对话框又会被自动隐藏。在网络课程中设计这种功能,既能够节省学生查找注释的时间,又支持其进行“非线性阅读”,从而很好地发挥出与纸质教材互相补充的作用。再比如,我们让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定位分明,为教师、学生提供不同教学资源,从而保证他们都获得有针对性的服务。还有,我们配套建设了教学支持系统,该系统具有课程大纲管理,课程公告,资源的检索、上传与下载,在线讨论,在线提问与答疑等多项教学辅助功能。上述因素三位一体,如果能够较好地贯彻到我们的资源建设工作当中去,必将使我们的教学资源集成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依据教学活动特点,创新教学资源集成思路
结合课程教学活动的特殊要求,我们在《大学语文》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对策是;
1.提出“开放式教学大纲”的理念。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而言,除了会遇到文史(尤其文学)类课程所共同面临的困难以外,这门课程又有其特殊性:(1)虽然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多年来它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却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而且由于其地位的尴尬,导致对这门课程真正感兴趣并深入研究者不多,这门课程的定位、培养目标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2)《大学语文》以选篇为主的构成形式,使其更加不适合以知识点框架为联系纽带组织各种资源,也不适合以主教材的结构体例作为教学资源间的联系依据。这促使我们在建设大学语文教学资源时,首先要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培养目标进行思考。
由此入手,我们探索出一条对于文史(尤其文学)类课程教学资源集成比较具有借鉴意义的解决途径。具体做法是:依托南开大学,我们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培养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大学语文课程培养目标分为“知识”、“能力”、“修养”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加以细分,比如一级指标“能力”细分为“核心能力(一)——接受与理解”、“核心能力(二)——表达与交流”、“扩展能力——评价与批判”三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核心能力(一)——接受与理解”又细分为“说”、“写”、“所在专业所需的说的能力”、“所在专业所需的写的能力”四个三级指标,等等。以此代替知识点框架作为教学资源集成的联系纽带,每一条资源都要标注出它所属的水平指标。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解决了文史(尤其文学)类课程“体系性”与“发散性”兼顾的要求,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大纲”;又使教学资源在满足主教材教学需求之外,具有了超出主教材、深一层次的属性。即是说,如果不同版本大学语文教材的教学资源都按上述指标体系建设,那么在积累充分之后,我社就可以根据指标体系将不同版本的教学资源重新组合,为实现教学资源个性化定制做好前期准备。这样,指标体系事实上已经起到了知识点框架的作用。
2.注重教学设计,使教学资源与教学需求紧密结合。实现教学资源个性化定制,毕竟要经历一个过程。所以,就《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建设整个过程而言,我们强调教学资源对主教材的现时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深度介入上。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文史(尤其文学)类课程,在教学中经常要有意引入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以造成一种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的课堂氛围。有鉴于此,我们特别注重教学资源库中“教学设计”子库的建设。如果说“培养指标体系”是隐藏于资源后面的“灵魂”,“教学设计”则是显露于外表的“眉目”。与主教材67篇选文紧密呼应,“教学设计”子库也包括67则内容。每一则都由“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思路及设计”、“教学所要实现的‘语文培养指标’”三大块组成,其中“课堂教学思路及设计”又细分为“教学思路”与“建议使用的素材及安排方法”两项内容。在这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研发者的优秀教学经验。与“教学设计”相配合,我们有目的地建设了“电子教案”、 “讲课素材”、“图片库”、“示范讲授”等子库。这些子库中的教学资源都与“教学设计”所提出的相关建议相呼应,或是“教学设计”的具体体现,或是与之有密切的关联性。通过这种方式,保证了每一条资源的教学有效性,使其对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为教学活动提供最大便捷。
二、以整体化设计为先导,不断提升教学资源集成水平
近年来,教材出版行业总体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教材出版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几年前, “网络教学资源”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而如今,配套网上教学资源已成为各大教材出版社抢夺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水涨船高,在网上配套教学资源日趋“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形势下,如何提高这些配套教学资源的集成水平,成为新一轮竞争的聚焦点。这里,结合《大学语文》项目研发实践,谈谈我们的设想。我们认为,提高教学资源集成水平,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要提高整体化设计水平。即是说,要对整个项目进行总体设计,主教材、配套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要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不能“两层皮”;针对主教材中的各个教学要点,在教师手册、导学光盘、辅教光盘、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其他配套产品中都要有与之相呼应、相配合的内容。而且,这种呼应关系,不仅要体现在“主教材一其他配套产品”的维度,同时也要体现在这个项目中“任意产品一(包括主教材在内) 其他配套产品”的维度。从操作层面讲,越早提出整体化设计方案,对整个教学资源集成项目的建设就越具有指导意义。这就启示我们今后在打造一个新的教学资源集成项目时,最好在项目建设之初,就对项目中各个产品在本项目中的功能有清楚的区分,以使各个产品中的教学资源既互为补充、互相支持,又内容不重复,作用不雷同。无疑,对于教学资源集成项目而言,在教学资源数量可观、内容丰富基础上,功能区分越好、相互间有机联系越强,集成水平也就越高。
2.要提高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含量。在整体思考、设计的“大框架”确定以后,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位于“大框架”中各项教学资源本身的含金量问题。首先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资源前面有“教学”二字作为定语,即是说,我们提供的是为教学活动而准备的资源。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目前类似于“国学宝典”、“二十四史电子版”等“文字作品电子版+检索功能”一类单纯以“海量”为宣传着力点的资源类产品很多。但是,我们认为,这些还称不上严格意义的教学的资源的集成,因为它们与教学活动还有一段距离,还要经过一定的转化工作才能应用于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理解的严格意义的教学的资源,应当是经过“转化工作”以后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在资源建设过程中精心打磨,使每条资源对教学活动切实有效。实际上,这也是将优秀教学专家的优秀教学经验凝结、提炼的过程。作为一家教材出版社,我们所提供的资源,其特色和优势应当在这里。其次,要努力突破“文字为主”的局限,充分发挥图、文、声、像、影多种媒体优势。随着“多媒体网络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并接受,文史(尤其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对除文字以外其他介质教学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如果我们的工作仅局限于文字资料电子版的汇集、整理,显然与教学发展的大趋势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谁的资源呈现方式更丰富多彩、与教育技术结合更完美,谁的资源的不可复制性就越强,因而也就越具有竞争优势。
3.要始终贯彻并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我们不但要使教学资源好用、管用,而且还要考虑用户如何使用更加方便、有效的问题。比如,考虑到个别地区网络环境尚不完善,我们的初级教学资源产品分为静态单机版光盘与动态网络课件两种形式;高级教学资源产品则分为打包的教学资源库和教学管理系统(网站)两种形式。又比如,考虑到纸质主教材中有的选篇正文较长,学生查看注释时需要来回翻阅,既不方便又影响阅读的速度和效果,为此,我们在网络课程中设计了“随词跟读”的功能,学生只要将光标停留在有注释之处,注释的具体内容就会自动弹出来,当光标移走后,弹出的对话框又会被自动隐藏。在网络课程中设计这种功能,既能够节省学生查找注释的时间,又支持其进行“非线性阅读”,从而很好地发挥出与纸质教材互相补充的作用。再比如,我们让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定位分明,为教师、学生提供不同教学资源,从而保证他们都获得有针对性的服务。还有,我们配套建设了教学支持系统,该系统具有课程大纲管理,课程公告,资源的检索、上传与下载,在线讨论,在线提问与答疑等多项教学辅助功能。上述因素三位一体,如果能够较好地贯彻到我们的资源建设工作当中去,必将使我们的教学资源集成水平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