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塔城地区,有一支女子流动放映队活跃在乡村牧区,成立2年来,她们的足迹已遍布400多个乡村,行程累计3万余公里,共放映电影1800多场,平均每天2.5场。截至目前,女子放映队已收到60多封感谢信,最远到达距离塔城市400多公里的牧区,把电影送到了额敏、裕民、托里、和布克赛尔四县和塔城市乡村牧区。
3月9日-12日,记者随女子流动放映队两度深入乡村放电影,亲身体验了她们的苦乐酸甜。
“她们了不起,也很伟大。”塔城地区塔尔巴合台影剧院党支部书记卢军感慨地说。2004年3月,塔尔巴合台影剧院女子流动电影放映队成立了,她们是队长常寿兰,达斡尔族,果敢、沉稳;茹鲜古丽,塔吉克族,内向;薛淑梅,汉族,文静;卢玖婷,俄罗斯族,活泼善谈。她们的事迹普通而又感人。
看电影成了牧民生活的一部分
牧区的群众很难看上电影,他们也最渴望看到电影。牧民们的毡房分散,又没有广播通知,每次去放电影前,放映队都要提前两天电话通知乡里。乡里再派人挨家挨户通知。“我们去放电影的时候,牧民们就像赶集骑着马或摩托车往这赶,像过节一样开心,女人们都穿上了自己的新衣服,”常寿兰告诉记者,“有的毡房离放映点有六、七公里,看电影对他们是个大事,他们两天前就开始准备了,一家人商议这次谁留守,谁去看电影。”“我们的电影还有独特的作用呢。”说到电影的趣事,内向的茹鲜古丽立刻神采飞扬,“我们到一些村里去放电影,村民很积极,可村长却告诉我们,平时广播里通知开会都‘请’不来。村长没办法,要召集村民开会,就趁我们来的时候,先通知有电影看,等村民来了,就抓紧时机开会,后放电影。”
她们常跟这些村长开玩笑说,“想开会了,就请我们来放电影吧。”没想到电影还有这个作用。
卢玖婷说,“有时候放电影回来都半夜了,累得第二天早晨都不想起来,想装病不去,可想想那些期待的眼睛,最终没有偷懒。”在夏种秋收季节,为了不影响农民第二天的农活,她们在乡亲们收工前就必须赶到衬里,挂好影幕,调好机子和光线,等村民吃罢晚饭,就抓紧时间放电影,这样不影响村民休息和第二天的活。
当村民们进入梦乡时,她们往往还饿着肚子在颠簸的归程上。
常寿兰说,现在喜的是,女子放映队和乡亲们都离不开电影了,电影成了乡亲们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他们,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对电影的感情更深了,放电影已经成了我们的事业,生命里的一个血脉。”快人快语的卢玖婷告诉记者,最忧虑的就是设备的老化,目前使用的仍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解放103型放映机。放着放着,就出问题了,越是担心,越出问题。“所以得快速修好,生怕扫了乡亲们的兴致,他们那么忙,看一次电影也不容易。”
对孩子的愧疚和另类收获
女子放映队下乡放电影,半夜回家都是常事。有时候,几天才能回来,甚至十几天回来一趟的情形都有。
“他在外面跑运输,白天也照顾不了孩子,为了孩子,他没少和我生气吵架。后来我就把女儿放在朋友开的饭馆里,托他们照顾。”卢玖婷说,“现在好了,他不但理解了我的工作,还把女儿照顾的很好,都会给她梳头了。”
常寿兰说,放映队成立之初,她家的情况也是一样。丈夫在外面跑车,女儿刚上初一。“一次我下乡放了20天电影回来,发现女儿的学习下降了,我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的女儿郭真珍说,“妈妈刚开始下去放电影那会,我就抗议,哭着不让她走,可时间长了,我也理解了,这是妈妈的事业,乡村牧区的人需要电影。”今年,郭真珍15岁了,马上就要中考了,而常寿兰却不能陪在女儿身边。有时凌晨二、三点放完电影回来,看到女儿被子瞪掉了,就过去悄悄地给她盖好被子,看着熟睡的女儿心里很愧疚,眼泪忍不住滴在孩子脸上。“还好,丈夫现在慢慢理解了我的工作,把家里收拾的很干净。”
茹鲜古丽的丈夫是公交公司的司机,每天早出晚归,两人都照顾不了两个孩子。20岁的长子阿克拉木今年就要高考了,茹鲜古丽无奈地说,“只能他们自己照顾自己了。”
薛淑梅的女儿安娜上初二了,她下乡的时候,主要靠80岁高龄的婆婆操心。
卢玖婷说,“刚下乡放电影那会,几天后回来,看到孩子头发乱乱的,指甲脏兮兮的可怜样,就哭了。可放电影时再苦再累,我们从来没哭过。”她7岁的女儿何冰倩已经上一年级了,何冰倩告诉记者,“我妈妈刚去放电影时,我只有5岁,爸爸在跑车,晚上我一人在家很害怕,就躲在被窝里哭。”
但另一种收获让四位母亲欣喜,孩子们都学会了独立,会做饭、洗衣服了。7岁的何冰倩不仅会做饭,还会梳头了。尤其这些孩子开始变得体谅自己的妈妈和她们的工作了,今年的三八节,四位母亲都收到了自己孩子送的礼物,这让她们很欣慰,“这是我们没想到的。”她们说这个节过得很有意义,“影剧院的男同事们也凑份子请她们女子放映队吃了一顿饭,算是慰劳我们。”
在路上的艰辛与收获
3月9日下午7点,女子放映队去27公里外的阿西尔达斡尔族乡新肯巴克村免费放电影。
张庆龙是双重身份,他既是影剧院的副经理,同时是流动女子放映队的司机,更是放映队里唯一的一位男性。2004年,女子流动放映队原先雇了一个司机,但2005年开始,为了节省开支成本,有驾照的张庆龙就当起了司机,为女子放映队的女队员们“保驾护航”。张庆龙说,夏天在乡村牧区放电影,都是露天场地,四个女队员一样要爬竿子架影幕。村长敬明新告诉记者,“农民需要电影啊,像一些种植养殖、大棚蔬菜等农业科技方面的影片很受欢迎,老百姓都嫌放映队来的少了,有电影看了,打麻将的就少了。”
这支女子放映队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太好,队长常寿兰说,“众所周知,现在电影市场很不景气,我们影剧院效益也很不好,我们放映队的工资一半要靠我们放电影来挣,但一些乡村牧区的学校有一多半的孩子买不起票,所以我们常常免费给孩子们放电影。但看到天真无邪的孩子听说要给他们放电影时,那高兴劲,我们就是苦一点赔点钱心里也是高兴的。”
张庆龙接过话茬说,“这样的情况时常有,有时候放一场电影连汽油钱都赚不回来。”
有付出就有收获,2005年底,女子流动放映队被国家文化部等部门评为“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先进集体”,这殊荣让她们很意外,也很自豪。同时队长常寿兰也被自治区文化厅和塔城地区评为先进个人。
今年,常寿兰有了一些创意,她想和企业联系,通过放电影给企业在乡村牧区做产品宣传,以及在乡亲们喜事、祝寿时放电影来创收和开拓电影市场。她们最后告诉记者,一想到乡亲和孩子们看电影时的开心笑容,她们就有了一种力量和责任,要将放电影进行到底!
3月9日-12日,记者随女子流动放映队两度深入乡村放电影,亲身体验了她们的苦乐酸甜。
“她们了不起,也很伟大。”塔城地区塔尔巴合台影剧院党支部书记卢军感慨地说。2004年3月,塔尔巴合台影剧院女子流动电影放映队成立了,她们是队长常寿兰,达斡尔族,果敢、沉稳;茹鲜古丽,塔吉克族,内向;薛淑梅,汉族,文静;卢玖婷,俄罗斯族,活泼善谈。她们的事迹普通而又感人。
看电影成了牧民生活的一部分
牧区的群众很难看上电影,他们也最渴望看到电影。牧民们的毡房分散,又没有广播通知,每次去放电影前,放映队都要提前两天电话通知乡里。乡里再派人挨家挨户通知。“我们去放电影的时候,牧民们就像赶集骑着马或摩托车往这赶,像过节一样开心,女人们都穿上了自己的新衣服,”常寿兰告诉记者,“有的毡房离放映点有六、七公里,看电影对他们是个大事,他们两天前就开始准备了,一家人商议这次谁留守,谁去看电影。”“我们的电影还有独特的作用呢。”说到电影的趣事,内向的茹鲜古丽立刻神采飞扬,“我们到一些村里去放电影,村民很积极,可村长却告诉我们,平时广播里通知开会都‘请’不来。村长没办法,要召集村民开会,就趁我们来的时候,先通知有电影看,等村民来了,就抓紧时机开会,后放电影。”
她们常跟这些村长开玩笑说,“想开会了,就请我们来放电影吧。”没想到电影还有这个作用。
卢玖婷说,“有时候放电影回来都半夜了,累得第二天早晨都不想起来,想装病不去,可想想那些期待的眼睛,最终没有偷懒。”在夏种秋收季节,为了不影响农民第二天的农活,她们在乡亲们收工前就必须赶到衬里,挂好影幕,调好机子和光线,等村民吃罢晚饭,就抓紧时间放电影,这样不影响村民休息和第二天的活。
当村民们进入梦乡时,她们往往还饿着肚子在颠簸的归程上。
常寿兰说,现在喜的是,女子放映队和乡亲们都离不开电影了,电影成了乡亲们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他们,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对电影的感情更深了,放电影已经成了我们的事业,生命里的一个血脉。”快人快语的卢玖婷告诉记者,最忧虑的就是设备的老化,目前使用的仍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解放103型放映机。放着放着,就出问题了,越是担心,越出问题。“所以得快速修好,生怕扫了乡亲们的兴致,他们那么忙,看一次电影也不容易。”
对孩子的愧疚和另类收获
女子放映队下乡放电影,半夜回家都是常事。有时候,几天才能回来,甚至十几天回来一趟的情形都有。
“他在外面跑运输,白天也照顾不了孩子,为了孩子,他没少和我生气吵架。后来我就把女儿放在朋友开的饭馆里,托他们照顾。”卢玖婷说,“现在好了,他不但理解了我的工作,还把女儿照顾的很好,都会给她梳头了。”
常寿兰说,放映队成立之初,她家的情况也是一样。丈夫在外面跑车,女儿刚上初一。“一次我下乡放了20天电影回来,发现女儿的学习下降了,我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的女儿郭真珍说,“妈妈刚开始下去放电影那会,我就抗议,哭着不让她走,可时间长了,我也理解了,这是妈妈的事业,乡村牧区的人需要电影。”今年,郭真珍15岁了,马上就要中考了,而常寿兰却不能陪在女儿身边。有时凌晨二、三点放完电影回来,看到女儿被子瞪掉了,就过去悄悄地给她盖好被子,看着熟睡的女儿心里很愧疚,眼泪忍不住滴在孩子脸上。“还好,丈夫现在慢慢理解了我的工作,把家里收拾的很干净。”
茹鲜古丽的丈夫是公交公司的司机,每天早出晚归,两人都照顾不了两个孩子。20岁的长子阿克拉木今年就要高考了,茹鲜古丽无奈地说,“只能他们自己照顾自己了。”
薛淑梅的女儿安娜上初二了,她下乡的时候,主要靠80岁高龄的婆婆操心。
卢玖婷说,“刚下乡放电影那会,几天后回来,看到孩子头发乱乱的,指甲脏兮兮的可怜样,就哭了。可放电影时再苦再累,我们从来没哭过。”她7岁的女儿何冰倩已经上一年级了,何冰倩告诉记者,“我妈妈刚去放电影时,我只有5岁,爸爸在跑车,晚上我一人在家很害怕,就躲在被窝里哭。”
但另一种收获让四位母亲欣喜,孩子们都学会了独立,会做饭、洗衣服了。7岁的何冰倩不仅会做饭,还会梳头了。尤其这些孩子开始变得体谅自己的妈妈和她们的工作了,今年的三八节,四位母亲都收到了自己孩子送的礼物,这让她们很欣慰,“这是我们没想到的。”她们说这个节过得很有意义,“影剧院的男同事们也凑份子请她们女子放映队吃了一顿饭,算是慰劳我们。”
在路上的艰辛与收获
3月9日下午7点,女子放映队去27公里外的阿西尔达斡尔族乡新肯巴克村免费放电影。
张庆龙是双重身份,他既是影剧院的副经理,同时是流动女子放映队的司机,更是放映队里唯一的一位男性。2004年,女子流动放映队原先雇了一个司机,但2005年开始,为了节省开支成本,有驾照的张庆龙就当起了司机,为女子放映队的女队员们“保驾护航”。张庆龙说,夏天在乡村牧区放电影,都是露天场地,四个女队员一样要爬竿子架影幕。村长敬明新告诉记者,“农民需要电影啊,像一些种植养殖、大棚蔬菜等农业科技方面的影片很受欢迎,老百姓都嫌放映队来的少了,有电影看了,打麻将的就少了。”
这支女子放映队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太好,队长常寿兰说,“众所周知,现在电影市场很不景气,我们影剧院效益也很不好,我们放映队的工资一半要靠我们放电影来挣,但一些乡村牧区的学校有一多半的孩子买不起票,所以我们常常免费给孩子们放电影。但看到天真无邪的孩子听说要给他们放电影时,那高兴劲,我们就是苦一点赔点钱心里也是高兴的。”
张庆龙接过话茬说,“这样的情况时常有,有时候放一场电影连汽油钱都赚不回来。”
有付出就有收获,2005年底,女子流动放映队被国家文化部等部门评为“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先进集体”,这殊荣让她们很意外,也很自豪。同时队长常寿兰也被自治区文化厅和塔城地区评为先进个人。
今年,常寿兰有了一些创意,她想和企业联系,通过放电影给企业在乡村牧区做产品宣传,以及在乡亲们喜事、祝寿时放电影来创收和开拓电影市场。她们最后告诉记者,一想到乡亲和孩子们看电影时的开心笑容,她们就有了一种力量和责任,要将放电影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