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苏北地区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民工培训的相关研究的回顾,总结出了现有研究当中对农民工培训模式的探究较少。根据实地调查的结果,提炼出苏北返乡农民工培训模式存在着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培训评价体系不完善、返乡农民工参与率偏低、企业缺乏积极性和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内容不符合社会需要等主要问题,并且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然后在现有农民工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探寻出由政府主导、培训对象多层次、培训内容丰富实用和具有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新模式,最后从政府、农民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四个方面给出了实现农民工培训模式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中国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4-0015-05
  
  一、问题的提出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截至2009年1月,江苏农民工返乡人数达到308.8万人。江苏省为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进行了各种培训,再加上其他政策支持,至2009年3月底,已有308.2万人实现再就业,其中参加各类培训有38.4万人。但在培训中出现了农民工缺乏参加培训积极性,培训形式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
  舒尔茨研究了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认为农民积累的人力资本越高,从事非农工作的机会就越多,报酬也越高。我国学术界关于农民工培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训制约因素、培训需求、培训体系等方面。韩云鹏等在分析农民工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培训资金是制约培训的主要因素;韩秋黎等对农民工所参与的培训的认同程度进行了调查,进而获得农民工对培训基本需求的相关信息;王立平以及张亮等论述了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培训存在问题和障碍,从而提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多维培训体系;但是对农民工培训模式的研究较少。
  


  


  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笔者对苏北宿迁、盐城、淮安、连云港和徐州五市返乡农民工的实地调查,指出现有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在现有模式基础上尝试探寻一种新的有效模式。
  
  二、苏北返乡农民工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返乡农民工参加各类培训的人数只占到实现再就业人数的12.4%,说明现有培训模式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还有较大潜力可挖。现有培训模式(见图1)中,政府在宣传发动环节、培训环节和监督环节发挥着一定作用,企业、农民工和培训机构是培训环节的主要参加者,农民工作为培训受益者实现就业。调查中反映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农民工参与率低、企业缺乏积极性等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培训评价体系不完善
  政府相关部门主管的培训机构都承担一定的农民工培训职能,但是没有成立专门负责农民工培训的部门,统筹利用培训资源,因而造成了培训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调查中发现,负责农民工培训的部门主要有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学校主要负责农业技术的培训,人事劳动部门的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主要负责劳务输出的培训,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基础教育、后备力量的培训。培训资源的分散,导致了办学规模较小,培训内容设置重复等问题。
  政府的职能缺位,使得培训无法使用一套统一有效的评价体系来考核培训效果。现有的评价体系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评价指标不完善,部分既定评价指标实际操作困难,评价体系的责任分担模糊,评价体系的执行力不够等。
  (二)返乡农民工参与率偏低
  针对农民工返乡,政府对返乡农民工进行摸底调查,随即开展多项农民工培训,但很多培训现场却门可罗雀。调查中发现,61.8%的返乡农民工对参加培训持观望态度,一方面农民工无法摆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的束缚,不愿意在培训上投入;另一方面过去的培训效果口碑较差,农民工对培训效果失去信心。年龄结构问题也影响农民工参训热情,返乡农民工中30一50周岁的群体,其技术能力已定型,不愿参加培训来提升能力。
  (三)企业缺乏积极性
  苏北本地企业吸收返乡农民工就业人数只占总数的14.2%。由于劳务输出,出现企业到临近省市甚至西部去招工的现象。培训支出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苏北中小企业大多无力承担对农民工的培训。此外,优惠政策配套不齐全也使企业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政府在税收方面对企业应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减负。
  (四)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内容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培训内容主要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忽视了心理疏导和创业培训。在调查当中,54.7%的返乡农民工出现心理焦虑的过程,但是培训内容缺心理疏导的内容。由于在资本运作、企业管理等方面缺乏经验,农民工创业困难重重,但大多培训机构提供短周期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中较少涉及创业培训。另外,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工培训需求也存在差异,但培训内容也未针对差异化的需求来安排。
  
  三、农民工培训模式创新
  
  一个完善的培训模式包括:培训目的、培训目标、培训主体、培训客体、培训内容、培训规则和培训评价体系。通过前文分析,笔者认为新模式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政府主导
  政府是培训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这是政府扮演的基本角色。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需要政府的政策法规的支持,政府监管也是培训模式正常运行的保证。政府是培训信息的提供者,政府的宣传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建立省、县、村三级的宣传模式,介绍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政策。政府是培训模式的服务者,主要在资源统筹、宣传发动、资金投入和监管激励这几个方面落实自己的职能。对于培训资源分散导致的培训质量下降的问题,劳动保障部门应成立专门负责农民工培训的机构,统筹安排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率。
  (二)具备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完善的培训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农民工、企业和培训机构三方参加农民工培训积极性,推进整个培训工作的开展,是培训过程展开的前提条件。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依赖有力的宣传和优惠政策的制定。
  现有模式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只靠政府监督并不能保证模式的效率,还需建立政府、法律和舆论三者结合的约束机制。约束机制是政府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三者的有机结合。约束机制只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才能保证培训模式的正常运行,并有效规范培训过程中的参训各方行为。
  (三)培训对象多层次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因人施教,不搞“一刀切”。根据农民工的年龄结构、知识背景和技能水平,划分不同的培训层次。对于文化水平稍高的青年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中年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 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
  (四)培训内容丰富实用
  培训内容要丰富实用化,内容不只局限于传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应加人心理疏导和创业培训。对于创业意愿强烈农民工,培训的内容以创业培训为主,并提供创业指导。由于弱势群体地位会使部分农民工产生心理焦虑,对于这些农民工要及时掌握其心理状况,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根据以上4个特点,笔者以图1所示的苏北返乡农民工培训模式为基础做出了部分调整,作为对农民工培训新模式的初步探究,具体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在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培训目的和培训目标既定的情况下,新模式包含:培训主体、培训客体、培训内容、培训规则和培训评价体系。在整个培训工作环节上,增加了反馈和改进提高环节,使培训工作更为完整科学。在反馈环节中,以培训评价体系和多方互动信息平台作为主要手段,使反馈的信息比较客观,为改进提高环节提供事实依据。在培训环节中增加划分培训层次的步骤,体现了培训对象要层次化的特点。确定的培训内容突出了心理疏导和创业培训。激励机制在多方宣传发动环节当中,依托有力的宣传和先期的政策制定,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对农民工培训需求的调查,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是后续的划分培训层次,提供差异化的培训服务的前提条件。在整个模式的执行过程中,政府在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角色,所以新模式当中政府的作用将起主导作用。以政府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三者结合的约束机制贯穿于整个模式的执行过程当中,使整个农民工培训过程更加规范和透明。
  
  四、实现农民工培训模式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实现农民工培训模式创新需要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需要政府、农民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四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要强化农民工培训职能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成立专门负责农民工培训的机构,统筹安排培训资源。该机构通过积极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使得培训资源合理布局,并鼓励和引导本地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工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充分挖掘培训资源的潜力。由财政部门确定有效评价指标,构建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农民工培训效果。选择便于量化操作的评价指标应该包括绩效效果指标、学习效果指标和认知效果指标。这三类指标的主要体现为,培训的投资回报率、就业率和培训的满意度。
  政府需要进行细致培训需求分析,制定税收优惠和培训补贴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政府成立专项调查小组定期走村人户进行细致的摸底调查和统计,及时掌握剩余劳动力的详细情况,建立动态数据库,分析潜在的培训需求。各级财政应扩大农民工培训专项资金的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对于拟参加短期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实行免费,对参加半年以上长期培训的农民工实行学费优惠。
  建立以省、县、村三级宣传模式,搭建多方信息互动平台,拓展信息沟通渠道。以省、县、村为三级宣传模式简化了信息传递层级,既可以将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农民工,又及时反馈农民工培训需求的信息。在各个县设立专项宣传机构,每个村确定一名宣传员,进行到户宣传,让农民了解培训的具体要求。利用村级广播,定期多时段地宣传政府政策和公布培训信息。专项宣传小组定期召开专场推进会,利用现场会议,邀请培训先进典型进行现身说法。政府牵头,利用政府网站构建多方信息互动平台,农民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利用平台及时反映培训信息。政府根据平台信息,定期对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学员结业率、就业率等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做好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
  (二)农民工转变对培训的传统认识,适当增加培训投入
  农民工自身要摆脱自然经济思想的束缚,认识到培训对于实现就业的作用,转变对培训的传统认识。农民工转变认识还要有待于文化素质的提高。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使得在对培训信息接受和信息反馈能力差,从而对培训的认识不足。农民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结合政府的培训补贴,适当增加在培训上的投入。
  (三)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利用自己的培训基地或与培训机构合作,继续开展订单式培训。同时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将自己的教育培训资源向社会开放,特别是广大农民工,使得企业的教育资源成为社会教育资源的一部分。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培训效果,降低培训成本。由于开展农民工培训增加了企业成本,企业要寻求低成本的培训方式。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学校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信息的交流共享,这是双方共赢的结果。对于企业而言,学校优质的师资和硬件条件是培训效果的保证,同时也不必支付高昂的培训费用,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四)培训机构突出对青年农民工的培训。培训内容应重视心理疏导和创业培训
  青年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根据青年农民工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尤为必要。青年农民工培训意愿强烈,好奇心强,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不宜采用传统授课的方式,多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和实景操作。青年农民工的叛逆心理较强,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要聘请心理咨询师对其面对面的心理疏导。对于创业意愿较强的农民工,除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外,在其创业过程中要提供全程的创业指导,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1990
  [2]西奥多·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3]韩云鹏,涂莲英,农民工培训的需求导因、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5(16):48—51
  [4]韩秋黎,石伟平,农民工培训问题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5—16
  [5]王立平,王宪明,建立多维培训体系培育新型农民——简论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3):280—281
  [6]张亮、张润清、张岩峰,等,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分析——基于河北省农民培训问卷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26—29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介绍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草岔沟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自治现状,从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两个角度深入分析弱经济基础是如何支撑村民自治上层建筑的,弱集体经济对村民自治的支撑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弱集体经济导致村民自治物质基础薄弱;弱集体经济弱化村民政治参与;弱集体经济影响乡村关系,扭曲村级自治主体价值。村民低收入对村民自治的支撑分析也包括三个方面;村民低收入削弱政治参与动机;村民低收入制约村级社会层次
期刊
摘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拓宽农业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有效推动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当前西部农村发展中的迫切任务。本文以甘肃庆阳市为例,探讨从特色农业入手推动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全面论述了特色农业部门产业化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部门的选择,产业化组织系统的构建和产业化发展条件改善等问题。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庆阳市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 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黑龙江省及黑龙江垦区在1997-2007年间的农业技术效率进步和技术效率损失及影响因素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及垦区农业技术效率进步较快,平均值达到0.9575,也存在4.25%的技术效率损失;同时灌溉率、受灾率、教育水平和制度变量都对技术损失产生反向影响,而家庭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时间变量都对技术损失产生正向影响。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农民外出务工长期化、村民之间关联市场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由此导致村民关系日渐生疏,乡村传统文化日益退潮,传统组织和权威弱化,灰恶化现象增多,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向丰熟人社会变迁。  关键词:自然村;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6-0086-04    村民和村民组织是新农村
期刊
摘要:由生态学和美学相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生态美学,把文学批评的视野扩展到生态学的领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范式和考察视角。透过生态美学这一视角,以邱华栋的都市小说为例,着重考察“新生代”都市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生态美问题:一是在表现了物化都市对自然的远离及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之后,试图通过特定主题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努力探寻都市社会的自然生态之美。二是在揭示了物化都市中人们始终处于空
期刊
摘要:根据2009年春节前河南省提前返乡农民工的调查资料,分析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河南省农民工就业影响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随年龄增加,农民工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加重,男性农民工受影响程度略大于女性,农民工务工行业多集中在受金融危机影响较重的建筑施工业、电子电器业、制表制鞋业及机械制造业。将这些特征与河南省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相结合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培训专业设置不合理,对农
期刊
摘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解决力度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发展理念、社会风貌及文明水平。在“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语境下,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由关注层面向解决问题层面的转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田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其独特有效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模式,将其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成功
期刊
摘要:通过对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养老现状的考察,认为贫困的民族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老年人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土地养老难以为继,家庭养老困难重重,新农保尚未启动,计划生育户没有规范的养老保障。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陷入困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土地养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根據2007年黑龙江省畜牧业的产业关联系数可以发现,畜牧业在其产业前后向关联群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并且它的前向关联效应要远大于它的后向关联效应。从中间需求率及中间投入率来看,它
期刊
居民消费与收入的關系是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消费理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