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守着一本语文书学习的做法早已被人们嗤之以鼻,广泛的阅读积累是目前很多语文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古人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诗圣"杜甫亦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钱泳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这无不说明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如今,我们也从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得出,课外阅读益处确实很多,它不仅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一、培养阅读兴趣,使其爱读书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发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将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要我读"转化为自觉主动的"我要读",才能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因此,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
1、营造阅读氛围。经过近十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大部分小学生还是爱玩,只有极少数的孩子平时能静下心来阅读,但阅读面也比较狭隘。因此,我利用小学生具有从众的心理特点,经常抓住机会让学生谈:"你怎么知道这么多知识?平时怎么读书的?""你最近又看了什么书?"这样一来,爱看书的学生谈得津津有味,而没看书的学生也产生了羡慕之情。当然,教师自己也要参与到活动中来,时常讲讲自己刚读了什么文章,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这样的"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竞争意识,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树立阅读榜样。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能运用自己课外积累的知识进行表达时,哪怕是一个成语或句子,都要及时表扬鼓励,并随即鼓励大家要向这样的同学学习,多读书,多积累。学生获得表扬后,阅读的兴趣会更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更强,更重要的是让其他学生学有榜样。另外,教师平时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老舍、叶圣陶等及一些古代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用成功的榜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造阅读条件。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有利条件。例如,可在班级里设立图书角,由学生专门管理。这里的书,可以是学校图书馆借来的,每月更换一次;可以是学生你捐3本,我捐5本组成的。图书角成立后,学生课间经常聚集在一起看书,看完后互相推荐、交流、讨论,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另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建议,尽可能地为孩子创设条件,让孩子在家里拥有丰富的个人藏书,而且每个孩子的藏书里有几本是经常阅读的心爱书籍,这样有助于满足孩子反复阅读的需要。
4、巧借课本资源。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补充,教师可以根据多个训练点引进大量的补充教材,从内容上来说,如课文内容、作者、主人公等,从形式上来说,可以根据课文体裁、单元训练点等。例如曾经在教学《麻雀》一文后,我补充了原文中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学生的情感立即得到感染,产生要阅读原文的强烈愿望,于是,一本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很快在班上传开了。另外,课前布置学生在预习中搜集课文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学生在完成时兴趣很高,带到课堂上交流时更是津津乐道。课外延伸阅读能使学生的视野逐步开阔、能力逐渐加强,当然对学习课文更是有力的推动。
5、开展读书活动。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的特点,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了使学生能坚持阅读课外书籍,兴趣如始高涨,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朗诵比赛、故事会、办小报、"给喜欢的人物写封信"、"亲子阅读"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二、教给阅读方法,使其会读书
简单地读,而不懂得从中汲取营养,这样的阅读是效果不佳的。小学生常常是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仔细读读;否则就走马观花地看看。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有劲,读而有获,读而有用。因此,我们应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阅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泛读、速读、精读。这三种方法各有用途,应有机结合,巧妙使用。浏览性的泛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报可采用浏览性的泛读法,了解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学生根据一定目的快速翻阅某些材料,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种方法目的明确,只为解决遇到的一个问题或了解相關的知识;品味性的精读:课外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品味其中的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内在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这种方法适用于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学生通过细细品味课文对邱少云的动作、神态及周围环境的描写,了解他的内心,体会课文的中心。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阅读中,还要教孩子手握着笔读书,养成边看边记的读书习惯。一是随感式笔记。这些笔记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进行。在文章重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还可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小问号,或写下自己的疑问,然后请教父母、老师,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读有所得。二是摘录式笔记。这类笔记是重在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及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对此进行归类,积存进自己的"阅读酷酷本"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三是创作式笔记。即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如:续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或书评等。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推荐课外读物,使其读好书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应该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又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书籍或篇章进行阅读。 1、拓展性阅读。拓展性阅读是促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最好方法。针对当前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是从名家名作中摘录下来的,不能完整地交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情的前因后果,因此教师可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有选择地激发学生"预知详情,请读原著",使得充满好奇心的少年儿童能够在更加自由的课外阅读中得到补偿和满足。例如:学了《狱中联欢》,推荐阅读《红岩》;学了《赤壁之战》,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了科普课文《太阳》后,可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等。这样,学生对作品有了整体的认识,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学生把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广泛性阅读。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可在学期初帮助学生制订《学期课外阅读计划》,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书,并做好阅读时间的计划安排。鲁迅先生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要博览群书,要涉及名家名篇,现代、当代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报刊、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同时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多样性来安排与其相适应的阅读材料,如低中年级教材主要以童话、寓言、故事、诗歌为主,可推荐《格林童话》《三百六十五夜》等引人入胜的读物;而高年级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定量的应用文和适量的科普文,就可以推荐他们阅读程度适合的科普读物,如《海底两万里》《世界五千年》等。阅读过程中,要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师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可以按照教师推荐的书目进行阅读,也可自行寻找与当前所学习的课文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等,并将其列入《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当中。
3、引导性阅读。课外阅读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的报刊杂志书籍,尤其要诱导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对话,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起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
课外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让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不仅加强了自身文学修养,更培养了健全的人格,还将成为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可以说,它对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责任引领每一个孩子走进课外阅读,在浩瀚的语文大世界中,感受快乐,收获幸福!
一、培养阅读兴趣,使其爱读书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发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将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要我读"转化为自觉主动的"我要读",才能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因此,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
1、营造阅读氛围。经过近十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大部分小学生还是爱玩,只有极少数的孩子平时能静下心来阅读,但阅读面也比较狭隘。因此,我利用小学生具有从众的心理特点,经常抓住机会让学生谈:"你怎么知道这么多知识?平时怎么读书的?""你最近又看了什么书?"这样一来,爱看书的学生谈得津津有味,而没看书的学生也产生了羡慕之情。当然,教师自己也要参与到活动中来,时常讲讲自己刚读了什么文章,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这样的"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竞争意识,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树立阅读榜样。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能运用自己课外积累的知识进行表达时,哪怕是一个成语或句子,都要及时表扬鼓励,并随即鼓励大家要向这样的同学学习,多读书,多积累。学生获得表扬后,阅读的兴趣会更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更强,更重要的是让其他学生学有榜样。另外,教师平时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老舍、叶圣陶等及一些古代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用成功的榜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造阅读条件。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有利条件。例如,可在班级里设立图书角,由学生专门管理。这里的书,可以是学校图书馆借来的,每月更换一次;可以是学生你捐3本,我捐5本组成的。图书角成立后,学生课间经常聚集在一起看书,看完后互相推荐、交流、讨论,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另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建议,尽可能地为孩子创设条件,让孩子在家里拥有丰富的个人藏书,而且每个孩子的藏书里有几本是经常阅读的心爱书籍,这样有助于满足孩子反复阅读的需要。
4、巧借课本资源。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补充,教师可以根据多个训练点引进大量的补充教材,从内容上来说,如课文内容、作者、主人公等,从形式上来说,可以根据课文体裁、单元训练点等。例如曾经在教学《麻雀》一文后,我补充了原文中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学生的情感立即得到感染,产生要阅读原文的强烈愿望,于是,一本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很快在班上传开了。另外,课前布置学生在预习中搜集课文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学生在完成时兴趣很高,带到课堂上交流时更是津津乐道。课外延伸阅读能使学生的视野逐步开阔、能力逐渐加强,当然对学习课文更是有力的推动。
5、开展读书活动。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的特点,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了使学生能坚持阅读课外书籍,兴趣如始高涨,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朗诵比赛、故事会、办小报、"给喜欢的人物写封信"、"亲子阅读"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二、教给阅读方法,使其会读书
简单地读,而不懂得从中汲取营养,这样的阅读是效果不佳的。小学生常常是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仔细读读;否则就走马观花地看看。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有劲,读而有获,读而有用。因此,我们应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阅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泛读、速读、精读。这三种方法各有用途,应有机结合,巧妙使用。浏览性的泛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报可采用浏览性的泛读法,了解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学生根据一定目的快速翻阅某些材料,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种方法目的明确,只为解决遇到的一个问题或了解相關的知识;品味性的精读:课外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品味其中的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内在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这种方法适用于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学生通过细细品味课文对邱少云的动作、神态及周围环境的描写,了解他的内心,体会课文的中心。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阅读中,还要教孩子手握着笔读书,养成边看边记的读书习惯。一是随感式笔记。这些笔记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进行。在文章重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还可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小问号,或写下自己的疑问,然后请教父母、老师,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读有所得。二是摘录式笔记。这类笔记是重在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及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对此进行归类,积存进自己的"阅读酷酷本"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三是创作式笔记。即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如:续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或书评等。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推荐课外读物,使其读好书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应该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又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书籍或篇章进行阅读。 1、拓展性阅读。拓展性阅读是促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最好方法。针对当前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是从名家名作中摘录下来的,不能完整地交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情的前因后果,因此教师可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有选择地激发学生"预知详情,请读原著",使得充满好奇心的少年儿童能够在更加自由的课外阅读中得到补偿和满足。例如:学了《狱中联欢》,推荐阅读《红岩》;学了《赤壁之战》,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了科普课文《太阳》后,可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等。这样,学生对作品有了整体的认识,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学生把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广泛性阅读。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可在学期初帮助学生制订《学期课外阅读计划》,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书,并做好阅读时间的计划安排。鲁迅先生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要博览群书,要涉及名家名篇,现代、当代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报刊、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同时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多样性来安排与其相适应的阅读材料,如低中年级教材主要以童话、寓言、故事、诗歌为主,可推荐《格林童话》《三百六十五夜》等引人入胜的读物;而高年级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定量的应用文和适量的科普文,就可以推荐他们阅读程度适合的科普读物,如《海底两万里》《世界五千年》等。阅读过程中,要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师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可以按照教师推荐的书目进行阅读,也可自行寻找与当前所学习的课文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等,并将其列入《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当中。
3、引导性阅读。课外阅读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的报刊杂志书籍,尤其要诱导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对话,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起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
课外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让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不仅加强了自身文学修养,更培养了健全的人格,还将成为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可以说,它对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责任引领每一个孩子走进课外阅读,在浩瀚的语文大世界中,感受快乐,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