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并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可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就是主导者教师不得不深思的问题。从而,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去关爱主体者,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和求知欲,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激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那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生命活力的存在,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
一、关爱数学课堂的主体者
有人说,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这一段话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别慌,再好好考虑!”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的目光。这样一来,在教师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环境中来。
二、发挥课堂主体者的积极性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指出:“改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堂教学要变一言堂为多言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回答讨论、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形成“学、讲、练”和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的教学思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切不可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让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结论。若学生没有“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就会造成知识的假性理解。新的教学模式应是“发现、释疑、练习”,教者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学,学生会有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则明理的思维经历,从而有效掌握知识,真正达到“学会”。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作为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应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内容巧妙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积极进取状态,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探索,如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即学生先通过尝试练习,探索思考,然后教师讲解引导获得新知识;或先猜后证,即学生先通过大胆猜想发现结论,然后教师引导进行证明;亦或学生先动手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寻求结论。
三、激发课堂主体者的求知欲
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的学习中营造和谐、自主、创新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在学习“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给每4人为一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就是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出异常的积极。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才感到发自内心地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停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通过尝试实践获取新知,既生动活泼,学有兴趣,又掌握牢固,培养了学生的尝试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努力使生活知识与数学知识融会贯通
生活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学习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采撷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加深对新知的理解。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生命活力得以激发的场所。
【关键词】激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那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生命活力的存在,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
一、关爱数学课堂的主体者
有人说,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这一段话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别慌,再好好考虑!”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的目光。这样一来,在教师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环境中来。
二、发挥课堂主体者的积极性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指出:“改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堂教学要变一言堂为多言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回答讨论、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形成“学、讲、练”和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的教学思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切不可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让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结论。若学生没有“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就会造成知识的假性理解。新的教学模式应是“发现、释疑、练习”,教者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学,学生会有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则明理的思维经历,从而有效掌握知识,真正达到“学会”。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作为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应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内容巧妙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积极进取状态,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探索,如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即学生先通过尝试练习,探索思考,然后教师讲解引导获得新知识;或先猜后证,即学生先通过大胆猜想发现结论,然后教师引导进行证明;亦或学生先动手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寻求结论。
三、激发课堂主体者的求知欲
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的学习中营造和谐、自主、创新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在学习“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给每4人为一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就是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出异常的积极。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才感到发自内心地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停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通过尝试实践获取新知,既生动活泼,学有兴趣,又掌握牢固,培养了学生的尝试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努力使生活知识与数学知识融会贯通
生活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学习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采撷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加深对新知的理解。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生命活力得以激发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