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素衣远,此生笑忘书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maiz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书生走了长长的路,眠月餐风,咽下十年寒窗苦,手执一盏昏黄的灯,一步一步丈量到金陵城。他脚上的鞋子已磨破,晚风吹起他的衣衫和长巾,落寞的身影里全是不容忽视的坚毅和执着,还有此生磨不灭的追求与深情。
  他一天水米未沾,就是为了在城门关闭前进城,进了城也没有心思去找客栈安顿,打听着直奔秦淮河边。繁华街灯都略过,青石板路上他走得匆忙。
  终于到了,身边的热闹都化成虚影,三秋桂子香满江南,这一切那么软,那么柔,那么不真切,仿佛是从哪卷书籍中漫出来的。
  书生伫立在陌生的路口,抬头凝视高高在上的牌匾,上面“贡院”二字是每个如他这般的书生用意念和信仰做刻刀,带着心头血的温度,一笔笔虔诚郑重,镌刻在人生道路上的恢宏,堆砌起鱼跃龙门的象征。
  此时朱门深闭,肃穆寂静,看得久了,颇有几分压抑。后面房舍青砖灰瓦几万间,等着张贴金榜的照壁龙凤呈祥却不过数尺,实在让人心酸。往前的路,这么窄,那么寒,让他愁绪渐起,难以释怀。
  有些累了,他放下背上行囊。里面有沉甸甸的书卷,文房四宝,换洗衣裳,一把暗黄的油纸伞,身上还有几点碎银,这便是他千里赶考的全部家当。剩下的就是诗书积累的锦绣才华,饱读了家国天下史学经典,骨子里总要提着士气,不敢迟疑放松,好支撑下面的科考厮杀。
  贡院门旁的老树已不知有多少年岁,晚归的鸟栖息在上面,鸣啾低回,也像看惯了大世面。它们一定见过太多进进出出的身影,这些人连名字都相似,好像循环演绎的剧目,到了时日就喧腾一回。结局注定是两重天,极少人能平步青云,从此仕途里挥衣袖,绝大多数失魂落魄,相互搀扶着掩面回乡,还有的干脆断了肠。
  想到此处,书生也有些心境惶惶,他靠着树坐下,巨大的阴影把他掩盖在里面。先歇一会儿吧,不管怎样总要进去经历一回,从年幼进私塾的那天起,寒来暑往,岁岁攀登,这遥远的江南贡院隐约在孤灯月下,就是他们要跋涉抵达的地方。
  忽然想起很多事,记忆里细碎的片段纷纷涌出来,似乎都要在贡院门前过一遍才不负这么多年的悲欢,也以此让心安顿下来。还记得离家时的清晨,爹娘送出村外,叮咛他注意身体,等着他捷报传乡,一举扬眉。还有那个未过门的女子,托人送来亲手缝制的女红,他们年龄都不小了,为了这次科考,早就有过约定,绝不提前婚嫁,以便他全心全意学习。那个女子只在两年前有过匆匆一瞥,连容貌都不分明,却认定要与她相伴一生,因为赶考的长征路上,她能守在闺房陪他赌,拿她的青春年华作注,不管回来的是状元红,还是百无一用的落拓学子,她都能温婉接受。
  可是他们不知道,穷书生赶考的路如此艰辛,他找寺院借宿,在闹市代写书信换盘缠,病痛了忍一忍,遇险时紧紧抱着怀里的书……多少次前途后路两茫茫,他孤身穿过乡野驿路,想着到贡院就好了,到了贡院就是金贵的天子门生,有了保障和安全,以文墨胸臆,给自己博一个凌云前程。
  然而如今,他已不知该去哪儿落脚,满城书生云集,听说大大小小的客栈都生意兴隆,听说富家公子带着仆人丫鬟和厨子来赶考,直接包下清幽的院落。同科的人都在紧锣密鼓地温习功课,闲了结伴同游,才子佳人郊外远足,画舫吟诗,是金陵秋季别样的景致。似乎只有他,生计都是问题。若有可能,真想睡在这贡院墙边,露天也甘愿,否则这一个月后的考试,对他来说,就像咫尺之遥,无论如何也撑不到了。满城气派喧哗,街巷齐整,却比荒野更容易迷路。
  就在他无计可施时,一个清瘦的女子在他面前停下来,犹疑片刻,还是问起他来自何处,可有苦楚。一路上谨小慎微,从不轻易与人深言,却对这陌生女子没有丝毫保留,许是她言语温柔,眉目间藏有侠义,也或者是她有无形的魅力,让他建不起防备。
  寥寥几句,他说出自己的困境,眼神磊落光明,一瞬间把佳人打动。女子赠他纹银百两,不要欠条,连名姓也虚掩着,只说叫琴香,身在乐籍,愿助他脱困境,且并无所图。
  书生忙乱地从箱子里拿纸笔,琴香的轿子已汇入人群,分辨不出。沿河询问了几家,只是琴香这名字太普通,秦淮河不知有多少个,卖艺的姑娘怕是不比赶考的书生少。
  他在秦淮河的尽头找个寻常人家住下,安心读书,从不靠近游舫画船烟花地,也很少参加集会。因为他记得琴香的话,刘郎好好备考,长念家人,莫想其他。
  数日后的那个清晨,他与几千名书生一起进了贡院,大门落锁的那一刻,似是与世隔绝,门前大树的枝丫伸进来,担了一身阳光。他从容自信,气度不俗,历经沧桑依然相信落笔云烟,此程不是虚妄。
  同样的舍房考场,从一开始矗立就以不变的姿态守着文脉的月光,朝代更迭了几回,朝堂臣子换了几番,都是天下学子饱学而来再分赴朝廷需要的地方。有过多少年的人来人往就有过多少故事,若变成星星,定能填满整个银河,却仍旧指不出旧日方向。
  赶考的唐伯虎回去后看透功名,结缘了青山绿水;秦淮八艳守着贡院写爱情的传奇;落第的蒲松龄摆下茶摊搜尽奇闻轶事,夜来写到宁采臣,一出场也还是在赶考的路上……
  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但这一生捧读了诗书,贡院就成了他们共同的坐标,点着长明灯,在风里凝成了碑铭。又有书生在昏黄灯光里诵读,那诗句是在歌咏,却藏着书生不可说的悲欣,渐渐随逝水飘零,无影无踪。
其他文献
那晚又落起了雨,它带着一些粗粝,自天穹奔涌而来。夜已深,临海的一方小室仍燃着烛火。书案边的男子蹙眉端坐,门窗在疾风中开开合合,密集的雨水顺势跃入屋里,主人却似毫未觉察。  这是黄庭坚调任德州的第二年,也是他远离汴梁,辗转为官的第18个春秋。官职低微的黄庭坚本想悠闲自在地打发时光,可那日偶然一瞥,便被案几上的一封书信晃了眼。  昔日光洁的纸张如今已显陈旧,却好似还有阵阵香气溢出。边缘处微微褶皱,残留
期刊
春日正好,楚国的游船顺江而下,载着楚国王子和默然侍立在侧的她。  她本是越人,十几岁时流落楚国,有幸成了王子的侍从。楚国王子子皙温和贤明,百姓都敬称他为鄂君子。一想到这儿,她悄悄抬眼看他。江风吹动他白色的衣袂,日光打下来,一切都熠熠生辉。  忽然传来的一阵歌声打断她的思绪,也吸引了王子的注意。她随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只见一个着青衣的越女拥楫划桨,驾着一叶小舟从不远处向他们划来,一边划着,一边用越语唱
期刊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于清寂的深夜轻声诵读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并无具体名姓,心中却有一丝忧伤掠过。想着诗中这般妆容精致,穿芙蓉裙染红指甲,会抚琴作画的女子,定是生错了朝代。她那么明艳清丽,我与她理应在胭脂香浓的宋朝相遇。  诗意浅显易懂,读来却是一阵哀伤。诗中的女子心有苦衷,最好的豆蔻年华都被
期刊
那年,周至县骆口驿,诗人元稹伫立在驿馆墙壁前静静看着一首诗,久久不曾离去。原来,那是好友白居易写下的一首诗。后来随行叠声催行,马蹄阵阵,他才匆匆在墙壁上题下一首诗离去:“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他离去不久,烟尘刚定,白居易恰好也路过此地,看到墙上元稹墨迹新鲜的诗,忙问驿卒此人何处。驿卒说数日前就离去了。壁上字犹存墨香,马上人早已踪迹杳然,白居易驻足长望
期刊
我后来常常会想起第一次看见先生的那个日子。书上说,我愿化身为石桥,忍受五百年的风吹雨打,只为你能从桥上走过。那天,一身青衫的先生从桥那头走向我,他在马上对我微笑,牵起我的手温柔地问我叫什么名字。  他从凶神恶煞的人贩子手里买下我,教我读书,唤我好听的名字雪浓,在街边看到一些新奇玩意儿就买回来给我。他一直当我是他的妹妹吧,我温润如玉的先生。  后来不知怎么,那些趴在他桌案边看他读书写字的春夏秋冬就这
期刊
缕缕青丝被剃掉,落在地上惹得一片纷乱,木鱼一下下传出有节奏的敲击声。檀香袅袅间,师太手捏佛珠,一声阿弥陀佛脱口而出,“入了佛门,前尘过往便如一场梦,梦醒终成空,你的法号便叫明空吧。”  四目相对时,武媚娘面露悲戚之色,穿着灰色袍子,没了头发的她再无芊芊之姿。眼前几个女子分别被几名道姑带下去,分派在各处做些粗使杂役,早晚课也是不能少的。从此吃斋念佛,却不能忘记那段红尘往事。  她们都是天家的人,确切
期刊
河图唱过一首歌,一首有故事的歌—《不见长安》。这首歌讲述了“我”痴情于长安,却终“不见”长安的故事。不同于《世说新语》所讲,这是另一个人的长安。但故事也有相同之处—他们的长安都那样远。  在屋顶想了一整晚,终于决定告别故乡,前往梦里的长安。固有不舍,但一想到长安,便更加坚定了离开的决心。曾在书里无数次看到长安二字,却不曾到过那个遥远的地方。就像《世说新语》里晋元帝问晋明帝太阳和长安哪个远一样,明帝
期刊
郗道茂被休的那年,王献之开始患足疾。  要拆散他和郗道茂的力量太过强大,他以为这样新安公主就能打消对他的痴念,逼他休妻的诏令也将撤回,他唯一能做的、最后能做的便是自残。  他点燃艾草,将双脚架了上去。烟熏火燎中,他双脚剧痛,却也比不上心痛。他的对抗只是螳臂当车,即便瘸了又如何?新安公主不在意。  这桩姻亲已不属于他个人,是整个王氏家族与皇家攀系的政治砝码,他抵不过双重威力,最后只能含泪休妻。只是这
期刊
花事纷繁,是深闺佳人的一帘幽梦,是多情公子的一卷闲愁。诗经里将女子的容颜比作桃花,灼灼其华;楚辞里将高士的品行比作白芷,自有德馨。诗词里写到花的极多,但将观花之情写得这样意气潇洒的,当数孟郊的这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是极为生动而明晓的说法。科举制度使簪缨世族与寒门百姓之间不再不可逾越,藩篱就此坍塌。登上科举的金榜便如鲤跃龙门,是多
期刊
二月人间芳菲至,从阡陌小路到重楼深巷,花树闪现。于天下士子而言,除了这满眼繁华,还有一件更为动人心弦的事—放榜。唐承隋制以科举入仕,每到正月,士子们齐聚京师,将平生所学尽付卷纸,随后便惶惶不安地等待着主考官及翰林学士们的公判。  这年的放榜之地在崇真观南楼,士子们早早来候。随着噼啪的炮仗声和惊起的缭绕烟尘,放榜的吉士娴熟有力地将榜文铺展张贴起来。士子们急不可耐地纷纷拥上,屏气敛息地对着榜单一一核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