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书生走了长长的路,眠月餐风,咽下十年寒窗苦,手执一盏昏黄的灯,一步一步丈量到金陵城。他脚上的鞋子已磨破,晚风吹起他的衣衫和长巾,落寞的身影里全是不容忽视的坚毅和执着,还有此生磨不灭的追求与深情。
他一天水米未沾,就是为了在城门关闭前进城,进了城也没有心思去找客栈安顿,打听着直奔秦淮河边。繁华街灯都略过,青石板路上他走得匆忙。
终于到了,身边的热闹都化成虚影,三秋桂子香满江南,这一切那么软,那么柔,那么不真切,仿佛是从哪卷书籍中漫出来的。
书生伫立在陌生的路口,抬头凝视高高在上的牌匾,上面“贡院”二字是每个如他这般的书生用意念和信仰做刻刀,带着心头血的温度,一笔笔虔诚郑重,镌刻在人生道路上的恢宏,堆砌起鱼跃龙门的象征。
此时朱门深闭,肃穆寂静,看得久了,颇有几分压抑。后面房舍青砖灰瓦几万间,等着张贴金榜的照壁龙凤呈祥却不过数尺,实在让人心酸。往前的路,这么窄,那么寒,让他愁绪渐起,难以释怀。
有些累了,他放下背上行囊。里面有沉甸甸的书卷,文房四宝,换洗衣裳,一把暗黄的油纸伞,身上还有几点碎银,这便是他千里赶考的全部家当。剩下的就是诗书积累的锦绣才华,饱读了家国天下史学经典,骨子里总要提着士气,不敢迟疑放松,好支撑下面的科考厮杀。
贡院门旁的老树已不知有多少年岁,晚归的鸟栖息在上面,鸣啾低回,也像看惯了大世面。它们一定见过太多进进出出的身影,这些人连名字都相似,好像循环演绎的剧目,到了时日就喧腾一回。结局注定是两重天,极少人能平步青云,从此仕途里挥衣袖,绝大多数失魂落魄,相互搀扶着掩面回乡,还有的干脆断了肠。
想到此处,书生也有些心境惶惶,他靠着树坐下,巨大的阴影把他掩盖在里面。先歇一会儿吧,不管怎样总要进去经历一回,从年幼进私塾的那天起,寒来暑往,岁岁攀登,这遥远的江南贡院隐约在孤灯月下,就是他们要跋涉抵达的地方。
忽然想起很多事,记忆里细碎的片段纷纷涌出来,似乎都要在贡院门前过一遍才不负这么多年的悲欢,也以此让心安顿下来。还记得离家时的清晨,爹娘送出村外,叮咛他注意身体,等着他捷报传乡,一举扬眉。还有那个未过门的女子,托人送来亲手缝制的女红,他们年龄都不小了,为了这次科考,早就有过约定,绝不提前婚嫁,以便他全心全意学习。那个女子只在两年前有过匆匆一瞥,连容貌都不分明,却认定要与她相伴一生,因为赶考的长征路上,她能守在闺房陪他赌,拿她的青春年华作注,不管回来的是状元红,还是百无一用的落拓学子,她都能温婉接受。
可是他们不知道,穷书生赶考的路如此艰辛,他找寺院借宿,在闹市代写书信换盘缠,病痛了忍一忍,遇险时紧紧抱着怀里的书……多少次前途后路两茫茫,他孤身穿过乡野驿路,想着到贡院就好了,到了贡院就是金贵的天子门生,有了保障和安全,以文墨胸臆,给自己博一个凌云前程。
然而如今,他已不知该去哪儿落脚,满城书生云集,听说大大小小的客栈都生意兴隆,听说富家公子带着仆人丫鬟和厨子来赶考,直接包下清幽的院落。同科的人都在紧锣密鼓地温习功课,闲了结伴同游,才子佳人郊外远足,画舫吟诗,是金陵秋季别样的景致。似乎只有他,生计都是问题。若有可能,真想睡在这贡院墙边,露天也甘愿,否则这一个月后的考试,对他来说,就像咫尺之遥,无论如何也撑不到了。满城气派喧哗,街巷齐整,却比荒野更容易迷路。
就在他无计可施时,一个清瘦的女子在他面前停下来,犹疑片刻,还是问起他来自何处,可有苦楚。一路上谨小慎微,从不轻易与人深言,却对这陌生女子没有丝毫保留,许是她言语温柔,眉目间藏有侠义,也或者是她有无形的魅力,让他建不起防备。
寥寥几句,他说出自己的困境,眼神磊落光明,一瞬间把佳人打动。女子赠他纹银百两,不要欠条,连名姓也虚掩着,只说叫琴香,身在乐籍,愿助他脱困境,且并无所图。
书生忙乱地从箱子里拿纸笔,琴香的轿子已汇入人群,分辨不出。沿河询问了几家,只是琴香这名字太普通,秦淮河不知有多少个,卖艺的姑娘怕是不比赶考的书生少。
他在秦淮河的尽头找个寻常人家住下,安心读书,从不靠近游舫画船烟花地,也很少参加集会。因为他记得琴香的话,刘郎好好备考,长念家人,莫想其他。
数日后的那个清晨,他与几千名书生一起进了贡院,大门落锁的那一刻,似是与世隔绝,门前大树的枝丫伸进来,担了一身阳光。他从容自信,气度不俗,历经沧桑依然相信落笔云烟,此程不是虚妄。
同样的舍房考场,从一开始矗立就以不变的姿态守着文脉的月光,朝代更迭了几回,朝堂臣子换了几番,都是天下学子饱学而来再分赴朝廷需要的地方。有过多少年的人来人往就有过多少故事,若变成星星,定能填满整个银河,却仍旧指不出旧日方向。
赶考的唐伯虎回去后看透功名,结缘了青山绿水;秦淮八艳守着贡院写爱情的传奇;落第的蒲松龄摆下茶摊搜尽奇闻轶事,夜来写到宁采臣,一出场也还是在赶考的路上……
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但这一生捧读了诗书,贡院就成了他们共同的坐标,点着长明灯,在风里凝成了碑铭。又有书生在昏黄灯光里诵读,那诗句是在歌咏,却藏着书生不可说的悲欣,渐渐随逝水飘零,无影无踪。
他一天水米未沾,就是为了在城门关闭前进城,进了城也没有心思去找客栈安顿,打听着直奔秦淮河边。繁华街灯都略过,青石板路上他走得匆忙。
终于到了,身边的热闹都化成虚影,三秋桂子香满江南,这一切那么软,那么柔,那么不真切,仿佛是从哪卷书籍中漫出来的。
书生伫立在陌生的路口,抬头凝视高高在上的牌匾,上面“贡院”二字是每个如他这般的书生用意念和信仰做刻刀,带着心头血的温度,一笔笔虔诚郑重,镌刻在人生道路上的恢宏,堆砌起鱼跃龙门的象征。
此时朱门深闭,肃穆寂静,看得久了,颇有几分压抑。后面房舍青砖灰瓦几万间,等着张贴金榜的照壁龙凤呈祥却不过数尺,实在让人心酸。往前的路,这么窄,那么寒,让他愁绪渐起,难以释怀。
有些累了,他放下背上行囊。里面有沉甸甸的书卷,文房四宝,换洗衣裳,一把暗黄的油纸伞,身上还有几点碎银,这便是他千里赶考的全部家当。剩下的就是诗书积累的锦绣才华,饱读了家国天下史学经典,骨子里总要提着士气,不敢迟疑放松,好支撑下面的科考厮杀。
贡院门旁的老树已不知有多少年岁,晚归的鸟栖息在上面,鸣啾低回,也像看惯了大世面。它们一定见过太多进进出出的身影,这些人连名字都相似,好像循环演绎的剧目,到了时日就喧腾一回。结局注定是两重天,极少人能平步青云,从此仕途里挥衣袖,绝大多数失魂落魄,相互搀扶着掩面回乡,还有的干脆断了肠。
想到此处,书生也有些心境惶惶,他靠着树坐下,巨大的阴影把他掩盖在里面。先歇一会儿吧,不管怎样总要进去经历一回,从年幼进私塾的那天起,寒来暑往,岁岁攀登,这遥远的江南贡院隐约在孤灯月下,就是他们要跋涉抵达的地方。
忽然想起很多事,记忆里细碎的片段纷纷涌出来,似乎都要在贡院门前过一遍才不负这么多年的悲欢,也以此让心安顿下来。还记得离家时的清晨,爹娘送出村外,叮咛他注意身体,等着他捷报传乡,一举扬眉。还有那个未过门的女子,托人送来亲手缝制的女红,他们年龄都不小了,为了这次科考,早就有过约定,绝不提前婚嫁,以便他全心全意学习。那个女子只在两年前有过匆匆一瞥,连容貌都不分明,却认定要与她相伴一生,因为赶考的长征路上,她能守在闺房陪他赌,拿她的青春年华作注,不管回来的是状元红,还是百无一用的落拓学子,她都能温婉接受。
可是他们不知道,穷书生赶考的路如此艰辛,他找寺院借宿,在闹市代写书信换盘缠,病痛了忍一忍,遇险时紧紧抱着怀里的书……多少次前途后路两茫茫,他孤身穿过乡野驿路,想着到贡院就好了,到了贡院就是金贵的天子门生,有了保障和安全,以文墨胸臆,给自己博一个凌云前程。
然而如今,他已不知该去哪儿落脚,满城书生云集,听说大大小小的客栈都生意兴隆,听说富家公子带着仆人丫鬟和厨子来赶考,直接包下清幽的院落。同科的人都在紧锣密鼓地温习功课,闲了结伴同游,才子佳人郊外远足,画舫吟诗,是金陵秋季别样的景致。似乎只有他,生计都是问题。若有可能,真想睡在这贡院墙边,露天也甘愿,否则这一个月后的考试,对他来说,就像咫尺之遥,无论如何也撑不到了。满城气派喧哗,街巷齐整,却比荒野更容易迷路。
就在他无计可施时,一个清瘦的女子在他面前停下来,犹疑片刻,还是问起他来自何处,可有苦楚。一路上谨小慎微,从不轻易与人深言,却对这陌生女子没有丝毫保留,许是她言语温柔,眉目间藏有侠义,也或者是她有无形的魅力,让他建不起防备。
寥寥几句,他说出自己的困境,眼神磊落光明,一瞬间把佳人打动。女子赠他纹银百两,不要欠条,连名姓也虚掩着,只说叫琴香,身在乐籍,愿助他脱困境,且并无所图。
书生忙乱地从箱子里拿纸笔,琴香的轿子已汇入人群,分辨不出。沿河询问了几家,只是琴香这名字太普通,秦淮河不知有多少个,卖艺的姑娘怕是不比赶考的书生少。
他在秦淮河的尽头找个寻常人家住下,安心读书,从不靠近游舫画船烟花地,也很少参加集会。因为他记得琴香的话,刘郎好好备考,长念家人,莫想其他。
数日后的那个清晨,他与几千名书生一起进了贡院,大门落锁的那一刻,似是与世隔绝,门前大树的枝丫伸进来,担了一身阳光。他从容自信,气度不俗,历经沧桑依然相信落笔云烟,此程不是虚妄。
同样的舍房考场,从一开始矗立就以不变的姿态守着文脉的月光,朝代更迭了几回,朝堂臣子换了几番,都是天下学子饱学而来再分赴朝廷需要的地方。有过多少年的人来人往就有过多少故事,若变成星星,定能填满整个银河,却仍旧指不出旧日方向。
赶考的唐伯虎回去后看透功名,结缘了青山绿水;秦淮八艳守着贡院写爱情的传奇;落第的蒲松龄摆下茶摊搜尽奇闻轶事,夜来写到宁采臣,一出场也还是在赶考的路上……
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但这一生捧读了诗书,贡院就成了他们共同的坐标,点着长明灯,在风里凝成了碑铭。又有书生在昏黄灯光里诵读,那诗句是在歌咏,却藏着书生不可说的悲欣,渐渐随逝水飘零,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