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少有的流传至今还保存完整的文化形态,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说就是历时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为一大特征。正是由此,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有深刻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下面我就从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的关系比较中谈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对管理主体的影响。
关键字:任人唯亲 任人唯贤 管理
一、"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传统的起源
最早提出"举贤"主张的是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他的弟子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曾求教于孔子如何管理好政事,孔子明确回答:"举贤才"的主张.却有一个"不废亲亲"的前提,也就是说,要求在奴隶主贵族范围内举用贤才。而墨子的"尚贤"主张,却比孔子彻底多了。他主张政权向一切人开放,只要是有治国之能的贤才,不管他出身如何,就是下层的农人、工匠,也要"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如果没有这种才能,就是富、贵、亲、近者,也坚决不给以权、位、禄。用他的话说就叫做"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上》)。可以说墨子是我国古代提出"任人唯贤"思想的先驱,这便是"任人唯贤"的来源。
大约距今3000年左右,我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夏、商、周三个王朝,他们的国君把国视为家,把家视为国,按照宗派,将自己血缘关系的亲属,封官赐邑、赏爵到士,而且可以世代相袭,这就是最早盛行的用人制度-"亲贵合一"的世卿世禄制。这种制度,对所有治理国家者的选拔可以说是非亲莫属,这是"任人唯亲"的奴隶时期。"任人唯亲"的思想在墨子看来是有碍于举贤的,也好好多人认为这是造成腐败的原因,可是为什么这种文化传统还会一直存在呢?原因大概有这么两种:一是从个体看,古代官场的为官者.总从各自统治者的需要出发,运用权力为自己谋利益,"任人唯亲"就是满足需要的手段,一直被运用下来。二是从团体看。统治阶级内部由于"集权"与"人治",时时刻刻面临着一个权力再分配的斗争,士族与中小地主阶级之间、宦官与外戚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各支流派系之间,都在通过"唯亲"尽量扩大自己的势力。以皇帝为主的"君本位"职位结构,使治国理民,保卫疆土等官吏的本来职责,成为附属在绝对服从君主意识下的第二属性。从中央集权的"君本位",到地方统治者的"官本位",任用人的标准如此变幻不定,匪夷所思,使"唯亲选官"成为可能。
于是,"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中缠缠绵绵,纠葛不清,被一同保留了下来,深深的印刻在中华民族的骨髓里。关于这一点,我们从管理主体的行为中能够得到很好地证明。
二、"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在管理主体行为中的体现
用人决策是企业和政府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决策正确与否事关企业和国家的兴衰,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是我们所熟知的两种用人方法。从成语词典上来讲,管理主体在用人时必须要按照任人唯贤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历史上好多时间也已经证明"任人唯亲"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但是,假如我们抛弃"任人唯亲",我们又会有一种"无依无靠"的感觉,会感觉到不安全。这时我们就能体会到梁漱溟先生所讲的"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这句话是多么的真切。我认为,这里所讲的"伦理"并不仅仅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在现代社会来说,它还指"一个圈子"里的人所形成的关系,这也是"伦理"在当今时代的新内涵。梁漱溟先生似乎也应该是认同我的这种理解的"出来到社会上,于教学则有师徒;于经济则有东伙;于政治则有君臣官民;平素多往返,遇事相扶持,则有相邻朋友。随一个人年龄和生活之开展,而渐有其四面八方若近若远数不尽的关系。是关系,皆是伦理;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①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作为管理的主体,他在进行管理活动(具体来说就是用人活动)时,总是不能忽略"任人唯亲"这个原则。我不敢想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在当今中国有哪一个管理主体会完全抛弃"任人唯亲"这个铁律。这里的"亲"就是指一种"伦理"或者说是"一个圈子"。管理的主体在考虑一个职位一项工作交给谁办自己能够放心、能够满意时,他首先是要考虑他圈子里的人,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考虑圈子外的人,那样的几率将是很小的,因为那将是在考虑完他自己圈子里的人确实没有合适的人选之后才会去考虑的问题(即使圈子里的人比圈子外的人在这个职位这项任务上的能力差一点,他还是会选择自己圈子里的人的)。这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差序格局"思想对管理主体的重要影响。
当然,任何一个管理主体还需要考虑的另一个原则就是"任人唯贤"。管理的主体当然希望能有一个能力足够好的人来帮助自己完成一项工作,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任人唯贤"被墨子彻底的提出来了。"任人唯贤"这种传统文化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只不过他一直是受到"任人唯亲"传统的影响。在我国,不管是在企业中还是在官场中,"任人唯亲"的影响似乎总是比"任人唯贤"的影响要大很多,尽管有些人想要找到各种各样的例子来否认这一点,但是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至今没有断裂、传承完整的文化形态,况且中国文化中"家族"的观念在经过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沉淀过程中已经深深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所以"任人唯亲"这种文化传统在我国的影响似乎要大于西方。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讲的中国受"差序格局"传统的影响大,而西方受"团体格局"的影响深刻。我国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传统,但这并不代表着西方社会中没有"任人唯亲"的现象,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在西方选举总统之后,总统往往是要重新组织内阁的。也许有人说这不是"任人唯亲"而只是因为要选择政见一致的人一起合作,但是,政见一致正是"亲"的体现。
三、"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的纠葛
为什么在现代管理中还会出现"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的纠缠不清?难道任人唯亲就一定会导致腐败甚至灭亡吗?
"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不仅有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且其存在又有现实的基础。任人唯贤的前提是知"贤",只有知"贤",才能任"贤"。企业的决策者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不是贤才呢?贤才是不容易识得的,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观察个人的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由于"贤"的不可精确测度性,我们也几乎不能通过测试来认定应聘者的真实能力,目前的一些测试往往与企业实际需要的能力相关度很小或不大。这可能就是大部分企业很少从企业外部招聘某一个岗位正职的缘由之一。唯贤,没有充分信息,企业很可能既要面临由于事前非对称信息导致得逆向选择问题,又要面临由于事后非对称信息而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要想选到真正的贤才,企业只能使用一些具有信息量的可观察变量来推断员工的能力,而这些可观察变量来源于对该员工全面了解。显然,知道一个亲近之人的信息量要充分得多,任人唯亲有助于解决用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从古到今我们总是把"任人唯亲"与用人腐败相联系。其实真正与用人腐败相联系的任人唯亲成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亲者'一定是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另一个条件是用人决策者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②如果上述两个条件同时成立,就是我们所不齿的贬义的任人唯亲。当亲且不俱德才的人充斥企业尤其是领导岗位时,企业的绩效不仅会受到影响,有时甚至会使企业走向衰败。当上面那两个条件不同时具备时,任人唯亲并不一定与用人腐败相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管理主体有多方面的影响,我们不可能一一说明,上面就简单以其中一个方面即"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进行了说明。总体上说,这两种看似矛盾的传统对管理主体的影响体现在管理主体用人的方方面面,对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有重要的影响。看似简单的"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两种传统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的影子,对我们当今管理活动的影响是深刻的。
注释:
①《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2005年版,第72页。
②《用人决策,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李春播,《商场现代化》,2007年5月(上旬刊)。
作者简介:尹彦鑫,1990.02,男,山东省青岛市,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2012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价值哲学研究方向。
关键字:任人唯亲 任人唯贤 管理
一、"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传统的起源
最早提出"举贤"主张的是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他的弟子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曾求教于孔子如何管理好政事,孔子明确回答:"举贤才"的主张.却有一个"不废亲亲"的前提,也就是说,要求在奴隶主贵族范围内举用贤才。而墨子的"尚贤"主张,却比孔子彻底多了。他主张政权向一切人开放,只要是有治国之能的贤才,不管他出身如何,就是下层的农人、工匠,也要"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如果没有这种才能,就是富、贵、亲、近者,也坚决不给以权、位、禄。用他的话说就叫做"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上》)。可以说墨子是我国古代提出"任人唯贤"思想的先驱,这便是"任人唯贤"的来源。
大约距今3000年左右,我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夏、商、周三个王朝,他们的国君把国视为家,把家视为国,按照宗派,将自己血缘关系的亲属,封官赐邑、赏爵到士,而且可以世代相袭,这就是最早盛行的用人制度-"亲贵合一"的世卿世禄制。这种制度,对所有治理国家者的选拔可以说是非亲莫属,这是"任人唯亲"的奴隶时期。"任人唯亲"的思想在墨子看来是有碍于举贤的,也好好多人认为这是造成腐败的原因,可是为什么这种文化传统还会一直存在呢?原因大概有这么两种:一是从个体看,古代官场的为官者.总从各自统治者的需要出发,运用权力为自己谋利益,"任人唯亲"就是满足需要的手段,一直被运用下来。二是从团体看。统治阶级内部由于"集权"与"人治",时时刻刻面临着一个权力再分配的斗争,士族与中小地主阶级之间、宦官与外戚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各支流派系之间,都在通过"唯亲"尽量扩大自己的势力。以皇帝为主的"君本位"职位结构,使治国理民,保卫疆土等官吏的本来职责,成为附属在绝对服从君主意识下的第二属性。从中央集权的"君本位",到地方统治者的"官本位",任用人的标准如此变幻不定,匪夷所思,使"唯亲选官"成为可能。
于是,"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中缠缠绵绵,纠葛不清,被一同保留了下来,深深的印刻在中华民族的骨髓里。关于这一点,我们从管理主体的行为中能够得到很好地证明。
二、"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在管理主体行为中的体现
用人决策是企业和政府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决策正确与否事关企业和国家的兴衰,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是我们所熟知的两种用人方法。从成语词典上来讲,管理主体在用人时必须要按照任人唯贤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历史上好多时间也已经证明"任人唯亲"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但是,假如我们抛弃"任人唯亲",我们又会有一种"无依无靠"的感觉,会感觉到不安全。这时我们就能体会到梁漱溟先生所讲的"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这句话是多么的真切。我认为,这里所讲的"伦理"并不仅仅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在现代社会来说,它还指"一个圈子"里的人所形成的关系,这也是"伦理"在当今时代的新内涵。梁漱溟先生似乎也应该是认同我的这种理解的"出来到社会上,于教学则有师徒;于经济则有东伙;于政治则有君臣官民;平素多往返,遇事相扶持,则有相邻朋友。随一个人年龄和生活之开展,而渐有其四面八方若近若远数不尽的关系。是关系,皆是伦理;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①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作为管理的主体,他在进行管理活动(具体来说就是用人活动)时,总是不能忽略"任人唯亲"这个原则。我不敢想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在当今中国有哪一个管理主体会完全抛弃"任人唯亲"这个铁律。这里的"亲"就是指一种"伦理"或者说是"一个圈子"。管理的主体在考虑一个职位一项工作交给谁办自己能够放心、能够满意时,他首先是要考虑他圈子里的人,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考虑圈子外的人,那样的几率将是很小的,因为那将是在考虑完他自己圈子里的人确实没有合适的人选之后才会去考虑的问题(即使圈子里的人比圈子外的人在这个职位这项任务上的能力差一点,他还是会选择自己圈子里的人的)。这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差序格局"思想对管理主体的重要影响。
当然,任何一个管理主体还需要考虑的另一个原则就是"任人唯贤"。管理的主体当然希望能有一个能力足够好的人来帮助自己完成一项工作,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任人唯贤"被墨子彻底的提出来了。"任人唯贤"这种传统文化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只不过他一直是受到"任人唯亲"传统的影响。在我国,不管是在企业中还是在官场中,"任人唯亲"的影响似乎总是比"任人唯贤"的影响要大很多,尽管有些人想要找到各种各样的例子来否认这一点,但是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至今没有断裂、传承完整的文化形态,况且中国文化中"家族"的观念在经过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沉淀过程中已经深深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所以"任人唯亲"这种文化传统在我国的影响似乎要大于西方。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讲的中国受"差序格局"传统的影响大,而西方受"团体格局"的影响深刻。我国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传统,但这并不代表着西方社会中没有"任人唯亲"的现象,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在西方选举总统之后,总统往往是要重新组织内阁的。也许有人说这不是"任人唯亲"而只是因为要选择政见一致的人一起合作,但是,政见一致正是"亲"的体现。
三、"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的纠葛
为什么在现代管理中还会出现"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的纠缠不清?难道任人唯亲就一定会导致腐败甚至灭亡吗?
"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不仅有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且其存在又有现实的基础。任人唯贤的前提是知"贤",只有知"贤",才能任"贤"。企业的决策者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不是贤才呢?贤才是不容易识得的,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观察个人的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由于"贤"的不可精确测度性,我们也几乎不能通过测试来认定应聘者的真实能力,目前的一些测试往往与企业实际需要的能力相关度很小或不大。这可能就是大部分企业很少从企业外部招聘某一个岗位正职的缘由之一。唯贤,没有充分信息,企业很可能既要面临由于事前非对称信息导致得逆向选择问题,又要面临由于事后非对称信息而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要想选到真正的贤才,企业只能使用一些具有信息量的可观察变量来推断员工的能力,而这些可观察变量来源于对该员工全面了解。显然,知道一个亲近之人的信息量要充分得多,任人唯亲有助于解决用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从古到今我们总是把"任人唯亲"与用人腐败相联系。其实真正与用人腐败相联系的任人唯亲成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亲者'一定是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另一个条件是用人决策者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②如果上述两个条件同时成立,就是我们所不齿的贬义的任人唯亲。当亲且不俱德才的人充斥企业尤其是领导岗位时,企业的绩效不仅会受到影响,有时甚至会使企业走向衰败。当上面那两个条件不同时具备时,任人唯亲并不一定与用人腐败相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管理主体有多方面的影响,我们不可能一一说明,上面就简单以其中一个方面即"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进行了说明。总体上说,这两种看似矛盾的传统对管理主体的影响体现在管理主体用人的方方面面,对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有重要的影响。看似简单的"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两种传统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的影子,对我们当今管理活动的影响是深刻的。
注释:
①《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2005年版,第72页。
②《用人决策,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李春播,《商场现代化》,2007年5月(上旬刊)。
作者简介:尹彦鑫,1990.02,男,山东省青岛市,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2012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价值哲学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