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良玉:以又好又快发展之为立率先全面小康之位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xin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过直辖十年,3000多万巴渝儿女又昂首走进“特区”元年——就在我们开始迈入“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时刻,国务院正式同意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隆重庆祝重庆直辖十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在讲话中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全力建好“新特区”的决心——
  
  重庆设立直辖市的十年,是改革开放、开拓奋进的十年,是沧桑巨变、春华秋实的十年。十年来,重庆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十年的成就充分证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十年的实践也充分表明,重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具有坚强战斗力的,重庆广大干部群众是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今日的重庆,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全市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今日的重庆,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八万平方公里大地处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今日的重庆,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昂首奋进。
  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到重庆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既充分肯定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又明确提出了重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重庆广大干部群众的殷切期望。不久前,国务院同意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重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希望重庆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又好又快发展之为、立率先全面小康之位,以和谐社会建设之果、惠广大人民群众之利,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解决重庆面临问题的根本途径。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通过又好又快发展破解难题、化解矛盾、攻克难关。希望重庆在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走出一条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路。
  要着力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特大城市,作为连接中西部的重要战略枢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壮大自身实力,更好地带动和服务于西部大开发。
  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把重庆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鼓励创新、激励创造的市场环境与政策体系,努力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科技创新中心。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推进区域联合与协作,使重庆成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各类人才充分集聚的投资创业热土。要加快城镇建设,努力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城市建设集约化、城市管理现代化。
  要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努力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重庆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具有非常重要的典型意义和指导作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全新的课题、艰巨的任务,需要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胆略,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希望重庆大胆试验、勇于实践,依靠改革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要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艰苦努力,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全国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要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好的实惠。和谐凝聚力量,和谐创造幸福。重庆市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市情,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和谐重庆建设。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优先发展教育卫生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心三峡库区移民生产生活问题,要认真落实后期扶持政策,使库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同心同德建设富裕和谐的新库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保持脚踏实地的作风,凝心聚力干实事、求发展,让重庆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沐浴和谐幸福的阳光。
  回顾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的美好前景,我们信心百倍。党中央、国务院将继续关心和支持重庆直辖市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重庆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振奋精神,艰苦奋斗,拼搏进取,一定能够开创重庆改革发展的新局面。重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摘编自回良玉《在重庆直辖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其他文献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所部第11、12、47军的五个营进入重庆市区,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重镇重庆回到人民手中。  1949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主持召开西南局常委办公会时提出“兴建成渝铁路,造船修建码头”。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也表示赞同,“只有让工厂的烟囱冒烟,这座大城市才会充满活力”。  1950年1月23日至29日,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举行。会上刘伯承作
两年前,三峡库区一个镇政府举债修建酷似“天安门”的办公楼,招百姓唾骂。两年后,该镇政府紧缩开支,着力招商,引进了一批项目落户,博得了群众广泛赞誉。  这是工作作风的转变,更是执政意识的觉醒。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发展提出“314”总体部署时,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接着,市委启动“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我们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清廉从政、服务发展”,不辱中央
一位网友在他的博客里这样写道:“记得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长辈所说,我时时刻刻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这一点在好多地方已经实现了。再一个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到1980年实现农业现代化(或者是农业机械化)’,我不知道这个说法准确不准确,但我确实有这个印象。我从小就在等,就在盼,盼着1980年快点到来,亲眼看一看‘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到底是啥模样儿。可到了1980年,没有人再提起这个
今年1月的一天,石柱县城桥头场附近,武警石柱中队班长李剑峰熟悉地跨进一间简陋而整洁的民居,大声说:“玉珍妈妈,我们来看您来了,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被称为“玉珍妈妈”的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残疾音乐教师刘玉珍。12年前,因一场车祸,刘玉珍瘫痪,几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武警石柱中队的官兵们始终与她在一起,6届领导,13茬战士,他们的爱心接力,让这位残疾音乐教师重新站立起来。    突遇车祸,音乐
“请帮我看看行吗?”2000年奥运会后的一次体操“选秀会”上,一个黄毛丫头闯进了中国体操女队教练的视野。貌不惊人的她从人群中主动跑出来,要跳给教练看。她做了一个最基本的动作:前手翻。整个动作的韵律和节奏都很好,身材也适合练体操,教练决定收下这个“关门弟子”。她就是湖北的12岁女孩程菲。  2005年11月初,东亚运动会女子跳马。在与“劲敌”朝鲜队的比赛中,程菲主动提出跳10分起评的“键子后手翻转体
编者按:  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关乎百姓生计,而且关乎人的尊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较之全国,重庆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至少面臨“四座大山”(参见本刊今年第2期评论《转变观念抓就业》),如果不高度重视,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就业问题就有可能成为影响重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为有效化解就业压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策,政府
2008年以前的10年,堪称重庆外企发展黄金10年。外企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鱼贯而入,抢滩重庆市场,给重庆带来巨额的资金、前卫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模式。重庆ABB,世界500强瑞士ABB在重庆的合资企业,其成长过程,恰好与这黄金10年同步。她不是第一家进入重庆的外企,也不是重庆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外企。但她10年来在重庆不断追加投资,得到全球客户越来越深入的信赖,其价值在重庆得到了全面绽放。    ■
去年1月17日晚上10点左右,沙坪坝区石碾盘发生一起两名乘客与出租车驾驶员为车费纠纷而引起的治安案件。当时,喝醉了酒的男性乘客徐某因付款问题发生争执并殴打驾驶员付某,女性乘客岳某冒称自己是刑警,引起现场部分不明真相的市民围观,有人叫喊“警察打人”,围观群众近千人,造成局部交通堵塞。如不及时平息事态,就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事发后,沙坪坝区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
重庆市上半年职工平均工资上万元    据市统计局消息,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半年工资10097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70个区县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全市平均工资,全市一半职工收入没达到平均水平  (《重庆晚报》8月17日消息 记者 张彬)     基本养老金上调 重庆上百万退休人员受惠    记者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获悉,市政府已下发《关于2007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
一位内地企业家在接受电视访问时谈到了他去李嘉诚办公室拜访李嘉诚的经历——   李嘉诚是和儿子一起接见他的,他儿子可能是说话习惯的原因,说着说着就讲起了粤语,会谈过程中李嘉诚好几次要求儿子顾及内地朋友可能不太听得懂粤语的实际情况,改讲普通话。会谈结束后,李嘉诚还特意从办公室里出来,送他到电梯口。最让人惊叹的是,李嘉诚不是送到即走,而是毕恭毕敬地鞠躬,直到电梯门合上。那位企业家动情地说:“李嘉诚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