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张拦路抢劫的蛛网,谁被第一个缚住?一朵深埋在草丛中的野花,被谁拔起,发表在头版头条?
(张生全《实习》)
学生在田野里嬉戏,这两句话写了作者对这嬉戏场面的观感,特点是很有想象力。“一张拦路抢劫的蛛网,谁被第一个缚住?”说蛛网拦路,是一般化的说法;说蛛网是拦路“抢劫”的网,就是一种创造了。“抢劫”二字,极具想象力和表现力,点出了田野上的野趣,使语言有了一种可爱的味道。“谁被第一个缚住?”问得调皮,把碰上蛛网的孩子想象成落入了拦路抢劫的网,生动奇巧,有了令人回味的空间。
“一朵深埋在草丛中的野花,被谁拔起,发表在头版头条?”这句话的常规说法是:一朵深埋在草丛中的野花,被谁拔起,插在了头上?作者把野花“插在头上”想象成“发表在头版头条”,化平庸为超拔,有了创新之美,也表达了孩子发现野花时的惊喜之情,使语言的内涵更丰富了。“头版头条”本来是指报纸一版最靠上、最醒目的位置,把人的头部说成是“头版头条”,很贴切也很新颖。(若水)
小 路
村庄像线团,抽出几根细线似的小路,通向田野。
(谢子安《田野上的毛毛道》)
比喻,是一种很平常的修辞手法,人人会用,但要用得出彩,却并不容易。用好比喻,需要智慧。上面所摘的这句话,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村庄比做线团,把小路比做抽出的线,两个比喻有新意,有作者的独到体验,表现了田野上宁静安详的氛围,隐隐带出了作者对家乡物事的珍爱之情。第二个比喻尤其精彩,不仅让人想到小路的窄,小路的长,还让人想到小路的曲曲弯弯,给人一种随意自在的感觉。这两个比喻,还暗示了作者的观察角度:是从远处俯视田野,视野很开阔。
写文章时运用比喻手法,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为了说明事物,重在说明事物的外在形象,要求比喻准确;二是为了表现事物,重在表现人对事物的印象,表现事物激起的自己的内心感受,要求比喻传神。上面摘录的这句话中,比喻的手法是第二种用法。读这种比喻句,不光要看把什么比做了什么,更要看这样比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体验或感情。(若水)
(张生全《实习》)
学生在田野里嬉戏,这两句话写了作者对这嬉戏场面的观感,特点是很有想象力。“一张拦路抢劫的蛛网,谁被第一个缚住?”说蛛网拦路,是一般化的说法;说蛛网是拦路“抢劫”的网,就是一种创造了。“抢劫”二字,极具想象力和表现力,点出了田野上的野趣,使语言有了一种可爱的味道。“谁被第一个缚住?”问得调皮,把碰上蛛网的孩子想象成落入了拦路抢劫的网,生动奇巧,有了令人回味的空间。
“一朵深埋在草丛中的野花,被谁拔起,发表在头版头条?”这句话的常规说法是:一朵深埋在草丛中的野花,被谁拔起,插在了头上?作者把野花“插在头上”想象成“发表在头版头条”,化平庸为超拔,有了创新之美,也表达了孩子发现野花时的惊喜之情,使语言的内涵更丰富了。“头版头条”本来是指报纸一版最靠上、最醒目的位置,把人的头部说成是“头版头条”,很贴切也很新颖。(若水)
小 路
村庄像线团,抽出几根细线似的小路,通向田野。
(谢子安《田野上的毛毛道》)
比喻,是一种很平常的修辞手法,人人会用,但要用得出彩,却并不容易。用好比喻,需要智慧。上面所摘的这句话,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村庄比做线团,把小路比做抽出的线,两个比喻有新意,有作者的独到体验,表现了田野上宁静安详的氛围,隐隐带出了作者对家乡物事的珍爱之情。第二个比喻尤其精彩,不仅让人想到小路的窄,小路的长,还让人想到小路的曲曲弯弯,给人一种随意自在的感觉。这两个比喻,还暗示了作者的观察角度:是从远处俯视田野,视野很开阔。
写文章时运用比喻手法,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为了说明事物,重在说明事物的外在形象,要求比喻准确;二是为了表现事物,重在表现人对事物的印象,表现事物激起的自己的内心感受,要求比喻传神。上面摘录的这句话中,比喻的手法是第二种用法。读这种比喻句,不光要看把什么比做了什么,更要看这样比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体验或感情。(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