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线上电商+线下实体店的新零售模式已成发展大趋势。作为有着70多年历史的家居巨头,宜家对电商的态度却一直很保守。终于,今年10月,在小心翼翼试水两年之后,宜家中国将网购范围扩展至149个城市。这个数字,恰好是这个瑞典巨头在20年前进入中国之初设定的未来覆盖范围。
“消费者的变化促使了宜家的改变”,宜家下决心大规模推广电商的背后,是它需要依托巨大的线上人流,寻求更多的市场红利。宜家中国公关经理杨帆表示,“电商的上线意味着宜家开启了线上业务,标志着宜家在线上和线下融合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为此,宜家花了很多时间改进购物体验、建立物流配送网络、培训员工以适应新的业务。”
“市场已经准备好了”
难以想象的数字正在构画着人们的生活。
今年天猫双11,家居类交易额再次刷新了人们对电商平台的认知。在这场商业的盛会中,家居行业一共有48个品牌跻身天猫双11的亿元俱乐部,包括全友家居、顾家家居、TaTa木门、源氏木语、水星家纺等。
这些巨额交易意味着,家居电商的消费人群和消费能力是相当惊人的。显然,不管宜家做没做好进军电商的准备,市场已经准备好了。
10月底,宜家中国将网购范围扩展至149个城市。对此,宜家中国公关经理杨帆回应,“电商的上线意味着宜家开启了线上业务,也标志着宜家在线上和线下融合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在8月17日召开的宜家2019财年媒体发布会上,宜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苏欣公布了宜家2018财年的销售数据。截至8月10日,宜家中国预计销售额超过146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9.3%;商场访客数量超过9830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9.6%;宜家会员俱乐部会员总数超过2200万,比去年增长22%;社群媒体粉丝超过1550万,比去年增长72%。
一连串利好的上扬数据,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猛烈增幅,恰恰与近年来全球家居市场疲软、国内各类零售大卖场关店潮、家居企业普遍盈利难的大背景形成迥异对比。可这不代表宜家就可在流量经济的时代高枕无忧。
在宜家盈利和流量增长的故事里,有一组数据其实并没有很显著的与之形成关联——2012年开始至2016年,宜家在中国市场的布局速度是每年3家。在2012年之前,宜家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为9家。
自1998年宜家在上海开了第一家店面以来,一直有一个小目标,即“要去中国149个城市开店”。可至今为止,也只是开了25家门店,距离目标相去甚远。10月底宜家公布的网购城市数量,恰好是其20年前进入中国之初设定的未来覆盖范围。
虽然在2012年后,宜家开始加速开店,但除了其高管口中“此前的慢是为了熟悉中国市场,对二线城市的市场发掘正在深入”的理由外,更多的则是对流量的忧虑。选择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消费品市场加速开店,本身就是“开源”的考量。毕竟当宜家把卖场开遍全球之后,流量的天花板已经可见。
在中国来说,二线城市对价格低廉、时尚雅致的家居需求,正在放量。为这些流量制造消费场景,宜家可谓绞尽脑汁。加快市场拓展,寻找流量的边界,是一种快速增加流量的法子。但伴随而来的则是开店成本、运营成本以及相关成本的激增。与其他零售商不同的是,每开一个店宜家在中国均坚持购地自建而非物业租赁。此长周期、高成本的模式也给宜家带来了一定压力。
宜家面临的现实是,再大的市场,流量的红利空间总归有限。而此时,进军电商领域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入局电商的观望和探索
10月23日起,进入宜家官网的用户可发现,首页当中有显眼的“网上商城试运营”七个大字。据网站介绍,消费者用手机号码或电子邮箱登录或注册后即可选购商品。付款后,系统将根据购买产品的尺寸、重量和配送地址选择快递配送或货车配送。邮费方面,选择网上购物的话,在商场所在城市的市内送货,运输费用低至9.9元。
若是提前几年开通电商平台,如此具有诱惑力的便捷、低价的服务会给宜家带来什么呢?
事实上,宜家在电商领域的布局早在十年前就被提上议程。2008年,82岁的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在驳回运营电商的回复中写道,电商买卖会减少来店的客人,会导致宜家失去一些额外生意。那一年,天猫刚作为淘宝的一部分被推出,“双11”还没有策划。
此后,宜家与电商像两条平行线,各自抵达辉煌而后又陷入停滞的十年。当然,宜家从未停止观察和探索。只是在这个重视线下的行业里,对电商挤压线下业务的担忧普遍存在。2013年“双11”前夕,在居然之家和红星美凯龙带头下,全国19家家居卖场曾联手推出“封杀令”,禁止卖场内商户宣传“双11”活动,并告诫商户,“帮线上配送是为了蝇头小利在革自己的命”。
宜家前任CEO彼得·阿格尼夫杰沃也曾对媒体表示,宜家要加速擴张是很容易的,但比快速扩张更重要的是稳定的发展。“从我们有什么出发,总是要先保证这个,然后我们再做新的”。
电商潮流当前,国内品牌在试图反抗过后便妥协,纷纷完成线上布局,搭上了互联网的早班车,也尝到了电商模式带来的红利。宜家则在增长势头趋缓后,掉头向上,开始了中国市场外的电商探索。2012年,宜家将英国作为第一片电商试验田,到现在为止,宜家已经在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落地电商业务。
2016年9月1日,宜家中国推出电子商务业务,但这项业务目前只在上海地区试运行。彼时,宜家刚刚经历了7月“夺命抽屉柜”的负面事件,此举被有些人解释为“宜家中国将电商平台上线的时间提前,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消弭用户的怨愤,对流量进行挽留”。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居需求的增长,家居消费市场显露出更大的潜力。此时入局电商,宜家显然是“玩真的”。“宜家正在做此前20年都未曾尝试的事情。我们观察到中国的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他们的需求和消费习惯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变化着。多渠道零售将使宜家能够提供更多灵感和更便捷的购物、更贴近消费者、让更多人买得起,这样我们才能支持更多消费者拥有更好的日常生活。”杨帆说。 通往触及不到的地图边缘
在探索线上消费者喜好方面,宜家的经验值几乎为零,想要弯道超车,并非易事。
电商平台卖家居,配送是个超大难题。除了普遍会出现的“实物与图片存在色差,质感不一样或者货不对版,运输途中可能会出现破损”等问题,商品的运输成本也是阻碍其发展的一大因素。
事实上,这是困扰全世界家居大卖场的难题。以国内家居巨头红星美凯龙为例,它转型第一年的销售额仅40万,血亏。电商转型过程中,如何最大化物流效率,并且让消费者觉得舒服,是宜家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
另外,人们也有理由质疑:在大多数品牌都选择在天猫或京东之上开设旗舰店的今日,“又一家电商平台”能有多大施展空间?如果真的发展起来了,电商业务同时也会影响和冲击现有的宜家商场模式,如何平衡?
物流方面,宜家的做法是顾客配送中心和小件包裹分拨中心,这是在宜家中国提出的尝试方案。杨帆透露,为了提高物流配送速度,今后将根据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逐步让宜家商场加入配送网络。据悉,在筹备电商的阶段,宜家已经建成了四个中央配送中心和三个小件包裹分拨中心,温州也设立了兼具体验和仓储功能的小型订货中心。
另一方面,宜家不会跟自己“争夺流量”。从此前上海的宜家电商来看,它只是一个O2O模式的家居服务,更多的时候依然是充当一个部分人能够在线购买、更多的人能够查询产品目录的地方。须知,宜家的年度产品目录年发行量达到2.11亿册,号称是除了《圣经》之外散布最为广泛的书籍。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本产品目录除了被数字化和加入互动效果外,其实也可以被网站化和电商化。
经过两年的试水,宜家中国公布了上海网上商城2018财年成绩:接待了780万人次的用户,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宜家中国2018财年总销售额则是146亿。
这从一个侧面也证实了,无论是电商购、到店购还是代购,最终这些都实打实的變成了宜家的流量,并且覆盖到了许多宜家实体店触及不到的地图边缘。“我们相信无论消费者身处何地,无论他们喜欢怎样的购物方式,宜家都应当为他们提供更便捷的体验。”杨帆对宜家中国在电商方面的布局给出了官方解释。
让每一个可能的流量,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实现场景,最终帮助宜家变现,这才是一直很便宜、很节俭的宜家的标准玩法。
显然,宜家正在完成“从一家只有门店生意的公司到一家多渠道零售商”的转型。
“消费者的变化促使了宜家的改变”,宜家下决心大规模推广电商的背后,是它需要依托巨大的线上人流,寻求更多的市场红利。宜家中国公关经理杨帆表示,“电商的上线意味着宜家开启了线上业务,标志着宜家在线上和线下融合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为此,宜家花了很多时间改进购物体验、建立物流配送网络、培训员工以适应新的业务。”
“市场已经准备好了”
难以想象的数字正在构画着人们的生活。
今年天猫双11,家居类交易额再次刷新了人们对电商平台的认知。在这场商业的盛会中,家居行业一共有48个品牌跻身天猫双11的亿元俱乐部,包括全友家居、顾家家居、TaTa木门、源氏木语、水星家纺等。
这些巨额交易意味着,家居电商的消费人群和消费能力是相当惊人的。显然,不管宜家做没做好进军电商的准备,市场已经准备好了。
10月底,宜家中国将网购范围扩展至149个城市。对此,宜家中国公关经理杨帆回应,“电商的上线意味着宜家开启了线上业务,也标志着宜家在线上和线下融合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在8月17日召开的宜家2019财年媒体发布会上,宜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苏欣公布了宜家2018财年的销售数据。截至8月10日,宜家中国预计销售额超过146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9.3%;商场访客数量超过9830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9.6%;宜家会员俱乐部会员总数超过2200万,比去年增长22%;社群媒体粉丝超过1550万,比去年增长72%。
一连串利好的上扬数据,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猛烈增幅,恰恰与近年来全球家居市场疲软、国内各类零售大卖场关店潮、家居企业普遍盈利难的大背景形成迥异对比。可这不代表宜家就可在流量经济的时代高枕无忧。
在宜家盈利和流量增长的故事里,有一组数据其实并没有很显著的与之形成关联——2012年开始至2016年,宜家在中国市场的布局速度是每年3家。在2012年之前,宜家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为9家。
自1998年宜家在上海开了第一家店面以来,一直有一个小目标,即“要去中国149个城市开店”。可至今为止,也只是开了25家门店,距离目标相去甚远。10月底宜家公布的网购城市数量,恰好是其20年前进入中国之初设定的未来覆盖范围。
虽然在2012年后,宜家开始加速开店,但除了其高管口中“此前的慢是为了熟悉中国市场,对二线城市的市场发掘正在深入”的理由外,更多的则是对流量的忧虑。选择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消费品市场加速开店,本身就是“开源”的考量。毕竟当宜家把卖场开遍全球之后,流量的天花板已经可见。
在中国来说,二线城市对价格低廉、时尚雅致的家居需求,正在放量。为这些流量制造消费场景,宜家可谓绞尽脑汁。加快市场拓展,寻找流量的边界,是一种快速增加流量的法子。但伴随而来的则是开店成本、运营成本以及相关成本的激增。与其他零售商不同的是,每开一个店宜家在中国均坚持购地自建而非物业租赁。此长周期、高成本的模式也给宜家带来了一定压力。
宜家面临的现实是,再大的市场,流量的红利空间总归有限。而此时,进军电商领域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入局电商的观望和探索
10月23日起,进入宜家官网的用户可发现,首页当中有显眼的“网上商城试运营”七个大字。据网站介绍,消费者用手机号码或电子邮箱登录或注册后即可选购商品。付款后,系统将根据购买产品的尺寸、重量和配送地址选择快递配送或货车配送。邮费方面,选择网上购物的话,在商场所在城市的市内送货,运输费用低至9.9元。
若是提前几年开通电商平台,如此具有诱惑力的便捷、低价的服务会给宜家带来什么呢?
事实上,宜家在电商领域的布局早在十年前就被提上议程。2008年,82岁的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在驳回运营电商的回复中写道,电商买卖会减少来店的客人,会导致宜家失去一些额外生意。那一年,天猫刚作为淘宝的一部分被推出,“双11”还没有策划。
此后,宜家与电商像两条平行线,各自抵达辉煌而后又陷入停滞的十年。当然,宜家从未停止观察和探索。只是在这个重视线下的行业里,对电商挤压线下业务的担忧普遍存在。2013年“双11”前夕,在居然之家和红星美凯龙带头下,全国19家家居卖场曾联手推出“封杀令”,禁止卖场内商户宣传“双11”活动,并告诫商户,“帮线上配送是为了蝇头小利在革自己的命”。
宜家前任CEO彼得·阿格尼夫杰沃也曾对媒体表示,宜家要加速擴张是很容易的,但比快速扩张更重要的是稳定的发展。“从我们有什么出发,总是要先保证这个,然后我们再做新的”。
电商潮流当前,国内品牌在试图反抗过后便妥协,纷纷完成线上布局,搭上了互联网的早班车,也尝到了电商模式带来的红利。宜家则在增长势头趋缓后,掉头向上,开始了中国市场外的电商探索。2012年,宜家将英国作为第一片电商试验田,到现在为止,宜家已经在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落地电商业务。
2016年9月1日,宜家中国推出电子商务业务,但这项业务目前只在上海地区试运行。彼时,宜家刚刚经历了7月“夺命抽屉柜”的负面事件,此举被有些人解释为“宜家中国将电商平台上线的时间提前,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消弭用户的怨愤,对流量进行挽留”。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居需求的增长,家居消费市场显露出更大的潜力。此时入局电商,宜家显然是“玩真的”。“宜家正在做此前20年都未曾尝试的事情。我们观察到中国的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他们的需求和消费习惯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变化着。多渠道零售将使宜家能够提供更多灵感和更便捷的购物、更贴近消费者、让更多人买得起,这样我们才能支持更多消费者拥有更好的日常生活。”杨帆说。 通往触及不到的地图边缘
在探索线上消费者喜好方面,宜家的经验值几乎为零,想要弯道超车,并非易事。
电商平台卖家居,配送是个超大难题。除了普遍会出现的“实物与图片存在色差,质感不一样或者货不对版,运输途中可能会出现破损”等问题,商品的运输成本也是阻碍其发展的一大因素。
事实上,这是困扰全世界家居大卖场的难题。以国内家居巨头红星美凯龙为例,它转型第一年的销售额仅40万,血亏。电商转型过程中,如何最大化物流效率,并且让消费者觉得舒服,是宜家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
另外,人们也有理由质疑:在大多数品牌都选择在天猫或京东之上开设旗舰店的今日,“又一家电商平台”能有多大施展空间?如果真的发展起来了,电商业务同时也会影响和冲击现有的宜家商场模式,如何平衡?
物流方面,宜家的做法是顾客配送中心和小件包裹分拨中心,这是在宜家中国提出的尝试方案。杨帆透露,为了提高物流配送速度,今后将根据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逐步让宜家商场加入配送网络。据悉,在筹备电商的阶段,宜家已经建成了四个中央配送中心和三个小件包裹分拨中心,温州也设立了兼具体验和仓储功能的小型订货中心。
另一方面,宜家不会跟自己“争夺流量”。从此前上海的宜家电商来看,它只是一个O2O模式的家居服务,更多的时候依然是充当一个部分人能够在线购买、更多的人能够查询产品目录的地方。须知,宜家的年度产品目录年发行量达到2.11亿册,号称是除了《圣经》之外散布最为广泛的书籍。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本产品目录除了被数字化和加入互动效果外,其实也可以被网站化和电商化。
经过两年的试水,宜家中国公布了上海网上商城2018财年成绩:接待了780万人次的用户,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宜家中国2018财年总销售额则是146亿。
这从一个侧面也证实了,无论是电商购、到店购还是代购,最终这些都实打实的變成了宜家的流量,并且覆盖到了许多宜家实体店触及不到的地图边缘。“我们相信无论消费者身处何地,无论他们喜欢怎样的购物方式,宜家都应当为他们提供更便捷的体验。”杨帆对宜家中国在电商方面的布局给出了官方解释。
让每一个可能的流量,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实现场景,最终帮助宜家变现,这才是一直很便宜、很节俭的宜家的标准玩法。
显然,宜家正在完成“从一家只有门店生意的公司到一家多渠道零售商”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