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以前的教学弊端,提出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构建“班主任模块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模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3-0099-02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加强德育学科化建设,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焦点。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和本校实际,把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实施德育学科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如何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来有效落实德育科学化的问题,开展了信息技术背景下品德与社会“班主任模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下面,笔者谈谈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思考与做法。
1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思考
以往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一般印象中是一门副课。特别是农村小学,由于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在教学安排上都是学校根据教师的状况,由年龄较大的教师担任,或者由语文教师或数学教师兼任。对于老教师来说,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往往不能使教学走向深入;对于语文和数学教师而言,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主教学科,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学科的教学任务,往往因为精力有限、负担过重,也容易出现备课不精细、课时难开足的问题,保证不了教学质量。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组织者,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力量,在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中,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影响力最大,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品德教育最有力的实施者。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班主任是最佳选择。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除了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教师还能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和帮助,从而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提高综合教学效率。
2 “模块教学”的实施办法
现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特定的专题,阐述一个共同的问题,单元内不同的课文都体现本专题的特点,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逻辑结构。根据教材特点,所谓模块教学就是将教材划分为几个模块,由班主任每人负责一个模块的教学,轮流到本年级所有班级上课。例如,A老师负责第一模块,在本级部轮流上完后,再由B老师负责轮流上下一模块。
3 课程保障
备课备课是保证模块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要求教师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在教案设计上既要体现课程改革精神,又要注重联系本校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提高备课质量,要求教师实行集体备课,同时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把备课资料进行网上交流或探讨,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完善和制定各自模块的目标落实和达成情况。在此基础上,每位教师还要对自己的负责模块实行二次备课,把在前一班级授课中发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确保后续班级的课堂学习效果。
上课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内容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根据这一特点,教学内容要尽量做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都要立足生活实际进行导入和探讨,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是真实的,可信可亲。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在教学手段的利用上,要注重使用现代化教学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在管理上,采取推门听课、远程观摩听课和公开课相结合的办法。
评价正确合理的有效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一般采取学校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校采取随时抽查和定时检查的办法,通过检查教师的电子备课,分出等级,并与听课情况相结合,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等级评价。对于学生评价而言,一般是通过问卷调查,评选最喜欢的教师和最喜欢的模块课程教学来进行。这样既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又能使教学过程进一步完善。
4 实施效果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以前,不少任课教师认识不够深刻,把品德与社会当作一门副课对待,致使教学效率不高,特别是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很少使用。例如,关于一年级“从今天做起”这一课的备课,以前,有的教师因为制作多媒体课件花费时间较长,就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备课时以《寒号鸟的故事》导入新课。结果,上课时,教师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完后连寒号鸟是什么样子都没搞清,只模模糊糊知道不爱劳动。而现在,班主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地把寒号鸟的形象展示出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认识和理解。同时,班主任是学校师资中的骨干力量,由班主任负责模块教学,避免了以前的缺课现象,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提高了德育的综合效率由于班主任是学生最接近的,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最详细,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整体上提高德育实效。
促进教师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为了全面把握教材,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开始“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构建”研究。负责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班主任努力学习、掌握信息技术,通过建立网络学科知识构建体系,将学科知识构建体系作为备课与上课过程中探究学习的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动态管理和动态评价,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提高了班主任的育人能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班主任教师认真探讨分析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育人的特点,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育人能力不断提高,对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各班主任积极做好有计算机学生家庭的登记工作,主动通过E-mail或QQ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动态,帮助学生解答各种疑问,既促进了文本知识的学习,又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养得到有力提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实现学生能力的发展,“班主任模块教学”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养得到有力提升。
1)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以前的课堂教学相比,“班主任模块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因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班主任上课也具有较大的亲和力,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上课时比较轻松愉快,能发挥最大的自主性。
2)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模块教学侧重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学生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以后正确对待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3)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班主任模块教学”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全面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教学,为了能及时有效地和班主任探讨交流,学生就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因而出现努力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潮。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模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3-0099-02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加强德育学科化建设,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焦点。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和本校实际,把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实施德育学科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如何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来有效落实德育科学化的问题,开展了信息技术背景下品德与社会“班主任模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下面,笔者谈谈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思考与做法。
1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思考
以往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一般印象中是一门副课。特别是农村小学,由于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在教学安排上都是学校根据教师的状况,由年龄较大的教师担任,或者由语文教师或数学教师兼任。对于老教师来说,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往往不能使教学走向深入;对于语文和数学教师而言,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主教学科,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学科的教学任务,往往因为精力有限、负担过重,也容易出现备课不精细、课时难开足的问题,保证不了教学质量。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组织者,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力量,在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中,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影响力最大,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品德教育最有力的实施者。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班主任是最佳选择。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除了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教师还能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和帮助,从而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提高综合教学效率。
2 “模块教学”的实施办法
现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特定的专题,阐述一个共同的问题,单元内不同的课文都体现本专题的特点,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逻辑结构。根据教材特点,所谓模块教学就是将教材划分为几个模块,由班主任每人负责一个模块的教学,轮流到本年级所有班级上课。例如,A老师负责第一模块,在本级部轮流上完后,再由B老师负责轮流上下一模块。
3 课程保障
备课备课是保证模块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要求教师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在教案设计上既要体现课程改革精神,又要注重联系本校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提高备课质量,要求教师实行集体备课,同时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把备课资料进行网上交流或探讨,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完善和制定各自模块的目标落实和达成情况。在此基础上,每位教师还要对自己的负责模块实行二次备课,把在前一班级授课中发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确保后续班级的课堂学习效果。
上课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内容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根据这一特点,教学内容要尽量做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都要立足生活实际进行导入和探讨,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是真实的,可信可亲。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在教学手段的利用上,要注重使用现代化教学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在管理上,采取推门听课、远程观摩听课和公开课相结合的办法。
评价正确合理的有效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一般采取学校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校采取随时抽查和定时检查的办法,通过检查教师的电子备课,分出等级,并与听课情况相结合,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等级评价。对于学生评价而言,一般是通过问卷调查,评选最喜欢的教师和最喜欢的模块课程教学来进行。这样既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又能使教学过程进一步完善。
4 实施效果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以前,不少任课教师认识不够深刻,把品德与社会当作一门副课对待,致使教学效率不高,特别是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很少使用。例如,关于一年级“从今天做起”这一课的备课,以前,有的教师因为制作多媒体课件花费时间较长,就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备课时以《寒号鸟的故事》导入新课。结果,上课时,教师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完后连寒号鸟是什么样子都没搞清,只模模糊糊知道不爱劳动。而现在,班主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地把寒号鸟的形象展示出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认识和理解。同时,班主任是学校师资中的骨干力量,由班主任负责模块教学,避免了以前的缺课现象,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提高了德育的综合效率由于班主任是学生最接近的,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最详细,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整体上提高德育实效。
促进教师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为了全面把握教材,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开始“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构建”研究。负责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班主任努力学习、掌握信息技术,通过建立网络学科知识构建体系,将学科知识构建体系作为备课与上课过程中探究学习的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动态管理和动态评价,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提高了班主任的育人能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班主任教师认真探讨分析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育人的特点,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育人能力不断提高,对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各班主任积极做好有计算机学生家庭的登记工作,主动通过E-mail或QQ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动态,帮助学生解答各种疑问,既促进了文本知识的学习,又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养得到有力提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实现学生能力的发展,“班主任模块教学”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养得到有力提升。
1)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以前的课堂教学相比,“班主任模块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因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班主任上课也具有较大的亲和力,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上课时比较轻松愉快,能发挥最大的自主性。
2)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模块教学侧重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学生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以后正确对待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3)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班主任模块教学”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全面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教学,为了能及时有效地和班主任探讨交流,学生就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因而出现努力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