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sk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新课程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历史,能极大地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新课程 情感教育
  
  2011年10月21日零时32分,遭两车碾压的广东佛山女孩小悦悦离开人世,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提前凋谢。一时间网络上充满悼念小悦悦的声音。一个年幼生命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心灵震撼,更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危机的全社会的大讨论。全中国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社会停止冷漠?如何才能让类似的惨剧不再发生?如何才能让见义勇为者越来越多?对此,部分律师、学者建议将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等行为入罪,也有很多学者表示,与其立法惩处“见死不救”,不如立法鼓励和保障“见义勇为”。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关注的不是小悦悦事件本身,而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从教几年来,我作为一线教师,亲眼目睹了当今中学生情感缺失之严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讲到《现在中国的民主制度》时,竟然有学生在下面议论“都是骗人的,中国哪有民主,只有贪官”,甚至在我讲述南京大屠杀时,还有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搞小动作、谈笑,甚至有学生怀疑:“有死那么多人吗?”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情感的缺失:路遇自己的老师,面无表情,昂首而过;认为父母管教过严,与父母大吵大叫;对于老师的教育不屑一顾甚至大打出手;“读书无用,及时行乐”……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新课程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情感价值教育作出的明确定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之一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历史,极大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在很多国家历史承担着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功能,但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把历史学淡化了,把历史学的功能模糊了,历史学沦为了“二流学科”。历史课就是老师不停地灌输历史书上的内容,历史课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忽视了情感教育,这其中的原因有教师的,有现实教育状况的,也有教材本身的因素。
  情感教育是新课程下素质教育的发展必然要求,广义地谈历史的情感教育,包括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凝聚民族的共同心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的使命感,等等,但我认为在历史课教学中应主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重视学生自身的品德修养。
  让学生拥有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智,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在历史课教学中事例比比皆是:孔子主张:“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董仲舒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为人必具成人之德有五德——智慧、自制、审慎、公正、勇敢。这些先哲的言论对今天的学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这些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就能培养出一批新世纪的高品德的青年学子。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例如:讲述重庆谈判时吟诵《沁园春·雪》;讲述海峡两岸交流时体会余光中《乡愁》中那浓浓思乡情;讲述文艺复兴时鉴赏《蒙娜丽莎》。甚至从中国的万里长城到古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雅典的卫城,这些众多的美的事物,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有了对美的追求,才会有爱的能力。
  三、教会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培养爱的能力,才能做到遇事不冷漠。
  历史学的丰富多彩,使得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从不缺乏这方面的材料,如中国近代史上许多有识之士目睹中国江山破碎、疮痍满目的惨状而奋起救国救民之志并为此付出一生心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赤诚;关天培率守军孤军奋战,英勇抗敌,受伤数十处,仍然同敌人肉搏,最后战死在炮台上;谭嗣同“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诗句,表达了忧国忧民、慷慨悲歌的思想感情;孙中山临终前断断续续说出了最后七个字的国事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生正值盲目、易冲动的青春期,由于某些原因,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历史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洪流中的诸多实例: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却矢志不渝的司马迁,终著《史记》;出生入死六次东渡日本的鉴真;明代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宏伟夙愿;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布鲁诺虽被烈火焚身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爱因斯坦“不要试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价值取向。这些历史人物闪光的心灵、高尚的品质,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陶冶,而且能培养学生不畏困难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既消化了知识,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就实现了历史的育人功能。
  历史学是一门较特殊的学科,在情感教育上有其他科目不可企及的优势。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积极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并高度赞扬那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对消极因素要给予否定,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情感方面的不足,用积极的情感和人生观感染他们,引导学生向健康方面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妊娠早中期进行孕期营养、运动和体重控制的产前指导对于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观察组为妊娠早中期参加营养、运动和体重控
目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行为异常性疾患,也是儿童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患有本病的患儿大多数成长到青春期后,症状逐渐好转。但近年来多数报道指出本病会持续到成人期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操作,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都给我们提出了研究的课题。但在实践中,我逐渐发现小学生学习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操作比较机械化,容易在电脑的世界里迷失方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的实际情况,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该学什么?如何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如何真正提高能力?如何让
摘 要: 学生普遍认为思想品德课空洞、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为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努力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创新教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展各种新形式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充分体验成长的快乐,从而赋予思想品德课以鲜活的生命力。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学习兴趣 生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健康人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所追求的永恒主题。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实现高效课堂是当前课改所倡导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由之路,也必然是广大政治教师始终孜孜以求的目标。  什么样的思品课堂才算是高效呢?简单地说,是指教学效果好、学生收获大的思想品德课堂,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真正予以实现的思品课堂。  如何检验课堂高效与否?我认为考试成绩虽已
摘 要: 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教育、虚拟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不断深入,能否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本文对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误区进行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中学思想品德课 误区    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教学过程,既要向学生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知识,又要向学
摘 要: 人文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点,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人为本,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尊重人的价值,实现“成人”的目的?作者从心理认识层面、道德层面、审美层面做了探索,并成之以文。本文的结论是:“人是目的”,人文精神视野下的课堂使命,“成人”(使人成为人)。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人文精神 “成人”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新课程标准更是充分肯定
在传统“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高中历史教学虽然经历了新课改的洗礼,但仍未彻底摆脱“教师教、学生学”的框架,教师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统统教给学生。教师主动了,学生自然就会被动,结果必然导致许多学生对历史课失去学习兴趣。  那么,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应采取哪些措施予以调整、改变或创新呢?除了健全历史课程的上课、测评制度与发掘历史课的素质教育功能外,关键是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
目的通过观察独一味颗粒对实验性肝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改善肝细胞功能,控制假小叶生成的功效,从而阐明独一味保肝护肝的作用机理,为独一味在临床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现代科学依据。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独一味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四氯化碳油剂联合高脂饮食等复合因素建立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同时,予各给药组相应药物灌胃治疗,正常对照组、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能力与运用能力,实现知识构建与能力素质的同步发展、同频共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与拓展教学空间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探究,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催生学习情感为出发点,提高教学效益、放大教学效用为落脚点,全力探求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