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究输血检验中检验质量控制对血液標本不合格率和安全事故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试验组进行全面性质量控制,比较两组血液标准不合格率、安全事故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4.88%,安全事故发生率为2.4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9.51%和14.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检验中进行全面性检验质量控制,有助于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率和安全事故发生率,为输血治疗的安全和质量提供保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血液标本;安全事故
输血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是生命救治的重要手段。输血前需要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输血检验,检验涉及环节较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容易诱发交叉配血失败、输血不良反应等安全事故,不仅影响疾病治疗,还会提高患者生命危险[1]。因此,要加强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去除各种风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究输血检验中检验质量控制对血液标本不合格率和安全事故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41例。试验组年龄23~64,平均(41.06±2.23)岁,男女比例20:21;对照组年龄24~61岁,平均(40.92±2.17)岁,男女比例19:22。两组患者上述基础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输血检验时采取常规质量控制,内容为:核实患者基本信息、供血者及受血者血液样本确诊、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检验操作等。
试验组患者输血检验时则采取全面性输血质量控制,方法如下:(1) 由于HIV、HBV等传染性病毒会通过血液传播,要严格筛选供血者血液检验项目,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如果血液有问题不能使用,保证血液合格。(2)遵循输血原则,能不输血一定不输,如果输血以成分输血为主,择期手术者则进行自身输血。(3) 规范处理采集的血液标本,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认真核实输血申请单,保证输血信息完全、真实。血液标本采集后要贴好标签,采集3 d内进行配血试验,避免发生溶血、稀释等情况;同时对存放环境做好消毒工作,并调试好环境温度,保证血液标本质量[2]。(4) 反复进行ABO型血验证,确保血型准确;血清抗体筛选后进行交叉配血,保证输血成功。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交叉配血失败、输血不良反应、血型配型异常等安全事故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所有数据,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用率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血液标本不合格率、安全事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输血是生命救治的主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输血过程容易诱发一些不良反应、并发症。尽管成分输血能有效降低疾病传染率,但是缺少能彻底清除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输血安全和输血检验质量呈正相关,有必要加强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提高输血安全性。全面性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属于系统性的管理方法,血液入库前认真检查、核对供血者资料,同时确认供血者、受血者血液标本质量;合理控制血液标本储存环境温度,保证标本质量;另外,在输血检验中,检验人员要规范操作;输血前再次核对输血者和供血者信息,并进行安全有效的交叉配血试验;输血中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确保输血的及时性、有效性、安全性[3]。在本次研究中,试验组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4.88%,安全事故发生率为2.4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9.51%和14.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全面性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有助于提高输血质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输血检验中进行全面性检验质量控制,有助于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率和安全事故发生率,为输血治疗的安全和质量提供保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傅钰斌,汪传喜,张伟东,等.不同检测模式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情况对照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9,21(2):159-161.
[2]曹华琳,刘亚军.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对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检测效果对比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2):171-173.
[3]霍彩虹,李彩梅,席真艳.输血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性分析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48(12):1722-1724,1728.
【关键词】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血液标本;安全事故
输血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是生命救治的重要手段。输血前需要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输血检验,检验涉及环节较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容易诱发交叉配血失败、输血不良反应等安全事故,不仅影响疾病治疗,还会提高患者生命危险[1]。因此,要加强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去除各种风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究输血检验中检验质量控制对血液标本不合格率和安全事故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41例。试验组年龄23~64,平均(41.06±2.23)岁,男女比例20:21;对照组年龄24~61岁,平均(40.92±2.17)岁,男女比例19:22。两组患者上述基础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输血检验时采取常规质量控制,内容为:核实患者基本信息、供血者及受血者血液样本确诊、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检验操作等。
试验组患者输血检验时则采取全面性输血质量控制,方法如下:(1) 由于HIV、HBV等传染性病毒会通过血液传播,要严格筛选供血者血液检验项目,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如果血液有问题不能使用,保证血液合格。(2)遵循输血原则,能不输血一定不输,如果输血以成分输血为主,择期手术者则进行自身输血。(3) 规范处理采集的血液标本,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认真核实输血申请单,保证输血信息完全、真实。血液标本采集后要贴好标签,采集3 d内进行配血试验,避免发生溶血、稀释等情况;同时对存放环境做好消毒工作,并调试好环境温度,保证血液标本质量[2]。(4) 反复进行ABO型血验证,确保血型准确;血清抗体筛选后进行交叉配血,保证输血成功。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交叉配血失败、输血不良反应、血型配型异常等安全事故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所有数据,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用率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血液标本不合格率、安全事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输血是生命救治的主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输血过程容易诱发一些不良反应、并发症。尽管成分输血能有效降低疾病传染率,但是缺少能彻底清除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输血安全和输血检验质量呈正相关,有必要加强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提高输血安全性。全面性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属于系统性的管理方法,血液入库前认真检查、核对供血者资料,同时确认供血者、受血者血液标本质量;合理控制血液标本储存环境温度,保证标本质量;另外,在输血检验中,检验人员要规范操作;输血前再次核对输血者和供血者信息,并进行安全有效的交叉配血试验;输血中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确保输血的及时性、有效性、安全性[3]。在本次研究中,试验组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4.88%,安全事故发生率为2.4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9.51%和14.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全面性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有助于提高输血质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输血检验中进行全面性检验质量控制,有助于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率和安全事故发生率,为输血治疗的安全和质量提供保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傅钰斌,汪传喜,张伟东,等.不同检测模式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情况对照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9,21(2):159-161.
[2]曹华琳,刘亚军.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对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检测效果对比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2):171-173.
[3]霍彩虹,李彩梅,席真艳.输血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性分析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48(12):1722-1724,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