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之作 雕琢瑰宝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y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七县接合部。境内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清澈甘甜的丹江水,不仅造就了亚洲第一大水库——丹江口水库,并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向京津地区供水的源头,而且孕育了古老的淅川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区域和楚文化的发祥地。下王岗和龙山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是中原文化与江汉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淅川县丹江水库发掘了下寺、和尚岭、徐家岭等多处贵族墓群,其中下寺楚墓出土有大型青铜礼器、车马器、兵器、玉器、金箔、骨贝等六千余件,铜器中“王子午”列鼎器型硕大、铸造精美、纹饰繁缛;云纹铜禁构思巧妙、造型奇特,最早使用失蜡法铸造工艺,均为稀世珍宝。下寺楚墓群出土玉器亦令世人瞩目,各类玉器达两千多件,这批玉器规格很高、品種繁多、式样新颖、用料讲究、质地优良、工艺精湛、形态优美、内涵深刻,是春秋中晚期楚玉的精华,对研究楚玉的渊源和演变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在此遴选其中几件造型奇特和纹饰精美的玉器进行介绍,以飨读者。
  龙纹玉佩(图1),春秋晚期,长2.3、宽2.2、厚0.2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7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青白玉,温润微透,受沁呈灰白色。片状,上下两端各有三个斜钻孔,正面刻一侧视的人首纹,前有刘海,长发后披至肩上,浓眉,“臣”字目,云形耳,蒜头鼻,吻前突,大嘴紧闭。背饰阴刻双勾变形龙头纹。
  玉牌饰(图2),春秋晚期,长3.7、宽2.7、厚0.1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青白玉,温润微透,长方形片状,四周雕有棱齿,短边中部各有二穿。正面用双勾阴线刻两个龙首纹。
  玉虎(图3),春秋晚期,长14.6、宽7.35、厚0.5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青白玉,温润微透,部分受沁呈灰白色。扁平状,虎呈反向“U”字形,凹背屈肢收爪作伏卧状,口、尾各有一穿。背面光素,正面饰纹。头、前肢饰纹变成龙纹,身饰竖直的平行曲线纹,臀、尾中部饰简化龙纹,上下边饰绞丝纹。
  玉玦(图4),春秋晚期,直径5.95、孔径2.8、厚0.3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青白玉,润泽细腻,质密微透。片状,两面饰纹。正面平整规范,外圈饰八个侧视龙首纹,内圈为四个龙首。背面饰简化龙纹,缺口纹饰不完整,当为玉瑗改造。
  玉扁长条形饰(图5),春秋晚期,长7.25、宽1.6、厚0.3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3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青白玉,润泽细腻,微透明,器身受沁多呈米黄色。长条状,左右两长边琢出齿脊,两端各琢一凹槽,中有一纵穿,两面饰纹相同,皆饰龙头纹,两边齿脊为龙头的角、额等部分组成。
  玉牌饰(图6),春秋晚期,长5.8、宽2.95、厚0.5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3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乳白色,有褐色沁斑。长方体,体扁薄,两角呈弧形,下部居中有一圭形穿。两面饰纹相同,约四分之一为素面,余饰兽面纹和筒化龙纹。此应是固定于器物上的附件。
  石髓管(图7),春秋晚期,长2.6、最大直径0.85、孔径0.2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3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两端褐色,中部白色。橄榄形,两端平齐,中钻一孔。
  玉冲牙(图8),春秋晚期,长3.75、厚0.65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3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白玉,润泽细腻,质密微透,有褐色沁斑。牛角形,首瑞琢成龙头,有浅穿表示龙口,旁钻一穿与龙口穿相通。身饰一蝉纹,背饰一龙头纹,腹饰云纹。尾部光素,呈椭圆形。
  玉半环形饰(图9),春秋晚期,高7.6、宽0.8、厚0.7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青玉,受沁呈灰白色,微透明。半环形,首瑞为龙首状,中有一穿孔,尾瑞平。周身饰蚕节纹和四节变体蟠虺纹。
  玉笄(图10),春秋晚期,长9.5、直径0.6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青玉,质润微透,局部带有褐色沁斑。整体近乎长圆柱状,中部略粗,两端平齐,器身中部有横穿。器身饰丝纹与素面相同纹饰。
  玉牌饰(图11),春秋晚期,长7.1、宽7.5、厚0.2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青白玉,器表受沁呈乳白色。片状,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上下端居中各钻一圆孔。正面下部饰一兽面纹,两侧饰对称的龙头纹,龙头作瞠目侈吻吐舌状。四周对称的牙脊实是龙头的舌、鼻、眼、角轮廓。
  玉扁长条形饰(图12),春秋晚期,长5.3、宽0.8、厚0.7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青白玉,温润微透,四方体略弧。一端琢出兽首形,有穿孔,周身饰变形龙纹和云纹。一端钻一浅孔,表示兽口,浅孔后有一穿。造型规整,琢工精湛。
  玉管状玦(图13),春秋晚期,直径2.1、孔径0.9、高3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3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受沁呈棕色,色润微透,管状,一侧有竖长缺口。器侧面分上下两层,共饰六个龙头纹,卷唇,吐舌,圆形或椭圆形目。两端饰鳞纹。
  玉虎(图14),春秋晚期,长7.1、宽2、厚0.3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3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棕红色,扁体,形似卧虎侧面剪影,尾上卷,一面磨光,一面磨制粗糙,虎口、背、尾三处有穿,便于穿系佩戴。两面均浅浮雕龙头纹。
  玉璧(图15),春秋晚期,直径6.85、径2.05、厚0.3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青白玉,受沁呈黄白色。片状,近圆形,外饰三个凸饰,其中两侧为“山”字形饰,上部为“凹”字形饰。两侧纹饰相同,饰四个兽面纹和变形龙纹。
  长方形穿孔玉饰(图16),春秋晚期,长3.4、宽2.7、厚1.6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青白玉,温润细腻,微透明,有褐色沁斑。长方体,周边雕琢成对称的脊齿,纵向钻一穿,两侧各有多个小孔,下部正中琢磨一长缺口,并与纵向穿相通。缺口两侧另琢磨两个长方形孔,并与侧面小孔相通。四周饰龙纹,两端纹饰相同,外区饰变形龙纹,内侧饰鳞纹。
  玉龙(图17),春秋晚期, 直径0.54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青白玉,温润微透,带有褐色的沁斑。大半圆屈体呈钩状,截面呈现椭圆形。粗端平齐,钻一浅孔表示龙口,口后有一通穿,当表示龙眼,口下一斜穿。尾端有浅窝,器表饰绹素纹。玉色抛光后明亮,造型独特。
  玉人(图18),春秋晚期,高3.6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8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白玉,温润细腻,质密微透,圆管状体。一侧琢磨成浮雕人像。头顶扁平,圆头短颈。细目,鼻梁及鼻翼宽阔,双耳外凸长大,闭口。胸部可见双乳,袖手置于胸腹间,下身着蔽膝。短腿,双足叉立,跣足,足趾裸露。
  淅川楚玉以其独特的造型、新颖的纹饰、精湛的工艺展示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彰显出楚国玉匠无与伦比的创造才能。玉器所凝聚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宝贵财富,几千年来,潜移默化地浸染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对提升民族素质,对民族心理、民族品格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取之不竭的动力。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铸就了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培育了炎黄子孙的高尚情操。中国人典雅、含蓄、温和、礼让的形象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玉材美德的再现,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影响下,玉器除了继续承载着祭祀、礼仪的功能外,又蕴含了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一种表达伦理教化观念和明辨人伦规范的重要物质载体。这一时期的楚玉以承袭、吸收中原文化因素为主,玉器在审美倾向上则体现出理性、工整的特色。
  淅川出土的楚国玉器作为楚文化的一朵奇葩,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于一体,积淀着丰富的宗教、道德、政治、美学等文化内涵,体现着楚人的性格、民族精神和审美观念,放射出楚文化璀璨夺目的光彩,在我国古代玉器史上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
其他文献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间窑场,以其质朴、实用的造型,粗犷、豪放的装饰著称于世。磁州窑装饰品种丰富多样,白地黑绘花装饰艺术是其中最突出的装饰特征。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器物概述  据北京大学、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联合出版的《观台磁州窑址》考古资料显示:白地黑绘花装饰器物观台二期(宋代中期到金代初)仅发现几十片残片,到观台三期(金代中后期)白地黑绘花技法在各种器物上普遍使用,观台四
期刊
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被宋人合称为“生活四艺”,是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标志。香文化反映的不仅仅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更传达了人们一种内心安定的精神境界。过去的文人雅士在读书写字、弹琴抚筝、品茗弈棋的时候,喜欢焚一炉香,用于增添风雅的意趣。为了不使香的精油挥发、香气走散,于是就有了专门用于盛香的小型容器,称之为香盒。焚香在宋代尤为盛行,市面上有专营诸般奇香及香炉、炭饼等物的“香药局”,宋人赵长卿
期刊
摘要:花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绘画、书法及美术等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审美研究价值。本文以罗城乡花灯为研究对象,从民俗视野对花灯仪式及其意义进行研究,梳理罗城乡花灯的具体仪式,并深挖其社会功能,进一步理解罗城乡花灯习俗的精神内涵、信仰观念,有助于花灯民俗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对今后的花灯研究提供更多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花灯;仪式;民俗;传承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许多地方流
期刊
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相关知识,在考古遗物绘图领域多有应用,并根据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机器本身学习大量相关图片的同时,内部通过匹配对应图像算法方式,在科考人员拍摄现场图片后,即可通过调用系统内部图片库形式,将文物的关键点用坐标识别形式,有效提升匹配正确率,绘图结果也将有效还原文物真实形态。
期刊
摘要:博物馆是人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在满足了物质生活后开始精神追求,这也对博物馆讲解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将立足于博物馆讲解现状,分析博物馆中讲解员的定位,并对讲解技巧进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员;定位;技巧  博物馆是珍贵文物及相关物品进行展示的重要场所,博物馆讲解员承担着向社会及个人进行专业讲解的重要工作,这是一种将珍贵文物向大众进行推广
期刊
德化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陶瓷生产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印纹陶的制作。宋元时期,德化陶瓷生产完成了青瓷向青白瓷、白瓷的转变过程,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德化独有的特色,陶瓷产品大量外销,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商品之一,德化窑生产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  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深刻地领悟到,德化虽出闽中屋脊——戴云山区,但淳朴敦厚、吃苦耐
期刊
宋代历来被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它达到中国封建社会文明的一个巅峰时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全民重视教育,力推科举制度,文化、科技、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在有宋一代均取得了独具特色的成就。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宋代的对外贸易相当发达,尤其是瓷器的烧制水平、生产规模大幅度提高,产品远销世界许
期刊
常常地,去古玩城,想找自己喜欢的东西,老板也殷勤地伺候。可跟老板说来说去,你自以为已经讲得很明白了,老板忙前忙后找出来的东西还真就不是你的菜。你扭头要走,蓦然回首,却没料到,你想要的宝贝,就在眼前,灯火阑珊处!  有一天,想去尋几方印石,就进了一家常去的石店。老板忙不迭地拿岀十来方不错的寿山品种石,我却没看到心仪的。老板白忙活了,我也白绕舌头了,老板无奈,我无趣。  不经意地一瞥,看见柜子最里边立
期刊
巧工妙造的珐琅彩瓷,从清康熙朝(1662—1722)开始生产,经历了雍正朝(1723—1735)的皇家专属式样,到乾隆朝(1736—1795),皇帝同样非常关心皇家出品的生产状况。尤其是透过乾隆皇帝和督陶官之间的对话,能够知晓乾隆年间制作的珐琅彩瓷独具特色。从风格样式的角度来看,相对于康雍两朝的色泽与纹样,乾隆朝珐琅彩瓷的烧制,在皇帝的主导与关注下,可以从双彩联乘、集锦新样和收纳典藏三个单元来进行
期刊
摘要:青花瓷器在元代中后期的景德镇窑突然出现,并且在明清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成为陶瓷装饰的主流。定窑具备景德镇窑其中的很多条件,却未烧造出青花瓷器,是人为原因还是缺少了重要条件,本篇就目前可以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定窑;青花瓷;景德镇窑  从青花瓷器概念的界定来说,狭义概念的青花瓷器是指釉下彩瓷,即人们用含钴的矿物原料在瓷土坯胎上进行彩绘,罩以透明釉在1300℃左右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