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诗歌教学的教育活力

来源 :中学语文·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ul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激发诗歌教学的教学活力,要立足于“双新”背景,守正创新。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抓住诗歌的语言、形象、韵律、节奏等特点落实具体的教学任务,打破诗歌体裁和篇目等方面的限制,实现学科、任务和单元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整合,构建开放多元的诗歌教学体系,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双新”;诗歌教学;教学活力;统编教材
   教育活力,是教育系统内的组织和个人所具有的旺盛的积极主动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内涵上说,教育活力指教育系统或组织在一定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按照系统或组织特性运行时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能力。“双新”背景下的教育活力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它是守正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上的创新。即尊重教育基本规律,呈现思想上、行动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开放多元的诗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创设情境,激发形象感悟的教育活力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感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自然和人生的图画。诗歌中的形象主要包括诗人的形象和诗歌的主要意象,诗歌教学要从诗歌的内部语言现象出发,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创设形象情境来感悟诗歌形象。形象情境以形象思维为抓手,整合多学科知识,以形象感知来激发诗歌的教育活力。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长沙“橘子洲头”的真实图片,全景是湘江中沙洲改建成的船形“橘子洲”,象征“百舸争流”,船头是毛泽东的半身雕像,象征“独立寒秋”。引导学生从文本里找根据,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雕像能准确表达诗词的内涵吗?“独立寒秋”三句,刻画出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形象,他置身于秋水長天之中,体现了高远的天地境界。如果只是半身像,就难以体现诗词中俯察“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视角。此情境可以突破课堂的空间局限,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活力,真切感悟伟人形象。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师可结合诗题及内容,根据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画一幅画,并展开想象:一个巨人站在地球边上号叫,他的声浪掀起了太平洋的滔天巨浪,象征着五四运动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动猛烈冲击。
   其次是创设语言情境。教师要灵活利用诗歌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在语言中发掘诗歌的教育价值。如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一个“击”字凸显出雄鹰矫健有力、极速竞逐的气势,表现进步青年打破旧秩序的豪迈和摧枯拉朽的力量;一个“翔”字突出了鱼的轻松自在,水的澄澈透明,表现了革命青年斗争的从容不迫和自由自在。对于文本中语言运用的经典范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认真仔细的揣摩体味。还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七个“力”字的连用,凸显出时代巨子掀起的洪流连绵不绝、滚滚而来的磅礴气势,以及作者面对巨变抑制不住的激情。通过对这些段落有感情的朗诵,可以将学生带入到作品的情境中,让学生对作品的感情形成直观的感受,促进学生对作品内涵的深入理解。
   二、任务驱动,激发鉴赏表达的教育活力
   在诗歌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语言、形象、情感赏析之外,我们还要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中蕴含的丰富意蕴,另辟蹊径,激发诗歌教学的教育活力。例如,《致云雀》中“云雀”形象的欣赏,就可以尝试从韵律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结合英语原文和江枫的译本,我们考察《致云雀》第一节,江枫译本保留了原文一韵到底的特点,韵脚“灵”“禽”“近”“音”“心”,声调以平声、上声为主,语气温柔舒缓,适于表现云雀灵动清新的形象和作者满怀深情的赞颂。英语原文韵脚[t]为清辅音,发音轻柔多情,似乎恐怕惊动了这来自天堂的精灵。江枫译本用韵上与英语原文保持一致,以韵脚来组合语义。原文单词“unpremeditated”本义是“非预谋的;非事先策划的”,江枫译本“不事雕琢的”接近原文义,能表现云雀的清雅脱俗。第五、第六节英语原文隔行押韵,错落有致,第五节韵脚为双元音[au]和[ia],第六节韵脚为双元音[εa]和[au]。相较于首节,这两节的押韵词语读音开放洪亮,大气奔放,适于表现云雀“欢乐的强音”“溢遍宇宙”的“利箭”般的穿透力。江枫译本也注意到这个特点,同样的隔行押韵,押韵字“箭”“间”“后”“宙”多为入声字,发音与语义匹配,洪亮有力,余音绕梁。于此,诗歌的韵律、形象、意义融合一处,相得益彰。
   “格律诗节奏偏重外在节奏,为此,有时不免对内在的意义有所割裂,这就是格律诗中的‘形式化’现象。自由诗节奏偏重内在节奏尤其是内在情绪节奏,为此,它不讲求外在节奏的整一性;有时为了追求某种情绪节奏,也会对内在的意义进行割裂,这就是自由诗中的‘跨行’现象。”《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跨行”的节奏变化就值得注意。比如“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诗歌的自然分行显示出卑微与伟大的辩证统一哲理。“我”胸怀着“雄鹰”之志,自认为已征服了很伟大的高度,但在这个高度上与我为伍的依然是“蜘蛛”这样小小的昆虫,分行体现作者的心理落差。但它与“我”一样,是渺小而又伟大的征服者,平凡但不甘平庸,勇于攀登,与“我”共享他人未有之“快慰”。“快慰”独立成行,强调其来之不易、充满光荣自豪之情,铿锵有力。
   学写诗歌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探究诗歌的韵律与节奏是为激发创作诗歌的活力做准备的。《沁园春·长沙》押韵字韵母为“ou”或“iu”,音调悠长,舒展大气,在韵脚的余音中,一代伟人谈笑间指挥若定的气度隐约可见。“看”为上片领字,领取祖国山河壮丽多姿的秋景。“恰”为下片领字,领取同学少年意气风发的形象。这两个入声字有很强的爆发力,能准确表现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激动不已及感受到自己责任担当的时不我待。领字领取的两部分间韵脚“流”“遒”相对、“由”“侯”相对,语义关系丰富:在“百舸争流”的场面激励下,有志青年怎能不勇立潮头,“挥斥方遒”?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新时代来临时,以旧军阀为代表的“万户侯”们怎能不如粪土一般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如建党100周年),学生就能真正做好学写诗歌的积累和准备,自然也就能写出像《沁园春·爱我中华》这样的优秀作品。    百年华诞,流光溢彩,往昔艰难。忆大好河山,风雨飘摇;历史伟业,化作美谈。南昌风云,辽沈鏖战,筚路蓝缕挽狂澜。待今朝,愿不忘初心,做好儿男!  青春年华不晚,盼我辈爱国之心燃。望翩翩学子,砥砺前行;才华大展,各具内涵。不惧挑战,勇立潮头,再把华夏盛世延。思当下,须发奋读书,共同当担!
   三、多元整合,激发逻辑思维的教育活力
   激发诗歌教学的教育活力,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首先要突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整合,如前所述中英双语对照,文本与电影、绘画、雕塑等的整合。学科整合能将学生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同时接触到不同领域的内容,形成“一对多”的碰撞与对话,取长补短,更有助于锻炼批判性思维,使专题学习焕发活力。其次是突破古今中外的边界,实现任务整合,从形象、情感、韵律、节奏等方面探究格律诗和自由诗之间、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之间的共性特征。再次是突破单篇局限,实现单元贯通,整合单篇与群文之间的教学逻辑,以发掘诗歌更广阔的思想内涵的教育活力。
   《红烛》一诗篇幅较长,九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梳理清楚。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每一节拟一个小标题。如第一节“红烛的颜色”、“这样红的烛”表现火热鲜红的赤子之心。第二节“红烛的迷茫”,我从何而来?为何要燃烧自己、毁灭自己?诗人内心有许多的矛盾冲突。第三节“红烛的坚定”,燃烧自己发出光热,原是我天然的使命和本來的职责。第四节“红烛的责任”,燃烧自己,烧毁世人的空想和禁锢思想的牢笼,拯救所有被囚禁的灵魂。第五、六节“红烛的困顿”,红烛受到多方“残风”的影响,为不能稳定地最快地实现自己的责任而着急、伤心、流泪。第七节“红烛的理想”,用自己的身躯去孕育新世界的花朵,结成理想社会“快乐的果实”。第八、九节“红烛的精神”,毁灭自己,照亮世界。
   以上是单首诗歌的逻辑思维,那么本单元五首诗歌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作为统编教材的起始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的起始任务群,这五首诗歌按什么逻辑排序?第一首诗“同学少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形象,他引领时代更替,改写历史进程。第二首诗“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洪涛”,代表科学与人文巨子,他促进科技人文进步,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第三首诗“红烛”,代表开创新世界的仁人志士,他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第四首诗那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代表追求理想信念的普通凡人,无数个他们为社会的进步发展默默付出。第五首诗里“鄙弃尘俗”的云雀代表平凡却不甘于平庸、超凡脱俗、追求崇高的雅人。伟人、巨人、仁人、凡人、雅人,五首诗歌分别代表着各种不同的人群,无论平凡还是伟大,每一种青春都能催人奋进。
   四、自我观照,激发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力
   “立德”就是树立德业,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引导来教育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培养人才,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通过创建诗意人生的“青春图谱”,激发学生进行自我观照:青春如此多娇,青春的形象多彩多姿,为同学们的生涯规划提供了多元选择:可以立鸿鹄之志,成一代天骄;可以成为科学或文化巨子,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留下精彩华章;可以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事业鞠躬尽瘁。更多的人会成为普通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但是也不能放弃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教师可以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的青春形象,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青春的思考。
   生1:为时代之青年,应胸怀天下。世界不再是重重阻隔下的分散文明,而是阡陌交通的地球村。坦率地说,我的偶像是外交部官员,羽扇纶巾之儒雅,纵横捭阖之气度,无论是王毅大哥的不怒自威,还是华姐的从容不迫,或者爽叔的认真可爱,都让我感觉到弱国无外交,强大才有发言权。
   生2:电影《无问东西》里有一个场景让我沉思,诗哲泰戈尔在清华礼堂演讲。他郑重地问台下的清华学子:“你们有的是什么?有什么东西你们可以拿出来,算是你们给这个新时期的敬意?”这个问题不仅为电影里的吴岭澜指点了迷津,也让处于青春期的我反问自己:应该拿出点什么来?
   生3:我希望我的青春能驻留在那些发黄的照片里,住着普陀真北路的老房子,单元楼的家门还有两道,楼道灯光昏黄,早点摊搭在报刊亭旁边,公交车上的老阿姨向着窗外“瞎叫”,车摇摇晃晃,马路宽宽敞敞。慢慢地,报刊亭没了,早点摊变成了汤包馆,公交车拉上了电线,两道门锁变成了密码……
   激发诗歌教学的教育活力,要从诗歌教学的基本规律出发,落实“双新”精神,加强实践性,以灵活创新的教学方式构建开放多元的诗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育人功能。还应关注美育视野下的诗歌教学,呈现诗歌美育教育的活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其他文献
摘 要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新课标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整本书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理清整本书中的人物关系;通过问题引领,指导学生追根溯源,深入理解文本,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文本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从而深刻领会作品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阅读教学;经典阅读;“整
期刊
摘 要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戏剧类的文本,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继承和弘扬世界戏剧文化传统。教师在戏剧文学的教学中需要开发出戏剧这一文体的多重教学价值,多渠道地丰富学生的课程资源。下面笔者以“良知和悲悯”专题教学为例,探讨了提升戏剧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戏剧文本;教学策略;专题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文学阅读和写作”是重要的任
期刊
摘 要 阅读可以开拓一个人的眼界,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味,可以丰富一个人的人生。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味,还要适当地举行一些课堂阅读活动,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在学生中间形成良好的风气。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形式   阅读可以开拓一个人的眼界,可
期刊
摘 要 小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对小说作品进行解读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小说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因此,在解读小说的情节突转中,我们可以从照应和伏笔两个方面入手,从人物和情感态度的变化中探究作品的内涵,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仔细体察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深刻体会小说情节叙述的巧妙,从而开发出小说阅读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 小说阅读;情节突转;照应;伏笔  
期刊
摘 要 名著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以任务单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给学生传授名著阅读的方法技巧,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展示学生的名著阅读成果,以此推动名著阅读的顺利开展,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未来的成长打好人生的底子。   关键词 名著阅读;激发兴趣;阅读方法;实践活动  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味
期刊
摘 要 文言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在开展教学时要突出文章的中心,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容;通过游戏诵读,加深学生的印象;运用影像图片动态呈现文本内容,还原真实的文章情境;通过情境代入,促进学生的深层理解。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教学效率,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诵读教学;情
期刊
摘 要 在目前的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主题不明、思路不清、选材不当、表达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写作问题,实际上是反映出学生思维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陷,因此,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写作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提升思维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写作思维的训练方法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 写作教学;写作思维;教学方法   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
期刊
摘 要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核心素养,为了有效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教师要充分利用所有的教学环节,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针对当前小说教学中的问题,本文根据朱迪斯·朗格提出的“文学想象”教学理论,总结出了一些小说作品解读的路径。希望这些小说解读路径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教学;小说解读   《普通
期刊
摘 要 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经典篇目的审美教育和立德树人功能,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感悟形象之美、欣赏艺术之美、尝试创新之美三个角度,从深入研究以理解文本内容、创设情境以引领教学实践两个维度,探讨《木兰诗》审美价值的理解开掘与教学实现。   关键词 核心素养;审美价值;立德树人  《木兰诗》是初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经典篇目,蕴含着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丰富的教
期刊
摘 要 在教学“人生境界”这一单元时,笔者尝试通过一篇《一棵老树》的教学来推动整个单元的任务学习,从而探讨配套读本的学习路径。在情境创设上,笔者创设了“人生境界”这一主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人生境界”这一抽象概念的认知,并帮助学生建立“人生境界”的价值观,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   关键词 情境创设;群文阅读;单元教学;人生境界   一、教学源起   最近,阅读了陈兴才老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