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与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性结石粉碎比较χ2=6.9295(P=0.0085);经手术治疗后有效比较χ2=9.3333(P=0.0023);需进行二次手术治疗比较χ2=11.4854(P=0.0007);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比较χ2=4.1481(P=0.0417);发热比较χ2=4.1919(P=0.0406);肾绞痛比较χ2=25.8164(P=0.0000);血尿比较χ2=8.5000(P=0.0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相比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效果更显著,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输尿管;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上世纪80年代运用于临床输尿管结石治疗中的一种术式,由于其安全性与有效性,现已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而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是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临床输尿管结石中的新型高效腔内技术,能有效提高一次性结石粉碎率[1]。我院对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了两种术式的效果及安全性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2.6±3.1)岁,结石直径0.4~2.3cm,平均直径(1.2±0.6)cm;观察组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1.4±5.2)岁,结石直径0.6~2.1cm,平均直径(1.1±0.4)cm;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结石大小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
1.2.1对照组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HB-ESWL-VG型碎石机进行碎石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采取仰卧位,中下段结石患者采取俯卧位,电压控制在5~8.5kv,冲击频率为2000~2500,术后给予患者止血、抗炎、解痉治疗,根据患者术后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二次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该术式不宜超过3次。
1.2.2观察组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采取一次性治疗,采用瑞士产EMS气压弹道碎石机进行碎石,德国Wolf F9.8输尿管硬镜。所有患者均采取截石位,给予行硬脊膜外腔麻醉。输尿管镜从尿道进入经过膀胱置入患者患侧输尿管,发现结石后行气压弹道碎石术,当结石变成直径小于3mm的石屑后,常规放置双j管进行引流,双j管放置时间持续2~4周[2],同时给予患者留置导尿1~2d。
1.3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排尿、排石情况,并与术后第7d、14d、30d、90d行B超检查或腹部泌尿系统平片检查,根據复查结果决定是否进行二次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疗效判定标准:有效——90d复查后提示无结石;无效——90d复查后提示仍有残留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患者中转行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患者中转行开放手术治疗或经二次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后仍然无效[3]。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n;%)
分组 例数 一次性结石粉碎 有效 二次手术治疗
对照组 60 49(81.7) 45(75.0) 15(25.0)
观察组 60 58(96.7) 57(95.0) 2(3.3)
t 值 6.9295 9.3333 11.4854
P值 0.0085 0.0023 0.0007
注:两组患者一次性结石粉碎、有效、二次手术治疗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n;%)
分组 例数 恶心呕吐 发热 肾绞痛 血尿
对照组 60 13(21.7) 10(16.7) 32(53.3) 60(100.0)
观察组 60 5(8.3) 3(5.0) 6(10.0) 52(86.7)
t值 4.1481 4.1919 25.8164 8.5000
P值 0.0417 0.0406 0.0000 0.0036
注: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热、肾绞痛、血尿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输尿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促使了输尿管结石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目前全球有5%~15%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尿路结石,输尿管结石占到33%~54%,且以下段较为常见[4]。大部分输尿管结石的形成是因为肾脏形成的尿路结石经排出时停留在输尿管导致。目前临床上对于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输尿管镜碎石术、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及开放手术治疗。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具有非侵入性,患者无需麻醉,碎石结束后无需住院,费用较低,操作简便,大部分患者容易接受。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包括一次性碎石成功率与排石率相对较低,通常在70%左右;其次患者行二次手术的几率较高,通常在10%~30%左右;术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发热、肾绞痛及血尿的情况较为普遍[5]。其排石率相对偏低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结石定位不都准确,特别是针对肥胖患者;②由于肠腔包含了大量的内容物,所以治疗时能量容易受到冲击,结石不易粉碎;③由于患者输尿管出现病变,所以结石周围的空间随之变小,冲击波的空化作用减小,使得结石粉碎困难或是粉碎后不易排出。
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包括气压弹道碎石和钬激光碎石,经临床治疗发现,该术式是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最有效的方法。采用输尿管镜对输尿管下段结石进行处理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结石取净率高,患者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持续时间较短,还能清除结石区的息肉等,通过输尿管镜对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清除率高达90%~100%[6]。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输尿管镜在术中的视野愈来愈清晰,同时观察范围也愈来愈广,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同时也降低了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本次研究发现,通过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相比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临床效果更显著,结石取净率更高,同时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发热、肾绞痛、血尿的几率也降低。综上所述,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相比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效果更显著,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曹赟杰,宋广来,徐仁芳等.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感染性肾结石[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8):709-711.
[2]成泽民,王海,杜义堂等.超声引导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清石术治疗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J].四川医学,2011,32(3):337-339.
[3]崔熙军,詹志芳.气压弹道腔内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98例[J].山东医药,2013,53(12):84-85.
[4]韩卫军,罗晓辉.体外冲击波联合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4):5071-5072.
[5]黄海明,叶晖,夏昕晖等.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30例疗效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3):319-320.
[6]黄华.体外冲击波碎石和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在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6):129-130.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输尿管;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上世纪80年代运用于临床输尿管结石治疗中的一种术式,由于其安全性与有效性,现已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而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是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临床输尿管结石中的新型高效腔内技术,能有效提高一次性结石粉碎率[1]。我院对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了两种术式的效果及安全性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2.6±3.1)岁,结石直径0.4~2.3cm,平均直径(1.2±0.6)cm;观察组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1.4±5.2)岁,结石直径0.6~2.1cm,平均直径(1.1±0.4)cm;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结石大小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
1.2.1对照组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HB-ESWL-VG型碎石机进行碎石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采取仰卧位,中下段结石患者采取俯卧位,电压控制在5~8.5kv,冲击频率为2000~2500,术后给予患者止血、抗炎、解痉治疗,根据患者术后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二次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该术式不宜超过3次。
1.2.2观察组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采取一次性治疗,采用瑞士产EMS气压弹道碎石机进行碎石,德国Wolf F9.8输尿管硬镜。所有患者均采取截石位,给予行硬脊膜外腔麻醉。输尿管镜从尿道进入经过膀胱置入患者患侧输尿管,发现结石后行气压弹道碎石术,当结石变成直径小于3mm的石屑后,常规放置双j管进行引流,双j管放置时间持续2~4周[2],同时给予患者留置导尿1~2d。
1.3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排尿、排石情况,并与术后第7d、14d、30d、90d行B超检查或腹部泌尿系统平片检查,根據复查结果决定是否进行二次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疗效判定标准:有效——90d复查后提示无结石;无效——90d复查后提示仍有残留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患者中转行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患者中转行开放手术治疗或经二次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后仍然无效[3]。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n;%)
分组 例数 一次性结石粉碎 有效 二次手术治疗
对照组 60 49(81.7) 45(75.0) 15(25.0)
观察组 60 58(96.7) 57(95.0) 2(3.3)
t 值 6.9295 9.3333 11.4854
P值 0.0085 0.0023 0.0007
注:两组患者一次性结石粉碎、有效、二次手术治疗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n;%)
分组 例数 恶心呕吐 发热 肾绞痛 血尿
对照组 60 13(21.7) 10(16.7) 32(53.3) 60(100.0)
观察组 60 5(8.3) 3(5.0) 6(10.0) 52(86.7)
t值 4.1481 4.1919 25.8164 8.5000
P值 0.0417 0.0406 0.0000 0.0036
注: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热、肾绞痛、血尿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输尿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促使了输尿管结石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目前全球有5%~15%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尿路结石,输尿管结石占到33%~54%,且以下段较为常见[4]。大部分输尿管结石的形成是因为肾脏形成的尿路结石经排出时停留在输尿管导致。目前临床上对于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输尿管镜碎石术、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及开放手术治疗。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具有非侵入性,患者无需麻醉,碎石结束后无需住院,费用较低,操作简便,大部分患者容易接受。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包括一次性碎石成功率与排石率相对较低,通常在70%左右;其次患者行二次手术的几率较高,通常在10%~30%左右;术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发热、肾绞痛及血尿的情况较为普遍[5]。其排石率相对偏低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结石定位不都准确,特别是针对肥胖患者;②由于肠腔包含了大量的内容物,所以治疗时能量容易受到冲击,结石不易粉碎;③由于患者输尿管出现病变,所以结石周围的空间随之变小,冲击波的空化作用减小,使得结石粉碎困难或是粉碎后不易排出。
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包括气压弹道碎石和钬激光碎石,经临床治疗发现,该术式是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最有效的方法。采用输尿管镜对输尿管下段结石进行处理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结石取净率高,患者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持续时间较短,还能清除结石区的息肉等,通过输尿管镜对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清除率高达90%~100%[6]。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输尿管镜在术中的视野愈来愈清晰,同时观察范围也愈来愈广,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同时也降低了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本次研究发现,通过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相比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临床效果更显著,结石取净率更高,同时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发热、肾绞痛、血尿的几率也降低。综上所述,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相比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效果更显著,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曹赟杰,宋广来,徐仁芳等.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感染性肾结石[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8):709-711.
[2]成泽民,王海,杜义堂等.超声引导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清石术治疗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J].四川医学,2011,32(3):337-339.
[3]崔熙军,詹志芳.气压弹道腔内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98例[J].山东医药,2013,53(12):84-85.
[4]韩卫军,罗晓辉.体外冲击波联合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4):5071-5072.
[5]黄海明,叶晖,夏昕晖等.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30例疗效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3):319-320.
[6]黄华.体外冲击波碎石和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在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6):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