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散文《荷塘月色》的“神”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抛开习惯的思维方式,正确把握散文中的物我关系,联系写作背景并结合文章的“文眼”、结构和关键性词语才能正确理解散文大师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神”。
  【关键词】散文 《荷塘月色》 “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49-01
  散文大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以流畅的行文、抒情含蓄的笔法,描绘出一幅美妙的“荷塘月色图”,因而使得作品成为朱自清散文中的代表作,也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课文。但对于这篇散文的”神“的领会,个别学生在把握时却有偏颇。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我认为,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
  一、抛开习惯的思维方式
  但凡描写大自然的优美景色的散文作品,其“神”都离不开对大自然的歌颂、赞美和热爱之情。如李建吾的《雨中登泰山》、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等都是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就算同是朱自清笔下的《春》,作者都是通过描写几幅春天到來的画面,来歌颂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的。而对《荷塘月色》的“神”的理解却不能按这种思维方式来进行,因为若这样理解,作品的主旨就变成是作者赞美荷塘的景色,在享受荷塘的景色了,这显然与朱自清写作的本意是不相符的。所以不能套用常用的模式来理解。
  二、正确把握散文中的物我关系
  那么应该怎样来理解呢?首先要清楚写景状物散文中的物我关系。世界万物客观而本然地存在,对所有的人一样的均等,毫无偏颇;但人是能动而有个性的,不同的人因其知识、性格、家庭状况和文化背景不同而对同一景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作家独特的意识、情感对于客观事物的个性化反映。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阅读写景状物散文不仅仅是研究其景与物的独特性与美感,更为重要的是考察作者对景与物的独特体验,以及这种体验是如何生发的。所以散文的“神”比“形”更重要。
  在“物我关系”中,“物”有平常之物与不平常之物。但不管是平常还是不平常,如果没有主观的、能动的、个性化的观照,那景物也都会了无生机。就《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来看,物我关系体现在“荷塘”之于“我”。而这里的物——“荷塘”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作者自己也说这是“日日走过的荷塘”,只是今晚多了一个要素,是个“满月的日子”。可是“满月下的荷塘”也并不是只有今晚才有,以前也肯定经常有;以前之所以没有引起兴趣,是因为“我”与“物”没有融合的契合点。而今天晚上却有了很好的契合点,引起了我内心的共鸣。可见,“物我关系”中重要的不是“物”,而是“我”。而“我”又有“平常的我”与“超出平常的我”,很明显这篇散文就是要抓住这个“超出平常的我”来理解它的神的。
  三、联系写作背景来理解
  朱自清写这篇散文的时间是1927年7月,这在文章的末尾已注明,在教学时一定要向学生讲明。
  1927年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头。因为在这年春天,国民党反动派首先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又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使中国的天空霎时布满了乌云。朱自清接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追求进步,痛恨黑暗的反动统治,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因此“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当时他虽不满现实,但对革命力量缺乏认识,一时看不清前进的方向,所以内心彷徨、苦闷,想寻求避难所、寻求超脱。然而,富于爱国的他这样做又使他产生一种放弃社会的负罪感,并为此又感不安与自谴,内心很不平衡。所以文章一开头就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四、结合文章的“文眼”来理解
  “文眼”,对于理解文章主旨所起得作用最大,教学时要使学生明确,当时的社会背景,造成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因而,“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就成为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是抒情缘起。因为心里颇不平静,所以在等夜人静之时,踏着月光游荷塘,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另外作品开首直言心里颇不平静,给全文定下感情基调。为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尤其是步入荷塘前的那一段精彩的内心独白:“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一个人在这个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不难体味其中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所以文章的“神”肯定就体现了作者在这种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彷徨、苦闷的不平静的心情。
  五、针对文章的结构安排来理解
  假如朱自清在文章的结构中是要直接表达对大自然的美景的热爱的话,那文章开头就不用写如何心情不好、睡不着,然后想起荷塘、出门去、走在一条幽僻的煤屑小路上的表现;也不用写走在路上“我”的感受;只需直接一开始就写荷塘的美景就可以了。但作者在结构安排上却颇费了一番周折。先写内心苦闷出门去,沿着荷塘转了一圈后,推门回来见到妻已睡着了,中间的所思所想,还写到《采莲赋》里描绘“妖童媛女”的“热闹而风流的季节”,并情绪极高地评价这是“有趣的事”,还无不怅然地写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也正因为“无福消受”的怅然情绪又让他联想起另一首诗——《西洲曲》,由《西洲曲》想到采莲女子,由采莲女子作者也就自然地“惦着江南了”。可见作者在结构安排、取材上为了更好地表现出文章的“神”是颇赏一番心思的。
  六、根据一些重点语句来理解
  这里所说的重点语句,是一些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作者在行文开头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句子。如开头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就把作者的心情境况一下子表露了出来。又如第3段写月下感受的句子:“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再如第6段中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最后文章的末尾写到:“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得已是自己的门前。”这些语句,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作者精神上受到压抑,想寻求心灵上的解脱但又不能的复杂的心情。
  我认为只有综合以上几方面的理解,才能引导学生概括出《荷塘月色》的“神”,那就是——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等景物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苦闷、彷徨,同时抒发了作者希望在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的心情。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难教难学”已成师生的共识。如何“化难”,是每个教师需要追问与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有效“化难”,应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学习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通过把握教材、采取相应的策略,选取适当的教法,有效“化难”,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课程标准 职高数学 课堂教学 化解难点 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摘要】语文,被称为百科之母。如今从各个方面都说明了语文教育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育已不再仅仅是升学的工具,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也是传承学生认识文化的能力。而如今,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下语文最基本的一些能力已被掩埋,在此通过叙述一些教学方法来拯救我们的语文。让我们的孩子快乐的学习语文,发现语文真正的内涵与意义。学习语文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两个
企业的绩效与考核对于一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起着关键的导向性作用,并且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创造和保持企业良好的经营绩效成为现代企业管理面临
【摘要】纵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题,课题学习越来越受命题者的青睐,且大都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课题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了解,认识数学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课题学习应特别重视,让学生真正做到由“学数学”变
【摘要】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在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对其创新能力、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和事件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而这若只是靠教师单纯地讲讲教教,学生听听练练是无法实现的,更需要通过一定现实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中探究才能实现。任务教学法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通过任务的实施,能较好地达到对
【摘要】职业高中的学生因其入校时起点低,因此数学基础一般是较差的。而职高数学教学的内容较多,包括普通高中数学的绝大部分内容,有较强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综合性,使得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望而却步。但是,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进程。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职高数学本身的专业特点,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喜欢抽象且逻辑性强的数学,从而提高教
【摘要】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利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做到恰当应用地理语言,用生动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关注,充分提升地理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最后通过地理课外活动,使学生更爱学地理。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47-01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世纪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呼唤。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启蒙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为此,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摘要】排列组合问题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又是近几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很多高中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感到吃力,碰到此类问题常无从下手,是学习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所以必须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和技巧,使一些看似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迎刃而解。  【关键词】排列组合 问题 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