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2-000-02
摘 要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及理论研究,对现阶段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企业财务分析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 企业 财务分析 问题 对策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会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利用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评价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使财务分析不能在企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现阶段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分析的信息化运用程度低。从对大多数企业的审计情况来看,自上世纪末以来许多企业已配备了财务电算化的管理系统。某些客观因素影响了电算化系统的普及和有效使用,例如在很多中小企业财务软件的开发运用滞后于财务管理,进而影响了财务分析的效率和质量,还有人们常常把会计电算化简单的理解为财务处理的计算机化,计算机在企业经营分析、预测、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况且会计电算化还没有在我国普及,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手工操作,手工计算存在成本高、耗时长、低效率和低准确率等问题,由此带来了更大的数据延迟和误差。
(二)财务分析多以定量分析为主,很少关注定性分析。所谓定量分析方法,就是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财务报表中所列的有关财务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解释,从量上评价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获得科学的分析数据,计算出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动大小和变动幅度,据以分清责任,以便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但是受财务报表自身存在的会计处理方法、信息的时效性及数据可靠性的影响,财务分析中的定量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财务指标的构建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财务比率在构建过程中应当理清分子、分母之间的所存在的逻辑关系。但目前大部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只是对各项指标的罗列,再加上财务分析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导致大部分财务分析报告很少重视各项比率之间的逻辑关系,致使一些分析结果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对于企业经营决策也就很难起到指导作用。二是有一些财务分析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没有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中去,导致财务分析处于程序化的状态,以数字谈数字,把财务分析变成数字、表格的堆砌,这种分析很难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剖析、找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而也很难对企业经营决策起到指导作用。
(三)财务分析对非财务性指标及表外因素关注较少。现行的财务分析方法无论是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还是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都是以三大财务报表的表内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并且体现的大部分都是财务性指标,而非财务性指标则很少得到体现,非财务指标是指基于财务报表以外的、更广泛的企业信息基础上的指标,因为财务指标反映的只是过去的经营业绩,不能提供企业未来价值所在,而非财务指标能够面向未来,能更好体现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然而,由于发展的不均衡,我国在非财务指标的研究和利用方面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越来越不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建立非财务性指标已经越来越具有必要性,另外,许多财务分析工作仅仅停留在财务报表层次,主要就三张会计报表展开分析,而较少关注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商誉、或有事项、对外担保等表外事项,这样的财务分析,很难发现特意对报表进行粉饰的企业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也很难对那些在报表上反映业绩不佳企业进行潜在价值的挖掘,从而导致分析结论给人以误导。以上内容是导致现行财务报表体系局限性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四)财务分析报告可读性差。常见的财务分析报告是厚厚的一摞,通篇的数据辅以图表,这样形式的财务分析报告并不一定适合管理者阅读。企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处在较为开放的环境中,要与各个层面进行联系,具有众多信息使用者,政府、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以及其他与企业有相关利益联系的群体都是企业财务信息的使用者。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单一,采用的是通用的标准格式,虽然对于企业来讲较为经济,但却忽略了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区别,并且,现行财务报告依旧是以股东为主要报告对象,很少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披露,无法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另外,大部分财务分析报告在文字描述方面通篇采用财务专业术语,比较晦涩难懂,使非财务人员很难解透数据所真正表达的含义,从而影响财务分析的效果。
二、提高企业财务分析水平的对策
(一)改进财务分析手段,加强信息化的运用。企业财务工作的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电算化不仅能够大幅提高财务分析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也可以对企业各部门的财务进行更好的分类整理计算与分析,提高财务分析的整体质量,消除手工计算中存在的成本高,时效低以及无法处理偶然和特殊事件的弊端。
(二)引入定性指标,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谓定性分析,就是根据分析者所掌握的资料和情况,凭借分析者的智慧和经验,对定量分析的结果作出企业财务状况优劣的分析结论。在此,分析者的判断能力至关重要,引入定性指标,可以全面完善财务指标的系统性。由于定性指标主要是凭借分析者的智慧和经验,因此分析者的判断能力非常重要。一般进行定性分析时会从侧面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首先是公司的社会信誉度,企业信誉是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和进步的根本动力,员工和企业的关系是建立在诚信的纽带之上,任意一个环节的诚信确实都会导致此纽带的断裂,企业对员工的充分信任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好的为企业出谋划策和服务,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可以促进企业招募到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并且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成长和稳定的信心。因此企业信誉度是企业自身和谐的根本体现,也是长期报表反映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依据;其次是部门和人员的客观判断,如果管理层的正确决策记录保持
良好,销售统计部门人员变动越小,会计人员无不良记录,则从侧面反映出报表的基础准确性。
(三)加强非财务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在不断完善现有财务指标体系的同时,企业的财务分析应加强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增加企业绩效评估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建立非财务指标必须注意,指标必须定义明确且可予衡量、指标体系应同时兼顾公司经营过程和结果、指标体系还应做到短期利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尤其应重视设计反映长期效益指标,以有效引导企业正确发展方向。根据上述要求,对非财务信息主要关注以下三类:一是企业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以及主要竞争对手、有关股东、主要管理者的信息;二是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企业通过对其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经营战略做出说明,以便于信息用户对这些战略是否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相适应做出恰当判断和评价;三是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基于以上三类非财务信息,非财务性指标的分析主要包括:一是经营活动指标,如退货与积压、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情况;二是人力资源指标,如员工数量、教育水平、平均工资等;三是企业关键竞争力指标,如新产品的研发及售后服务等;四是关键资源数量与质量指标,如关键资产的平均使用期等。在实际分析工作中,应突破传统的3张会计报表的局限,增加表外重要事项的分析,同时对企业人力资源状况、核心竞争力指标进行分析,另外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分析的实际需要,选择一些重要的参考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找准自己在同行业、竞争对手中的准确位置。
(四)改进财务分析报告的表达方式,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财务分析报告是整个财务分析工作的成果性体现,要求以简单的或者概括性的文字描述为主,辅之以插入数据表格与图表来展现,必要时对图表中的重要异常情况进行概括性的提示说明,采用文字处理和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尽量以非专业的语言去解释财务专业数据,使各项指标易懂、生动、形象,帮助报告阅读对象迅速了解分析报告中的重要财务数据。
总的来说,一个企业编制财务报表并不是其财务工作的最终目的,财务分析作为会计核算的继续和延伸,对于正确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财务分析已经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潘浩明.纠正忽视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倾向.冶金财会.2011:3
[2]贺鹰.企业财务分析问题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10:2.
[3]陈洁.财务会计分析探讨.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2.
[4]阎达五.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控制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摘 要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及理论研究,对现阶段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企业财务分析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 企业 财务分析 问题 对策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会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利用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评价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使财务分析不能在企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现阶段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分析的信息化运用程度低。从对大多数企业的审计情况来看,自上世纪末以来许多企业已配备了财务电算化的管理系统。某些客观因素影响了电算化系统的普及和有效使用,例如在很多中小企业财务软件的开发运用滞后于财务管理,进而影响了财务分析的效率和质量,还有人们常常把会计电算化简单的理解为财务处理的计算机化,计算机在企业经营分析、预测、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况且会计电算化还没有在我国普及,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手工操作,手工计算存在成本高、耗时长、低效率和低准确率等问题,由此带来了更大的数据延迟和误差。
(二)财务分析多以定量分析为主,很少关注定性分析。所谓定量分析方法,就是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财务报表中所列的有关财务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解释,从量上评价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获得科学的分析数据,计算出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动大小和变动幅度,据以分清责任,以便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但是受财务报表自身存在的会计处理方法、信息的时效性及数据可靠性的影响,财务分析中的定量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财务指标的构建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财务比率在构建过程中应当理清分子、分母之间的所存在的逻辑关系。但目前大部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只是对各项指标的罗列,再加上财务分析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导致大部分财务分析报告很少重视各项比率之间的逻辑关系,致使一些分析结果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对于企业经营决策也就很难起到指导作用。二是有一些财务分析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没有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中去,导致财务分析处于程序化的状态,以数字谈数字,把财务分析变成数字、表格的堆砌,这种分析很难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剖析、找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而也很难对企业经营决策起到指导作用。
(三)财务分析对非财务性指标及表外因素关注较少。现行的财务分析方法无论是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还是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都是以三大财务报表的表内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并且体现的大部分都是财务性指标,而非财务性指标则很少得到体现,非财务指标是指基于财务报表以外的、更广泛的企业信息基础上的指标,因为财务指标反映的只是过去的经营业绩,不能提供企业未来价值所在,而非财务指标能够面向未来,能更好体现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然而,由于发展的不均衡,我国在非财务指标的研究和利用方面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越来越不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建立非财务性指标已经越来越具有必要性,另外,许多财务分析工作仅仅停留在财务报表层次,主要就三张会计报表展开分析,而较少关注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商誉、或有事项、对外担保等表外事项,这样的财务分析,很难发现特意对报表进行粉饰的企业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也很难对那些在报表上反映业绩不佳企业进行潜在价值的挖掘,从而导致分析结论给人以误导。以上内容是导致现行财务报表体系局限性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四)财务分析报告可读性差。常见的财务分析报告是厚厚的一摞,通篇的数据辅以图表,这样形式的财务分析报告并不一定适合管理者阅读。企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处在较为开放的环境中,要与各个层面进行联系,具有众多信息使用者,政府、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以及其他与企业有相关利益联系的群体都是企业财务信息的使用者。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单一,采用的是通用的标准格式,虽然对于企业来讲较为经济,但却忽略了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区别,并且,现行财务报告依旧是以股东为主要报告对象,很少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披露,无法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另外,大部分财务分析报告在文字描述方面通篇采用财务专业术语,比较晦涩难懂,使非财务人员很难解透数据所真正表达的含义,从而影响财务分析的效果。
二、提高企业财务分析水平的对策
(一)改进财务分析手段,加强信息化的运用。企业财务工作的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电算化不仅能够大幅提高财务分析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也可以对企业各部门的财务进行更好的分类整理计算与分析,提高财务分析的整体质量,消除手工计算中存在的成本高,时效低以及无法处理偶然和特殊事件的弊端。
(二)引入定性指标,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谓定性分析,就是根据分析者所掌握的资料和情况,凭借分析者的智慧和经验,对定量分析的结果作出企业财务状况优劣的分析结论。在此,分析者的判断能力至关重要,引入定性指标,可以全面完善财务指标的系统性。由于定性指标主要是凭借分析者的智慧和经验,因此分析者的判断能力非常重要。一般进行定性分析时会从侧面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首先是公司的社会信誉度,企业信誉是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和进步的根本动力,员工和企业的关系是建立在诚信的纽带之上,任意一个环节的诚信确实都会导致此纽带的断裂,企业对员工的充分信任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好的为企业出谋划策和服务,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可以促进企业招募到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并且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成长和稳定的信心。因此企业信誉度是企业自身和谐的根本体现,也是长期报表反映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依据;其次是部门和人员的客观判断,如果管理层的正确决策记录保持
良好,销售统计部门人员变动越小,会计人员无不良记录,则从侧面反映出报表的基础准确性。
(三)加强非财务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在不断完善现有财务指标体系的同时,企业的财务分析应加强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增加企业绩效评估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建立非财务指标必须注意,指标必须定义明确且可予衡量、指标体系应同时兼顾公司经营过程和结果、指标体系还应做到短期利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尤其应重视设计反映长期效益指标,以有效引导企业正确发展方向。根据上述要求,对非财务信息主要关注以下三类:一是企业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以及主要竞争对手、有关股东、主要管理者的信息;二是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企业通过对其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经营战略做出说明,以便于信息用户对这些战略是否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相适应做出恰当判断和评价;三是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基于以上三类非财务信息,非财务性指标的分析主要包括:一是经营活动指标,如退货与积压、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情况;二是人力资源指标,如员工数量、教育水平、平均工资等;三是企业关键竞争力指标,如新产品的研发及售后服务等;四是关键资源数量与质量指标,如关键资产的平均使用期等。在实际分析工作中,应突破传统的3张会计报表的局限,增加表外重要事项的分析,同时对企业人力资源状况、核心竞争力指标进行分析,另外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分析的实际需要,选择一些重要的参考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找准自己在同行业、竞争对手中的准确位置。
(四)改进财务分析报告的表达方式,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财务分析报告是整个财务分析工作的成果性体现,要求以简单的或者概括性的文字描述为主,辅之以插入数据表格与图表来展现,必要时对图表中的重要异常情况进行概括性的提示说明,采用文字处理和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尽量以非专业的语言去解释财务专业数据,使各项指标易懂、生动、形象,帮助报告阅读对象迅速了解分析报告中的重要财务数据。
总的来说,一个企业编制财务报表并不是其财务工作的最终目的,财务分析作为会计核算的继续和延伸,对于正确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财务分析已经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潘浩明.纠正忽视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倾向.冶金财会.2011:3
[2]贺鹰.企业财务分析问题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10:2.
[3]陈洁.财务会计分析探讨.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2.
[4]阎达五.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控制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