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课改背景下某些教学行为的反思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5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但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由此而对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在此试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新课程不需要老师讲了吗
  最近,各种课改观摩活动此起彼伏,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作注意的话,你就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有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讲。
  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到现在教师谈“讲”色变,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反握“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加上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我们不能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不去挖掘体会,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课堂上的“兵教兵”运用得当,固然有效,但教师大多还是能见学生所未见,思学生所未思。教师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职能,恰当而精要的“讲”还是少不了的。
  二、这样的合作学习有用吗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三、怎样提问更有效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
  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的适时启发,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门扉。
  作为教师,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改进。
  我认为,提问题,首先要讲究实效。有的问题,要“穷追不舍”,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粗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要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再读自悟,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另外,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试就孤立主义由美国政策的主导沦为美国国内若干思潮之一、它的影响在不断弱化来探析美国外交政策的机制。  关键词:美国 孤立主义 全球主义  1783年,美国建国,华盛顿是美国的第一位总统。他认为:“我们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我们奉行一条不同的政治路线,我们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别国订立永久的同盟。”这位美国的开国元勋为美国外交政策奠定了孤立主义的基础。然而,1941年1
摘要: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很好地将活动应该具有的目的性、有效性、生活性和可操作性、开放性、生成性等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活动化教学真正收到实效,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解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以教师自我的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最大受益者。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活动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对教
刻板印象威胁即污名个体在消极刻板印象领域中表现下降的一种现象.基于以往刻板印象威胁干预措施的不足,分别从激活积极刻板印象特性和启动积极刻板印象身份这两方面引发刻板
世界著名的励志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过:“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伟人们的这些感言都说明了养成性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面对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部分是90后的独生子女,
摘要: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不断更新,本文简要介绍了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更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观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初中政治 课堂效率 提高途径  一、更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观念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教学
摘要:《青蛙看海》是一篇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它告诉我们,面对看起来高不可攀的远大目标时,一定要树立信心、循序渐进,通过每一步困难的客服和努力实现最终目标。本文将《青蛙看海》的深刻寓意灵活地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循序及的逐步引导,让小学生完成了看似难以实现的古诗背诵,以生动的案例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青蛙看海》 目标 引导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
摘要:小学数学对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的重要,本文结合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探讨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他们是未来一个个奇迹的缔造者。随着人们对这些问题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整个社会对小学生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关爱从教育做起,搞好启蒙教育工作是我们每位小学教师的职责。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