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必须是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好。首先是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生活的环境,课前预设为生成留下余地。其次是要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敢发问的课堂,通过学生的问题了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资源。再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民主平等的作风,才能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生成性 教师 学生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分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尤用黄花比的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几点:①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头上说一说。②黄花与词意相合,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自然想到黄花。③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又把《故乡》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同样是经典的比喻,如果换成黄花就让人感到不协调了,所以用什么来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重在写神,写情写愁。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的恰当就一样传神,经过讨论使学生收获不少。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在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又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例如在讲《藤王阁序》时,让学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与秋水一色时,有一个学生就说:“‘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丑小鸭’换成是''白天鹅''呢?”如果老师大发雷霆,说学生是无理取闹,那只能让课堂变的沉默,教师可以顺势把它设置成为一个讨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鹜”这个形象呢?可以结合诗句中有关鸟的意象来思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如果一味的指责,也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上,我们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总之,要想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在做好前面的几个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办法,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具新课程理念的气息。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生成性 教师 学生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分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尤用黄花比的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几点:①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头上说一说。②黄花与词意相合,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自然想到黄花。③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又把《故乡》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同样是经典的比喻,如果换成黄花就让人感到不协调了,所以用什么来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重在写神,写情写愁。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的恰当就一样传神,经过讨论使学生收获不少。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在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又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例如在讲《藤王阁序》时,让学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与秋水一色时,有一个学生就说:“‘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丑小鸭’换成是''白天鹅''呢?”如果老师大发雷霆,说学生是无理取闹,那只能让课堂变的沉默,教师可以顺势把它设置成为一个讨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鹜”这个形象呢?可以结合诗句中有关鸟的意象来思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如果一味的指责,也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上,我们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总之,要想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在做好前面的几个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办法,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具新课程理念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