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 教学理念 学习氛围 课程设计 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的学习,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对课堂教学的良好作用。当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化、综合化的趋势,知识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整体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加强整合,向综合化道路迈进。提高初中生语文学科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思考、提前思考、积极思考。摒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讲解,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总认为,学生的提前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解差别并不,其实学生在教师讲解前学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书本教材,进入学习预热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获得一定的知识积累,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有一个比较与补充,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就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前预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艺术手法,包括穿插艺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往往形不成一个整体氛围。
学校应鼓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并把它制度化,适时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估,以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水平。
二、教师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和实践者,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课改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这种理念的发展变化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提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尤其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注重学生的“学”,其次才是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前规划课程设计,注重启发性的发问
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三者应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目前而言,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仍旧偏重“言”的功能,既重视理论性的语言知识、记忆性内容较多。所以,教师应在课程进行之前,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现实环境来科学规划课程设计,由表及里地阐发语文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首先带领学生们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继而再将之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这种“文本解读——精神引导”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开掘教材的深度,使语文课程成为学生积累知识、提升人文素养的契机。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平衡形式与思想性的比重,既关注学生的语文操作能力,也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精神素养。比如说在学习古代文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们了解其中的词义、修辞手法、文章概要等浮于“表面”的知识,之后再探析其中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让学生们从中领悟到古代文学的主要理念和光辉传统,并树立起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提问环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重要形式,让教学知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顺畅地传递并反馈。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提问环节,做到基础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以便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并升华教学知识。这些提问中既包含关于形式方面的问题,也有关于思想内涵方面的问题,重在启发学生对形式与内涵的双层思考,由此完成“言”与“意”的合一。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是学生积极学习必不可少的精神。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是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也是实践和创新的基础。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优越的条件。第一,语文是知识、文化、经验的信息载体,人们可以以此充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促进人的社会实践本质和人的智慧、人的主体能力的丰富和深化;第二,语文的思维、交际属性,最能促进人的意识、思维、个性、品德的快速成熟,使人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力、智力、创造力得以不断的更新和再生;第三,语文与一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最能引发人的创造本质的飞跃,提高人的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人向实践、创新的方向迅速发展;第四,语文是人学习、生存、发展、创造的基础,最能促进人的政治、经济、意识、文化、心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最有利于人的自我实践、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内容、文字,对课文中涉及到的人、事、景、物,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不轻信现成的结论,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有种种假说、种种解释,经过分析、比较,特别是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评论,从而寻求正确的结论。学生散发出的创造性火花,教师要倍加爱护,对课堂上出现的“神来之笔”,更要热情赞扬、鼓励。学生置身于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就可得到有效的培育。
关键词 教学理念 学习氛围 课程设计 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的学习,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对课堂教学的良好作用。当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化、综合化的趋势,知识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整体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加强整合,向综合化道路迈进。提高初中生语文学科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思考、提前思考、积极思考。摒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讲解,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总认为,学生的提前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解差别并不,其实学生在教师讲解前学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书本教材,进入学习预热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获得一定的知识积累,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有一个比较与补充,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就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前预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艺术手法,包括穿插艺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往往形不成一个整体氛围。
学校应鼓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并把它制度化,适时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估,以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水平。
二、教师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和实践者,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课改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这种理念的发展变化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提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尤其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注重学生的“学”,其次才是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前规划课程设计,注重启发性的发问
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三者应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目前而言,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仍旧偏重“言”的功能,既重视理论性的语言知识、记忆性内容较多。所以,教师应在课程进行之前,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现实环境来科学规划课程设计,由表及里地阐发语文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首先带领学生们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继而再将之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这种“文本解读——精神引导”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开掘教材的深度,使语文课程成为学生积累知识、提升人文素养的契机。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平衡形式与思想性的比重,既关注学生的语文操作能力,也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精神素养。比如说在学习古代文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们了解其中的词义、修辞手法、文章概要等浮于“表面”的知识,之后再探析其中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让学生们从中领悟到古代文学的主要理念和光辉传统,并树立起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提问环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重要形式,让教学知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顺畅地传递并反馈。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提问环节,做到基础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以便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并升华教学知识。这些提问中既包含关于形式方面的问题,也有关于思想内涵方面的问题,重在启发学生对形式与内涵的双层思考,由此完成“言”与“意”的合一。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是学生积极学习必不可少的精神。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是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也是实践和创新的基础。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优越的条件。第一,语文是知识、文化、经验的信息载体,人们可以以此充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促进人的社会实践本质和人的智慧、人的主体能力的丰富和深化;第二,语文的思维、交际属性,最能促进人的意识、思维、个性、品德的快速成熟,使人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力、智力、创造力得以不断的更新和再生;第三,语文与一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最能引发人的创造本质的飞跃,提高人的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人向实践、创新的方向迅速发展;第四,语文是人学习、生存、发展、创造的基础,最能促进人的政治、经济、意识、文化、心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最有利于人的自我实践、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内容、文字,对课文中涉及到的人、事、景、物,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不轻信现成的结论,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有种种假说、种种解释,经过分析、比较,特别是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评论,从而寻求正确的结论。学生散发出的创造性火花,教师要倍加爱护,对课堂上出现的“神来之笔”,更要热情赞扬、鼓励。学生置身于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就可得到有效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