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荒郊野外,他探寻着宝藏;18年的艰难探索,使我国的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和他的团队选择了以天为盖地为庐的生活,行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为神秘的大山揭开了面纱,让一座座山峦起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宝库重见天日。公而忘私的精神,为我国矿产资源探索带来了希望。为党分忧,为国尽忠,为民造福,他在从事矿产地质研究与找矿勘查工作中,用创新智慧浇铸起一座座金色的丰碑。
积极进取不忮不求为工作
生于辽宁凌源的王书来,自中南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矿床地质与成矿定位预测研究工作,从踌躇满志的莘莘学子,到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再到今天学识渊博的地质勘探专家,如今,他已经成为有色金属地质调查中心的资源勘查学科带头人。平时的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具有较强的党性观念和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克己奉公的工作态度,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科研和勘查工作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表现突出,连续多年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同时作为单位的科研技术骨干,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通过多年的实际工作锻炼和科学理论知识的升华,在科研和勘查工作的实践中结出了累累硕果。王书来博士一直坚持在野外一线从事科学研究和地质找矿工作,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他与他的科研团队登昆仑雪山、走天山戈壁、攀阿尔泰险峰,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和危险,矢志不移、孜孜以求,为探寻祖国矿产资源宝藏,默默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春华秋实勤勤恳恳堆积累累硕果
好的地质勘探部队的“参谋部”,靠“师承效应”打造生生不息的人才链,用“共生效应”催生思想品位高、科技含量高的尖子人才脱颖而出,锻造出一支支耀眼方阵。王书来无疑就是这个方阵中耀眼的一颗星。他,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十八载春秋献身祖国地质事业,一直在我国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资源的科学研究和找矿勘查领域辛勤耕耘,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科研勘查任务,在找矿预测与成矿规律研究方面有突出的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3年-~1996年,他作为骨干参与原国家黄金局项目“河南毛堂金矿、蒲塘金矿爆发角砾岩型金矿成矿规律研究”和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项目“我国部分新类型金矿的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研究”的工作,课题组历经4年的深入细致研究,预测两矿区深部和边部存在新的金矿体,后经钻孔验证,不仅在原矿床的深部找到了新的金矿体,新增黄金储量1211公斤,而且在矿区外围也找到了新矿体,远景金储量达到两吨,使两矿的地质找矿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获黄金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项。1996年~1999年,王书来作为骨干参加了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成矿条件及评价研究”和“可可塔勒多金属矿带隐伏矿定位预测研究”工作,他和项目组同志一道,克服人员少,高原缺氧,山高坡陡等困难,精心设计,认真研究,提出该矿带铅锌矿床类型为MVT型的新认识,在塔木地区通过野外填图既发现了控矿的角砾岩带,还发现角砾岩也已全部矿化,根据这些重大发现,确认该矿带为铅锌具有1000万吨以上规模的矿产勘查基地。该研究成果受到国家305项目办好评,并且通过验证,该矿带的铅锌找矿由此打开了新局面。项目的研究报告获得国家305项目办优秀研究报告,项目成果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999年~2001年,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东天山地区构造演化与成矿环境研究”工作,克服戈壁荒漠炎热的气候条件,常常露宿戈壁荒滩,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和现场踏勘,在所预测的靶区内新发现卡拉塔格铜金矿区,后经钻孔验证发现厚大的铜金矿体。这一成果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优秀,并以此作为重要依据,从而在该区取得了铜金找矿的新突破。
世纪之初,王书来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新疆富蕴县麦兹地区铅锌金矿评价”项目的科研勘查工作,通过长达四年的潜心研究,提出麦兹地区有形成“伊比利亚类型”铅锌矿的潜力,并在大桥和铁热克北两地新发现和控制铅锌资源量(333+3341)超过100万吨,为该区进一步的铅锌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该成果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优秀成果,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科学技术二等奖。2004年~2006年他主持“新疆富蕴县切热克塔斯地区铜金矿评价”的国家资源补偿费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他组织项目组团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他根据最新的斑岩成矿蚀变理论,提出了在东准噶尔地区存在斑岩铜金钼矿找矿前景的论断,并最终在所预测的靶区希勒库都克南区内得到证实,经钻探验证,在石英斑岩体内及接触带发现了铜钼金矿体,目前已经控制达到中型矿床规模,资源潜力可达到大型矿床规模,使该区的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并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国务院国资委直属机关“十佳文明之星”。
而今他对待荣誉,像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因为他看中的是自己钟爱的为国探“宝”事业。他珍惜自己赶上科学发展的时代,他要用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与求真实践,编织自己金色的理想。
个人简介
王书来博士,男,汉族,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出生于1968年,辽宁凌源人,199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矿产地质研究与找矿勘查工作,是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先后主持或作为骨干参加国家科技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原国家黄金局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研究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四等奖1项,黄金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是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得者,国务院国资委直属机关“十佳文明之星”。已经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积极进取不忮不求为工作
生于辽宁凌源的王书来,自中南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矿床地质与成矿定位预测研究工作,从踌躇满志的莘莘学子,到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再到今天学识渊博的地质勘探专家,如今,他已经成为有色金属地质调查中心的资源勘查学科带头人。平时的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具有较强的党性观念和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克己奉公的工作态度,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科研和勘查工作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表现突出,连续多年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同时作为单位的科研技术骨干,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通过多年的实际工作锻炼和科学理论知识的升华,在科研和勘查工作的实践中结出了累累硕果。王书来博士一直坚持在野外一线从事科学研究和地质找矿工作,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他与他的科研团队登昆仑雪山、走天山戈壁、攀阿尔泰险峰,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和危险,矢志不移、孜孜以求,为探寻祖国矿产资源宝藏,默默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春华秋实勤勤恳恳堆积累累硕果
好的地质勘探部队的“参谋部”,靠“师承效应”打造生生不息的人才链,用“共生效应”催生思想品位高、科技含量高的尖子人才脱颖而出,锻造出一支支耀眼方阵。王书来无疑就是这个方阵中耀眼的一颗星。他,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十八载春秋献身祖国地质事业,一直在我国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资源的科学研究和找矿勘查领域辛勤耕耘,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科研勘查任务,在找矿预测与成矿规律研究方面有突出的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3年-~1996年,他作为骨干参与原国家黄金局项目“河南毛堂金矿、蒲塘金矿爆发角砾岩型金矿成矿规律研究”和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项目“我国部分新类型金矿的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研究”的工作,课题组历经4年的深入细致研究,预测两矿区深部和边部存在新的金矿体,后经钻孔验证,不仅在原矿床的深部找到了新的金矿体,新增黄金储量1211公斤,而且在矿区外围也找到了新矿体,远景金储量达到两吨,使两矿的地质找矿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获黄金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项。1996年~1999年,王书来作为骨干参加了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成矿条件及评价研究”和“可可塔勒多金属矿带隐伏矿定位预测研究”工作,他和项目组同志一道,克服人员少,高原缺氧,山高坡陡等困难,精心设计,认真研究,提出该矿带铅锌矿床类型为MVT型的新认识,在塔木地区通过野外填图既发现了控矿的角砾岩带,还发现角砾岩也已全部矿化,根据这些重大发现,确认该矿带为铅锌具有1000万吨以上规模的矿产勘查基地。该研究成果受到国家305项目办好评,并且通过验证,该矿带的铅锌找矿由此打开了新局面。项目的研究报告获得国家305项目办优秀研究报告,项目成果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999年~2001年,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东天山地区构造演化与成矿环境研究”工作,克服戈壁荒漠炎热的气候条件,常常露宿戈壁荒滩,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和现场踏勘,在所预测的靶区内新发现卡拉塔格铜金矿区,后经钻孔验证发现厚大的铜金矿体。这一成果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优秀,并以此作为重要依据,从而在该区取得了铜金找矿的新突破。
世纪之初,王书来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新疆富蕴县麦兹地区铅锌金矿评价”项目的科研勘查工作,通过长达四年的潜心研究,提出麦兹地区有形成“伊比利亚类型”铅锌矿的潜力,并在大桥和铁热克北两地新发现和控制铅锌资源量(333+3341)超过100万吨,为该区进一步的铅锌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该成果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优秀成果,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科学技术二等奖。2004年~2006年他主持“新疆富蕴县切热克塔斯地区铜金矿评价”的国家资源补偿费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他组织项目组团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他根据最新的斑岩成矿蚀变理论,提出了在东准噶尔地区存在斑岩铜金钼矿找矿前景的论断,并最终在所预测的靶区希勒库都克南区内得到证实,经钻探验证,在石英斑岩体内及接触带发现了铜钼金矿体,目前已经控制达到中型矿床规模,资源潜力可达到大型矿床规模,使该区的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并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国务院国资委直属机关“十佳文明之星”。
而今他对待荣誉,像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因为他看中的是自己钟爱的为国探“宝”事业。他珍惜自己赶上科学发展的时代,他要用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与求真实践,编织自己金色的理想。
个人简介
王书来博士,男,汉族,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出生于1968年,辽宁凌源人,199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矿产地质研究与找矿勘查工作,是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先后主持或作为骨干参加国家科技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原国家黄金局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研究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四等奖1项,黄金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是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得者,国务院国资委直属机关“十佳文明之星”。已经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