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我就瘫——思维停滞笔也搁。”“要写什么呢?三点一线的生活,重复且单调,枯燥又无味,没东西可写。”“这不得写,那不得写,要达到这个要求,要达到那个要求,我还没开始想,就有这么多禁忌在头上,还怎么下笔?”
面对学生在写作中的这些苦叹,我们教师也总是在想方设法解决,但许多时候都没能抓到点子上。比如,没有教学生去发掘生活的美、生活给予我们的思考,而是大谈特谈一些技巧、一些所谓妙招。如教学生只要拟好题目,写好开头结尾,把字写得漂亮一些就行;或者发给学生一些范文,让他们去读、去背、去仿造,到考试时再根据具体情况依葫芦画瓢。学生也高兴做这种临阵磨枪的作文训练,因为它便捷、简单。为了图个分数,学生在作文中总是戴着假面具四处奔走。
针对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同样难题。这学期的作文训练课我作了小小改革,提出了“思考一星期,写作一小时”的方案。具体措施是:周一的语文课我就跟学生讲:“这星期五的语文课写作文(一节课),请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做准备。内容、体裁、题目都不作要求,字数也暂不作要求,以言已尽意为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放开手脚、放飞思绪,能随心所欲地写自己喜欢的内容,写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文体。同时,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让他们充分收集必备的写作素材。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偷懒,提前抄好作文,我也作了一个硬性规定:所有作文一律当堂完成。
因为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是千人千面、五花八门的,这时,教师在评价上就需要下点工夫了。总的原则是:首先,要有真情实感,不能抄袭,必须是自己的所思所感。其次,语言的表达要清晰、流畅。第三,文章的思想感情要健康。而且这几个方面只能有所侧重,不能同时并举。如果把学生的文章批得一无是处,那就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如果让学生每一次作文都能有一点收获,那么,日积月累,他们也会越来越有信心,作文将会有质的飞跃。
从这学期的作文训练效果来看,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第一次作文的话题是:《我与作文的故事》。我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了解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态度、心态。
因为作文是放开来写,要求写出心里话,学生的作文很精彩。单从题目上看就很有文采,如《写作风云记》《行者无疆》《追梦之旅》《我是一只关在笼中的小鸟》等,而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一节课内完成800字的作文。很多学生写了自己上学以来对作文态度的变化,述说了自己与作文的恩恩怨怨,讲述了自己与作文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在学生的作文中,我看到了他们一颗颗青春活泼的心灵,看到了他们被各种作文要求束缚手脚的痛苦。
第二次作文、第三次作文训练已没有了题材、内容的限制,学生的作文更加开放、更加活泼,也更为出色了。如一学生写的《无间道》(长达2000字),很有思想深度,里面写到:“当你对一件事怕过、哭过、挣扎过,最后看透时。那么,它也就没有争论的必要了。”另一学生的《生物实验报告——心灵的剖析》,以较为独特的文章结构表达了作者对人的心灵美丑的思考。还有《断魂》是一篇优秀的电影评论,小作者从杜十娘的命运悲剧去挖掘其背后的根源。而《落叶人生》更是从“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飘零的落叶身上看到了落叶也是一种美,看到了一种走遍春夏秋冬的洒脱。学生在这样的作文训练中练出了兴趣,练出了信心。隔周一次的作文课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向往,教师随文而写的评语也成为学生作文讲评课上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当然,我并没有因为是自由式、开放式作文就放任学生乱写一通,然后乱改一通,而是根据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共同问题开设专题讲座。如这一学期,我专门讲了“语言在于真,不在于美”、“作文的立意的高远”两个主题。
例如,在“语言在于真,不在于美”专题中,我提出了“写作的语言合适的就是最美的”原则。举了个陕北民歌为例子——
“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
唯有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啊,
唯有我那个兰花花好。”
这首民歌虽没有“心肝、宝贝、小天使”之词,也没有“海枯石烂、天长地久、爱你一万年”之语,但是一句“五谷里的高粱”就把一个美丽的女子立在了我们面前,也蕴涵了男青年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爱慕之情。它虽然朴实,但它却是最有生命力的,这首《兰花花》已成为我国的经典民歌。所以,我们在写作中,不用刻意去追求什么优美词语,不用寻找什么奇词妙句,只要能够恰当地表达出我们的思想感情,就是最好的词语、最好的句子、最好的语言,也就是最美的文章。
当然,在这次作文改革中,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一是自身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二是与同类的改革者的交流太少,有闭门造车之感;三是在作文教改中没有及时做好跟踪记录。这些问题都有待今后在教学中的继续深入探究和同行教师的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 刘宇帆)
面对学生在写作中的这些苦叹,我们教师也总是在想方设法解决,但许多时候都没能抓到点子上。比如,没有教学生去发掘生活的美、生活给予我们的思考,而是大谈特谈一些技巧、一些所谓妙招。如教学生只要拟好题目,写好开头结尾,把字写得漂亮一些就行;或者发给学生一些范文,让他们去读、去背、去仿造,到考试时再根据具体情况依葫芦画瓢。学生也高兴做这种临阵磨枪的作文训练,因为它便捷、简单。为了图个分数,学生在作文中总是戴着假面具四处奔走。
针对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同样难题。这学期的作文训练课我作了小小改革,提出了“思考一星期,写作一小时”的方案。具体措施是:周一的语文课我就跟学生讲:“这星期五的语文课写作文(一节课),请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做准备。内容、体裁、题目都不作要求,字数也暂不作要求,以言已尽意为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放开手脚、放飞思绪,能随心所欲地写自己喜欢的内容,写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文体。同时,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让他们充分收集必备的写作素材。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偷懒,提前抄好作文,我也作了一个硬性规定:所有作文一律当堂完成。
因为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是千人千面、五花八门的,这时,教师在评价上就需要下点工夫了。总的原则是:首先,要有真情实感,不能抄袭,必须是自己的所思所感。其次,语言的表达要清晰、流畅。第三,文章的思想感情要健康。而且这几个方面只能有所侧重,不能同时并举。如果把学生的文章批得一无是处,那就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如果让学生每一次作文都能有一点收获,那么,日积月累,他们也会越来越有信心,作文将会有质的飞跃。
从这学期的作文训练效果来看,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第一次作文的话题是:《我与作文的故事》。我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了解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态度、心态。
因为作文是放开来写,要求写出心里话,学生的作文很精彩。单从题目上看就很有文采,如《写作风云记》《行者无疆》《追梦之旅》《我是一只关在笼中的小鸟》等,而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一节课内完成800字的作文。很多学生写了自己上学以来对作文态度的变化,述说了自己与作文的恩恩怨怨,讲述了自己与作文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在学生的作文中,我看到了他们一颗颗青春活泼的心灵,看到了他们被各种作文要求束缚手脚的痛苦。
第二次作文、第三次作文训练已没有了题材、内容的限制,学生的作文更加开放、更加活泼,也更为出色了。如一学生写的《无间道》(长达2000字),很有思想深度,里面写到:“当你对一件事怕过、哭过、挣扎过,最后看透时。那么,它也就没有争论的必要了。”另一学生的《生物实验报告——心灵的剖析》,以较为独特的文章结构表达了作者对人的心灵美丑的思考。还有《断魂》是一篇优秀的电影评论,小作者从杜十娘的命运悲剧去挖掘其背后的根源。而《落叶人生》更是从“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飘零的落叶身上看到了落叶也是一种美,看到了一种走遍春夏秋冬的洒脱。学生在这样的作文训练中练出了兴趣,练出了信心。隔周一次的作文课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向往,教师随文而写的评语也成为学生作文讲评课上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当然,我并没有因为是自由式、开放式作文就放任学生乱写一通,然后乱改一通,而是根据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共同问题开设专题讲座。如这一学期,我专门讲了“语言在于真,不在于美”、“作文的立意的高远”两个主题。
例如,在“语言在于真,不在于美”专题中,我提出了“写作的语言合适的就是最美的”原则。举了个陕北民歌为例子——
“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
唯有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啊,
唯有我那个兰花花好。”
这首民歌虽没有“心肝、宝贝、小天使”之词,也没有“海枯石烂、天长地久、爱你一万年”之语,但是一句“五谷里的高粱”就把一个美丽的女子立在了我们面前,也蕴涵了男青年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爱慕之情。它虽然朴实,但它却是最有生命力的,这首《兰花花》已成为我国的经典民歌。所以,我们在写作中,不用刻意去追求什么优美词语,不用寻找什么奇词妙句,只要能够恰当地表达出我们的思想感情,就是最好的词语、最好的句子、最好的语言,也就是最美的文章。
当然,在这次作文改革中,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一是自身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二是与同类的改革者的交流太少,有闭门造车之感;三是在作文教改中没有及时做好跟踪记录。这些问题都有待今后在教学中的继续深入探究和同行教师的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