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7年北京大学招生期间,参加阅卷的胡适在招生会议上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主持会议的蔡元培表示同意。可当委员们翻阅这名考生的成绩单时,却发现他的数学是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不出众。由于蔡、胡两人的坚持,学校还是破格录取了这名学生。他就是后来为清华大学的发展做过奠基工程的校长——罗家伦。
1931年吴晗报考北京大学史学系时,他的文史和英文都得了一百分,但数学却是零分。北大有规定:考生有一门得零分就不能录取。吴晗只得又去报考清华史学系,同样数学又是零分,文史和英文仍是一百分。清华也有同样规定,但考虑到吴晗文史成绩特别优秀,便破格录取了他。清华这个决定使北大一下子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师生们议论纷纷,都对拒绝这样一位“文史天才”入校而感到痛惜。胡适一再对人说:“北大的考试制度太不合理,像吴晗这样有才华的学生竟因数学不及格而未被录取,太可惜了。”吴晗后来成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
1930年暑假过后,闻一多受聘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这一年的新生入学考试时,语文科目闻一多出了两道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另一题是《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有一个考生两道题都做了,其中《杂感》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然而就是这一枝独秀的三句杂感打动了主考官的心,闻一多给了98分,名列全体作文之首。但该生的数学却考了个0分,按通常情况,这个学生不能被录取,但闻一多特别赏识,在他的极力主张下,终于使该生破格录取。这个考生就是后来的著名诗人臧克家。
臧克家之所以能被破格录取,当然有着多种原因,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雕在臧老去世后曾写文章回忆:“当年父亲考清华时也是其他学科(包括算术)成绩平平,唯独作文模仿梁任公笔调,文才并茂而特别为主考老师所赏识。录取臧老,父亲可能多少有点惺惺惜惺惺吧。”这样的解释当然是新鲜有趣而且也合情合理的,而且可以找到旁证。据梁实秋先生回忆,在美留学时,闻一多从芝加哥美术学院转学到科罗拉多温泉与梁做了同窗。当时由于“一多和我清华时数学方面的课程成绩很差,勉强及格,学校一定要我们补修,我就补修了两门,三角及立体几何。一多不肯,他觉得性情不近数学,何必勉强学它,凡事皆以兴之所至为旨归。我劝他向学术纪律低头,他执意不肯,故他始终没有获得正式大学毕业的资格。”可见闻一多极力主张破格录取臧克家的确与自己曾经深为数学所苦的经历和不肯向学术纪律低头的个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7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三位被破格录取的幸运学子在尽显了自身的璀璨之后,已经先后皈依道山,留下那传奇般的经历依旧在人们口头传唱。选拔人才的制度,大学的管理理念,在经历了诸多波折后,开始逐步走上正轨,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怎样才能做到不拘一格地把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怎样才能实现中国大学的腾飞?回望历史,我们也许能够从中找到某些答案。
摘自《北京青年报》 编辑/乃清
1931年吴晗报考北京大学史学系时,他的文史和英文都得了一百分,但数学却是零分。北大有规定:考生有一门得零分就不能录取。吴晗只得又去报考清华史学系,同样数学又是零分,文史和英文仍是一百分。清华也有同样规定,但考虑到吴晗文史成绩特别优秀,便破格录取了他。清华这个决定使北大一下子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师生们议论纷纷,都对拒绝这样一位“文史天才”入校而感到痛惜。胡适一再对人说:“北大的考试制度太不合理,像吴晗这样有才华的学生竟因数学不及格而未被录取,太可惜了。”吴晗后来成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
1930年暑假过后,闻一多受聘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这一年的新生入学考试时,语文科目闻一多出了两道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另一题是《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有一个考生两道题都做了,其中《杂感》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然而就是这一枝独秀的三句杂感打动了主考官的心,闻一多给了98分,名列全体作文之首。但该生的数学却考了个0分,按通常情况,这个学生不能被录取,但闻一多特别赏识,在他的极力主张下,终于使该生破格录取。这个考生就是后来的著名诗人臧克家。
臧克家之所以能被破格录取,当然有着多种原因,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雕在臧老去世后曾写文章回忆:“当年父亲考清华时也是其他学科(包括算术)成绩平平,唯独作文模仿梁任公笔调,文才并茂而特别为主考老师所赏识。录取臧老,父亲可能多少有点惺惺惜惺惺吧。”这样的解释当然是新鲜有趣而且也合情合理的,而且可以找到旁证。据梁实秋先生回忆,在美留学时,闻一多从芝加哥美术学院转学到科罗拉多温泉与梁做了同窗。当时由于“一多和我清华时数学方面的课程成绩很差,勉强及格,学校一定要我们补修,我就补修了两门,三角及立体几何。一多不肯,他觉得性情不近数学,何必勉强学它,凡事皆以兴之所至为旨归。我劝他向学术纪律低头,他执意不肯,故他始终没有获得正式大学毕业的资格。”可见闻一多极力主张破格录取臧克家的确与自己曾经深为数学所苦的经历和不肯向学术纪律低头的个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7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三位被破格录取的幸运学子在尽显了自身的璀璨之后,已经先后皈依道山,留下那传奇般的经历依旧在人们口头传唱。选拔人才的制度,大学的管理理念,在经历了诸多波折后,开始逐步走上正轨,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怎样才能做到不拘一格地把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怎样才能实现中国大学的腾飞?回望历史,我们也许能够从中找到某些答案。
摘自《北京青年报》 编辑/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