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读书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学生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宋老师在《剪枝的学问》一文导课时,巧借课题让学生积极生疑、大胆质疑,使课题发挥了很好的导课作用,文本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为学生搭建了兴趣阅读的桥梁。学生通过自主提问,主动走进文本,带着问题读书和探究。
其实,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梁的角色,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梁的角色呢?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充分挖掘教材中学只有经历“风雨”,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更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要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因此,执教者无论是课开始的导入,还是课中的导读,都要坚持自然和谐、真实有效。即“立足文本读书感悟,凭借读书理解文本。紧扣文本的语言文字,采用借助重点词句理解文本的双赢策略,让学生经历读书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在读中学习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感悟情感变化。”
二、 注重自主读书,培养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这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学生阅读视野。1. 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了不健康作品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2. 做好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执教者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巧妙通过读书前的温馨提示,读书后的激励评价,训练学生养成“把字写好,把书读好,把话说好以及读书思考、读读画画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节课教师尤其注重学生预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预读交流,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注重当堂描红,做到识字与写字相结合;注重联系读书理解词句,抓住词句读懂课文,让语言文字训练获得双赢。
三、 借助语言文字,内化文本情感
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还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给学生。教师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情感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执教者在精读课文第1—3自然段时,勇当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主要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王大伯说的话,理解剪枝的学问;借助“远近闻名”等词句,理解王大伯是种桃能手;借助“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等词语,理解“我”的心理变化。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及作者对话交流。即要通过操作,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进而进行心灵碰撞,接受课文丰富内涵的感召与影响,最终能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交际经验。其次,学生还要通过合作学习,与同学、教师对话交流。一面与同学讨论切磋,一面聆听教师的教诲指点。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先要与文本对话,即通过先行阅读,全面把握教材。“把握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把握课文作者的思路和意图,以及教材编者的思路和意图,从而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还意味着了解学生阅读的前提条件和准备状况,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还要与学生对话,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指导他们正确地读书,顺利地实现“内化”。据此,执教者坚持以“读书内化”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新机制,来引导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三个根本转变:
1. 由以理解课文知识内容、获取统一结论为主要目的,转变为以学会阅读、内化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
2. 由重外因,靠教师分析讲解的“灌输型”教学模式,转变为重内因,以学生自主读书内化为主线的读书交往型教学形式;
3. 由以肢解为主,搞“散装零售”、习题化琐碎练习,转变为以整合为主,注重综合实践,开展实用化语文活动。
因此,我们观摩的教师在她的课堂上,看到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高、参与度高。是执教者用平实的方法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用真情的服务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调动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即寻找“相似块”)。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作者单位:盐城市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学生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宋老师在《剪枝的学问》一文导课时,巧借课题让学生积极生疑、大胆质疑,使课题发挥了很好的导课作用,文本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为学生搭建了兴趣阅读的桥梁。学生通过自主提问,主动走进文本,带着问题读书和探究。
其实,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梁的角色,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梁的角色呢?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充分挖掘教材中学只有经历“风雨”,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更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要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因此,执教者无论是课开始的导入,还是课中的导读,都要坚持自然和谐、真实有效。即“立足文本读书感悟,凭借读书理解文本。紧扣文本的语言文字,采用借助重点词句理解文本的双赢策略,让学生经历读书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在读中学习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感悟情感变化。”
二、 注重自主读书,培养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这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学生阅读视野。1. 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了不健康作品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2. 做好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执教者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巧妙通过读书前的温馨提示,读书后的激励评价,训练学生养成“把字写好,把书读好,把话说好以及读书思考、读读画画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节课教师尤其注重学生预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预读交流,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注重当堂描红,做到识字与写字相结合;注重联系读书理解词句,抓住词句读懂课文,让语言文字训练获得双赢。
三、 借助语言文字,内化文本情感
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还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给学生。教师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情感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执教者在精读课文第1—3自然段时,勇当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主要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王大伯说的话,理解剪枝的学问;借助“远近闻名”等词句,理解王大伯是种桃能手;借助“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等词语,理解“我”的心理变化。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及作者对话交流。即要通过操作,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进而进行心灵碰撞,接受课文丰富内涵的感召与影响,最终能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交际经验。其次,学生还要通过合作学习,与同学、教师对话交流。一面与同学讨论切磋,一面聆听教师的教诲指点。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先要与文本对话,即通过先行阅读,全面把握教材。“把握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把握课文作者的思路和意图,以及教材编者的思路和意图,从而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还意味着了解学生阅读的前提条件和准备状况,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还要与学生对话,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指导他们正确地读书,顺利地实现“内化”。据此,执教者坚持以“读书内化”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新机制,来引导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三个根本转变:
1. 由以理解课文知识内容、获取统一结论为主要目的,转变为以学会阅读、内化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
2. 由重外因,靠教师分析讲解的“灌输型”教学模式,转变为重内因,以学生自主读书内化为主线的读书交往型教学形式;
3. 由以肢解为主,搞“散装零售”、习题化琐碎练习,转变为以整合为主,注重综合实践,开展实用化语文活动。
因此,我们观摩的教师在她的课堂上,看到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高、参与度高。是执教者用平实的方法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用真情的服务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调动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即寻找“相似块”)。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作者单位:盐城市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