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西部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相对于大中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严峻得多,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大家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吉首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四化机制”的构建对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吉首大学 毕业生就业工作 “四化机制”
吉首大学处在湘西,校本部在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分吉首校区和张家界校区。是办在“老、少、边、山、穷”地区的湖南省属地方综合性大学,1958年建校。区位劣势导致毕业生就业工作困难重重:一是特殊的地域环境导致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市场对接困难;二是学校生源群体弱势,有近70%的学生来自农村,贫困生面达到43%,这些学生大多经济贫困,社会就业资源占有少;三是办学资源严重不足,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落后,无法与其它大中城市高校的办学环境相比。面对困难,吉首大学采取有力措施,克服地域劣势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全程化、全员化、多元化、信息化”的“四化”机制,扎扎实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吉首大学的做法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实行“全程化”指导机制,着力提高学生就业实力
(一)创新工作形式,组建就业指导导师团。
吉首大学在湖南省高校中率先聘任50多名大学生就业导师,由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管理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高求职技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开设各类就业讲座、就业培训、模拟面试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学生和社会各界交流的良好平台。对一时不能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导师”予以跟踪辅导,并亲自到招聘会现场指导选择就业。
(二)创新工作内容,开设就业指导必选课。
吉首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选课。在教学内容上实现系统化:逐步形成了集专业教育、职业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政策、职业能力培养与提升、求职面试技能、职业礼仪、创业教育等系列化教育内容。在指导过程上全程化:逐步实现了就业指导培训贯穿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中。培训手段多样化:逐步形成了以课堂、讲座、报告、网络等多渠道,以情境演练、团体或个体咨询辅导、社会实践等多形式的就业培训。
(三)创新课程建设,自编就业指导新教材。
根据目前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吉首大学立足实际组织泛西南地区相关高校的30余名就业指导老师,历时近三年时间论证、撰稿,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就业指导教材《大学生学习与谋职指南》,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进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择业观。
二、打造“全员化”参与机制,努力拓展学生就业市场
(一)强化领导责任制度,加强组织机制保障。
吉首大学实施“一把手”工程,书记校长直接负责就业工作。每年,党委会、校长办公会都要听取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大会,制定具体方案指导就业工作。同时,学校和各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带头,调动一切力量拓展就业市场。学校领导与相关人员除加强形势研判,解决实际困难外,还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加大人才输送力度。近三年,派出170多人次对全国各省市8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对许多毕业生进行了跟踪服务。
(二)重点发动专业教师,主动推荐优秀学生。
学校各学院将就业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导师、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积极性,尤其是发动专业教师深入各行业挖信息、找岗位,借助项目合作等渠道主动向企业推介优秀毕业生。如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专业教师积极邀请分布在吉林、内蒙古、陕西、甘肃、上海、浙江、广东、广西、湖南等9省的26家用人单位的32位专家组成行业指导委员会,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既为企业培养了适销对路的人才,又有效拓展了毕业生就业的新空间。旅游学院开展专业教师与就业困难学生结对子等活动,帮助学生在旅行社、旅游公司、星级酒店就业。
(三)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广泛拓展就业空间。
吉首大学主动邀请各地校友来校招聘,帮助提供用人信息、推荐优秀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并联系校友为毕业生的异地求职提供便利条件,降低毕业生的求职成本。目前,广州、长沙、北京、上海的校友分会已经为毕业生收集整理和发布了1000多条就业信息。
(四)积极联合边区高校,打造区域就业市场。
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服务区域,主动加强同泛西南地区(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协作,大力构建四省市边区最大的人才资源高地,成立了泛西南地区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会和泛西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开发了泛西南就业联盟网站,在网上发布毕业生信息和各学校收集的用人单位信息,联盟学校学生只要输入学号与密码就可登录查询相关信息。从2006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泛西南地区14所大中专学校参加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邀请500余家用人单位与会,提供了约12000个就业岗位,初步显示了跨区域合作的巨大潜力,受到了广大毕业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三、完善“多元化”服务机制,强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一)加强引导,转变观念,构筑务实的毕业生创业支持体系。
一是面对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吉首大学积极实施“湘西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园”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300万元国债资金支持,学校配套300万元资金,同时与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合作,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建立SI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基地,深入开展SIYB的创业项目培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并通过创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等手段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二是学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学校开设与创业相关的多种专题讲座,内容涉及如何把握商机、如何融资、如何承受压力等,同时开展模拟创业、实地考察企业运作等丰富多样的案例教学。三是为学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探索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长效机制。目前,已有200多名毕业生自主创业,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或企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2005年7月,学校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03级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生闫星与来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等7个学院的8名在校生,抱着“最初是因为贫困,上大学要花很多钱,又不愿意花父母辛苦赚来的钱,于是就尝试着创业,同时也是为了提前开始自己的事业”的创业初衷,通过科学缜密的市场分析,认识到经营传统行业在湘西起步较慢,启动资金巨大,而新兴的IT行业在湘西这片净土上则孕育着勃勃生机,有着极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他们白手起家,创建了声名鹊起的吉首山鹰网络科技,开辟了湘西最大的生活资讯门户网站“湘西生活网”,如今,已成为一家有较大影响力较大规模的高科技公司,安排了20名大学毕业生就业。
(二)突出重点,强化责任,构筑快捷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体系。
抓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是破解历年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有力抓手。吉首大学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实施“一对一”就业援助,重点关注女生、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灾区毕业生、心理问题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给予资金补助,资助一定求职费用,等等。开通特困生职业资格培训“绿色通道”,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跟踪统计,为其建立动态档案,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邀请校内外就业指导专家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如2005年9月,吉首大学积极争取到福特基金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PHE)项目的支持,到位经费270万元。其中贫困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子项目得到40万元经费的大力支持,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强化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使贫困生在就业中凭借一定的竞争能力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学校与长沙市人才交流中心联手开展贫困生就业“一卡通”活动,让贫困生凭卡免费参加在长沙、武汉、深圳等10多个城市的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供需见面活动,免费进行人事代理档案托管。
(三)释疑解惑,加强疏导,构筑科学的毕业生就业心理咨询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情绪波动较大,家庭经济和本人思想方面的压力导致一些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倾向。学校认真研究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开通了毕业生心理短信沟通渠道,通过短信对毕业生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给予帮扶,为毕业生开启心理减压之窗。对就业心理压力过重的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和帮助,挑选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心理咨询。
(四)鼓励引导,深入基层,构筑有效的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体系。
一是把思想工作做透。通过网络、校报、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多途径加强毕业生基层就业思想教育,宣传基层就业先进典型,宣传国家基层就业各项优惠政策,指明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增强毕业生基层就业意识,激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热情和使命感。二是把组织工作做细。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基层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就业项目做好宣传动员、选拔推荐、资助服务工作,让有志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有单位、有岗位。三是把服务工作做好。毕业签约前,为全面介绍岗位的情况,并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毕业生明白就业,有发展方向。在毕业生基层服务期内,有计划地深入毕业生工作单位进行调研慰问、对口支援,让毕业生工作安心。在毕业生服务期满后,仍然为毕业生提供周到的服务,让其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和社会的关怀。2009年3月,吉首大学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先后到湘西自治州的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花垣县走访24名大学生村官,送去学校祝福问候,鼓励村官在农村、在基层建功立业。村官感动,社会欢迎,影响较好。
四、建立“信息化”反馈机制,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需求。
学校和各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电话回访、座谈等多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由学校统一进行分析和反馈,以此作为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改革和优化培养人才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如学校利用福特基金项目已面向全国19个省市的700家用人单位及时发放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举行近30场座谈会,对往届毕业生状况进行了解,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
(二)以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不断开辟学生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产学研、县校合作、企业合作等多种形式,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慈利县、广东同仁教育集团、福建闽江人才交流中心、怀化中方人才交流中心等地方和企事业单位、人才交流中心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已建立180个实习基地。学校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注重从源头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三)尝试建立“学士后”流动工作站,开拓新型的毕业生就业模式。
近几年,学校先后与湖南湘泉制药有限公司、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张家界恒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筹建吉首大学学士后流动工作站,给予应届毕业生一定期限的带薪工作实践,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期满后签订正式就业合同或自主择业。学士后流动站的模式得到了用人单位、广大毕业生的欢迎和肯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吉首大学 毕业生就业工作 “四化机制”
吉首大学处在湘西,校本部在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分吉首校区和张家界校区。是办在“老、少、边、山、穷”地区的湖南省属地方综合性大学,1958年建校。区位劣势导致毕业生就业工作困难重重:一是特殊的地域环境导致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市场对接困难;二是学校生源群体弱势,有近70%的学生来自农村,贫困生面达到43%,这些学生大多经济贫困,社会就业资源占有少;三是办学资源严重不足,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落后,无法与其它大中城市高校的办学环境相比。面对困难,吉首大学采取有力措施,克服地域劣势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全程化、全员化、多元化、信息化”的“四化”机制,扎扎实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吉首大学的做法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实行“全程化”指导机制,着力提高学生就业实力
(一)创新工作形式,组建就业指导导师团。
吉首大学在湖南省高校中率先聘任50多名大学生就业导师,由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管理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高求职技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开设各类就业讲座、就业培训、模拟面试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学生和社会各界交流的良好平台。对一时不能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导师”予以跟踪辅导,并亲自到招聘会现场指导选择就业。
(二)创新工作内容,开设就业指导必选课。
吉首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选课。在教学内容上实现系统化:逐步形成了集专业教育、职业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政策、职业能力培养与提升、求职面试技能、职业礼仪、创业教育等系列化教育内容。在指导过程上全程化:逐步实现了就业指导培训贯穿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中。培训手段多样化:逐步形成了以课堂、讲座、报告、网络等多渠道,以情境演练、团体或个体咨询辅导、社会实践等多形式的就业培训。
(三)创新课程建设,自编就业指导新教材。
根据目前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吉首大学立足实际组织泛西南地区相关高校的30余名就业指导老师,历时近三年时间论证、撰稿,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就业指导教材《大学生学习与谋职指南》,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进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择业观。
二、打造“全员化”参与机制,努力拓展学生就业市场
(一)强化领导责任制度,加强组织机制保障。
吉首大学实施“一把手”工程,书记校长直接负责就业工作。每年,党委会、校长办公会都要听取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大会,制定具体方案指导就业工作。同时,学校和各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带头,调动一切力量拓展就业市场。学校领导与相关人员除加强形势研判,解决实际困难外,还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加大人才输送力度。近三年,派出170多人次对全国各省市8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对许多毕业生进行了跟踪服务。
(二)重点发动专业教师,主动推荐优秀学生。
学校各学院将就业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导师、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积极性,尤其是发动专业教师深入各行业挖信息、找岗位,借助项目合作等渠道主动向企业推介优秀毕业生。如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专业教师积极邀请分布在吉林、内蒙古、陕西、甘肃、上海、浙江、广东、广西、湖南等9省的26家用人单位的32位专家组成行业指导委员会,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既为企业培养了适销对路的人才,又有效拓展了毕业生就业的新空间。旅游学院开展专业教师与就业困难学生结对子等活动,帮助学生在旅行社、旅游公司、星级酒店就业。
(三)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广泛拓展就业空间。
吉首大学主动邀请各地校友来校招聘,帮助提供用人信息、推荐优秀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并联系校友为毕业生的异地求职提供便利条件,降低毕业生的求职成本。目前,广州、长沙、北京、上海的校友分会已经为毕业生收集整理和发布了1000多条就业信息。
(四)积极联合边区高校,打造区域就业市场。
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服务区域,主动加强同泛西南地区(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协作,大力构建四省市边区最大的人才资源高地,成立了泛西南地区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会和泛西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开发了泛西南就业联盟网站,在网上发布毕业生信息和各学校收集的用人单位信息,联盟学校学生只要输入学号与密码就可登录查询相关信息。从2006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泛西南地区14所大中专学校参加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邀请500余家用人单位与会,提供了约12000个就业岗位,初步显示了跨区域合作的巨大潜力,受到了广大毕业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三、完善“多元化”服务机制,强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一)加强引导,转变观念,构筑务实的毕业生创业支持体系。
一是面对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吉首大学积极实施“湘西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园”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300万元国债资金支持,学校配套300万元资金,同时与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合作,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建立SI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基地,深入开展SIYB的创业项目培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并通过创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等手段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二是学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学校开设与创业相关的多种专题讲座,内容涉及如何把握商机、如何融资、如何承受压力等,同时开展模拟创业、实地考察企业运作等丰富多样的案例教学。三是为学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探索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长效机制。目前,已有200多名毕业生自主创业,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或企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2005年7月,学校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03级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生闫星与来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等7个学院的8名在校生,抱着“最初是因为贫困,上大学要花很多钱,又不愿意花父母辛苦赚来的钱,于是就尝试着创业,同时也是为了提前开始自己的事业”的创业初衷,通过科学缜密的市场分析,认识到经营传统行业在湘西起步较慢,启动资金巨大,而新兴的IT行业在湘西这片净土上则孕育着勃勃生机,有着极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他们白手起家,创建了声名鹊起的吉首山鹰网络科技,开辟了湘西最大的生活资讯门户网站“湘西生活网”,如今,已成为一家有较大影响力较大规模的高科技公司,安排了20名大学毕业生就业。
(二)突出重点,强化责任,构筑快捷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体系。
抓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是破解历年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有力抓手。吉首大学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实施“一对一”就业援助,重点关注女生、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灾区毕业生、心理问题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给予资金补助,资助一定求职费用,等等。开通特困生职业资格培训“绿色通道”,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跟踪统计,为其建立动态档案,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邀请校内外就业指导专家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如2005年9月,吉首大学积极争取到福特基金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PHE)项目的支持,到位经费270万元。其中贫困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子项目得到40万元经费的大力支持,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强化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使贫困生在就业中凭借一定的竞争能力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学校与长沙市人才交流中心联手开展贫困生就业“一卡通”活动,让贫困生凭卡免费参加在长沙、武汉、深圳等10多个城市的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供需见面活动,免费进行人事代理档案托管。
(三)释疑解惑,加强疏导,构筑科学的毕业生就业心理咨询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情绪波动较大,家庭经济和本人思想方面的压力导致一些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倾向。学校认真研究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开通了毕业生心理短信沟通渠道,通过短信对毕业生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给予帮扶,为毕业生开启心理减压之窗。对就业心理压力过重的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和帮助,挑选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心理咨询。
(四)鼓励引导,深入基层,构筑有效的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体系。
一是把思想工作做透。通过网络、校报、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多途径加强毕业生基层就业思想教育,宣传基层就业先进典型,宣传国家基层就业各项优惠政策,指明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增强毕业生基层就业意识,激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热情和使命感。二是把组织工作做细。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基层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就业项目做好宣传动员、选拔推荐、资助服务工作,让有志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有单位、有岗位。三是把服务工作做好。毕业签约前,为全面介绍岗位的情况,并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毕业生明白就业,有发展方向。在毕业生基层服务期内,有计划地深入毕业生工作单位进行调研慰问、对口支援,让毕业生工作安心。在毕业生服务期满后,仍然为毕业生提供周到的服务,让其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和社会的关怀。2009年3月,吉首大学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先后到湘西自治州的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花垣县走访24名大学生村官,送去学校祝福问候,鼓励村官在农村、在基层建功立业。村官感动,社会欢迎,影响较好。
四、建立“信息化”反馈机制,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需求。
学校和各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电话回访、座谈等多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由学校统一进行分析和反馈,以此作为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改革和优化培养人才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如学校利用福特基金项目已面向全国19个省市的700家用人单位及时发放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举行近30场座谈会,对往届毕业生状况进行了解,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
(二)以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不断开辟学生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产学研、县校合作、企业合作等多种形式,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慈利县、广东同仁教育集团、福建闽江人才交流中心、怀化中方人才交流中心等地方和企事业单位、人才交流中心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已建立180个实习基地。学校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注重从源头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三)尝试建立“学士后”流动工作站,开拓新型的毕业生就业模式。
近几年,学校先后与湖南湘泉制药有限公司、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张家界恒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筹建吉首大学学士后流动工作站,给予应届毕业生一定期限的带薪工作实践,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期满后签订正式就业合同或自主择业。学士后流动站的模式得到了用人单位、广大毕业生的欢迎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