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讨利率对于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由于了解二者的具体关系,政府就可以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来影响国家的经济。研究得出利率杠杆对于居民现金消费的作用却在逐渐的弱化。
[关键词]利率;消费;不确定性;居民消费“公款化”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經进行了近20年的时间,目前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并且已经成为了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市场利率的变动正在对经济主体的行为,乃至经济变量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利率对于居民消费行为存在怎么样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选取全国银行间7天国债回购利率作为利率市场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市场利率的代表,随着国债回购市场的不断扩大,全国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已经逐渐的成为了基准利率。
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利率与消费的关系的论述已经广为人知,即在时间和收入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消费与利率是互为反函数的,利率上升会引起消费的下降,而利率下降则会使消费增加。这是由于利率的变化会引起人们对于当前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投资(主要是指用于投资国债等风险小,收益较为稳定的收入)组合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利率对居民消费行为造成的影响体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替代效应是指在不考虑其他的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当利率出现下降(或者上升)时,人们会减少(或者增加)未来的消费,增加(或者减少)当期消费;即由于利率的下降人们会用消费来代替储蓄、投资的现象;收入效应则是指在不考虑其他的因素影响的条件下,由于利率的下降(或者上升),人们会由于认为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减少(或者增加),因而人们就会减少(或者增加)用于当期消费的货币量,反而增加(或者减少)用于储蓄、投资的货币量。
当利率的替代效应大于利率的收入效应时,那么利率对于消费的影响则是反向的,即当利率上升,人们会增加对于无风险或风险较小的资产的投资,例如储蓄、国债等。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增加对于无风险或风险较小的资产的投资一定会造成居民用于当期消费的货币量的减少。当利率的收入效应大于利率的替代效应时,那么利率对于消费的影响则是正向的, 即利率上升,人们会减少对于无风险或风险较小的资产的投资。那么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居民减少对于无风险或风险较小的资产的投资,就会使居民增加用于当期消费的货币量。
由于中国现在正处于改革时代,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众多,因此立足于中国国情来具体的分析利率杠杆对于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弱化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是中国体制经济改革使中国居民所要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情况下,居民就会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预防性储蓄,而预防性储蓄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如今改革步伐已经进入到了住房、医疗、就业、养老、教育等深层次方面。而这些改革既动摇了传统的福利制度,又改变了传统的就业制度;即使居民收入的不確定性增加,又使居民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
其次居民消费“公款化”问题居民消费“公款化”是如何发生的呢?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公款报销制度。正是由于报销体制的存在,才使得原本发生在居民身上的消费转变成了政府消费。就我们国家而言,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比值一直处于非常高的位置。到2011年时,我国的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比值已经达到了50%以上,在中等收入的国家这一比重只有25%左右,即使是福利型的发达国家,这一比值也仅在30%左右。“三公吃喝”则是中国政府消费高居不下的原因。长期以来,三公经费一直处于不透明、不公开的情况。竹立家教授对三公经费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他估算我国的三公经费在2004年就已经达到了9000亿之多。
同时政府以及事业单位把购买的大量消费品,作为职工福利发给政府部门的职员。虽然这些消费品被用于最终的居民消费,但是在统计数据时这些消费品则被算成了政府消费。
因此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以私人消费形式存在的居民消费,在统计数据是被作为了政府消费的形式。所以我国的居民现金消费支出只是作为了最终居民消费的一部分,从而使得利率杠杆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减弱。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全国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与居民现金消费支出存在着联系的,即居民现金消费支出是随着全国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的上升而增加的。同时通过我们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全国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杠杆对于居民现金消费的影响是逐渐减弱的。这主要是由于市场化的政策的变迁涉及到了各个领域,使得居民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导致了收入的不确定性、支出的不确定性等等。并且由于“三公经费”的存在,使得我以国居民最终消费有一部分被作为了政府消费的形式存在。这些原因都严重的影响了全国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对居民现金消费的杠杆作用,使得国家通过影响全国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刺激居民现金消费的效果的减弱。
因此,为了刺激居民现金消费支出,政府除了可以通过调节全国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这一手段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措施:
首先,深化改革,减少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由于居民的不确定性是由制度的变迁所引起来的,因而政府应该让居民了解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以及实施方案,落实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减少不确定性。并且要通过立法使得医疗、住房、养老、失业等各个方面的运作规范化、制度化,以便居民能够对自己的收支做出最好的统筹安排。
其次,减少政府消费,严格审查政府以及事业单位职员的公款报销。政府应该减少三公支出,如实的公布三公经费的数量。虽然我国自2011年以来,每年定期公布三公支出的数量,但是其中占主要部分的各个地方政府三公经费迟迟没有进行公布,并且已经公布和也存在着避重就轻的虚假数据和以维护国家机密为借口的不报。因而应该对上述情况进行严查和制定相关的法律予以规范。
参考文献:
[1]谢平,袁沁.我国近年利率政策的效果分析[J].金融研究,2003.
作者简介:
王静(1993年)女,汉族,北京,硕士,就读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学方向。
[关键词]利率;消费;不确定性;居民消费“公款化”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經进行了近20年的时间,目前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并且已经成为了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市场利率的变动正在对经济主体的行为,乃至经济变量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利率对于居民消费行为存在怎么样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选取全国银行间7天国债回购利率作为利率市场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市场利率的代表,随着国债回购市场的不断扩大,全国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已经逐渐的成为了基准利率。
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利率与消费的关系的论述已经广为人知,即在时间和收入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消费与利率是互为反函数的,利率上升会引起消费的下降,而利率下降则会使消费增加。这是由于利率的变化会引起人们对于当前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投资(主要是指用于投资国债等风险小,收益较为稳定的收入)组合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利率对居民消费行为造成的影响体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替代效应是指在不考虑其他的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当利率出现下降(或者上升)时,人们会减少(或者增加)未来的消费,增加(或者减少)当期消费;即由于利率的下降人们会用消费来代替储蓄、投资的现象;收入效应则是指在不考虑其他的因素影响的条件下,由于利率的下降(或者上升),人们会由于认为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减少(或者增加),因而人们就会减少(或者增加)用于当期消费的货币量,反而增加(或者减少)用于储蓄、投资的货币量。
当利率的替代效应大于利率的收入效应时,那么利率对于消费的影响则是反向的,即当利率上升,人们会增加对于无风险或风险较小的资产的投资,例如储蓄、国债等。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增加对于无风险或风险较小的资产的投资一定会造成居民用于当期消费的货币量的减少。当利率的收入效应大于利率的替代效应时,那么利率对于消费的影响则是正向的, 即利率上升,人们会减少对于无风险或风险较小的资产的投资。那么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居民减少对于无风险或风险较小的资产的投资,就会使居民增加用于当期消费的货币量。
由于中国现在正处于改革时代,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众多,因此立足于中国国情来具体的分析利率杠杆对于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弱化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是中国体制经济改革使中国居民所要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情况下,居民就会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预防性储蓄,而预防性储蓄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如今改革步伐已经进入到了住房、医疗、就业、养老、教育等深层次方面。而这些改革既动摇了传统的福利制度,又改变了传统的就业制度;即使居民收入的不確定性增加,又使居民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
其次居民消费“公款化”问题居民消费“公款化”是如何发生的呢?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公款报销制度。正是由于报销体制的存在,才使得原本发生在居民身上的消费转变成了政府消费。就我们国家而言,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比值一直处于非常高的位置。到2011年时,我国的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比值已经达到了50%以上,在中等收入的国家这一比重只有25%左右,即使是福利型的发达国家,这一比值也仅在30%左右。“三公吃喝”则是中国政府消费高居不下的原因。长期以来,三公经费一直处于不透明、不公开的情况。竹立家教授对三公经费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他估算我国的三公经费在2004年就已经达到了9000亿之多。
同时政府以及事业单位把购买的大量消费品,作为职工福利发给政府部门的职员。虽然这些消费品被用于最终的居民消费,但是在统计数据时这些消费品则被算成了政府消费。
因此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以私人消费形式存在的居民消费,在统计数据是被作为了政府消费的形式。所以我国的居民现金消费支出只是作为了最终居民消费的一部分,从而使得利率杠杆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减弱。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全国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与居民现金消费支出存在着联系的,即居民现金消费支出是随着全国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的上升而增加的。同时通过我们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全国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杠杆对于居民现金消费的影响是逐渐减弱的。这主要是由于市场化的政策的变迁涉及到了各个领域,使得居民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导致了收入的不确定性、支出的不确定性等等。并且由于“三公经费”的存在,使得我以国居民最终消费有一部分被作为了政府消费的形式存在。这些原因都严重的影响了全国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对居民现金消费的杠杆作用,使得国家通过影响全国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刺激居民现金消费的效果的减弱。
因此,为了刺激居民现金消费支出,政府除了可以通过调节全国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这一手段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措施:
首先,深化改革,减少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由于居民的不确定性是由制度的变迁所引起来的,因而政府应该让居民了解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以及实施方案,落实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减少不确定性。并且要通过立法使得医疗、住房、养老、失业等各个方面的运作规范化、制度化,以便居民能够对自己的收支做出最好的统筹安排。
其次,减少政府消费,严格审查政府以及事业单位职员的公款报销。政府应该减少三公支出,如实的公布三公经费的数量。虽然我国自2011年以来,每年定期公布三公支出的数量,但是其中占主要部分的各个地方政府三公经费迟迟没有进行公布,并且已经公布和也存在着避重就轻的虚假数据和以维护国家机密为借口的不报。因而应该对上述情况进行严查和制定相关的法律予以规范。
参考文献:
[1]谢平,袁沁.我国近年利率政策的效果分析[J].金融研究,2003.
作者简介:
王静(1993年)女,汉族,北京,硕士,就读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