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在学生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olution_j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能够与之接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的呼声越来越高。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隐喻式的思维方式的培养,能有效建立已知和未知之间联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优化教学效果。
  概念隐喻 体验性 大学英语教学
  传统的隐喻理论,最早是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内部的修辞手段。美国的两位学者Lakoff 和Johnson为我们打开了隐喻研究的全新视角。他们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人们就是在语言的习得和使用过程中渐渐形成了用已知事物认识另一种事物的认知基础,从而扩展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传统英语精读课教学只注重单个语言项目的培养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更不能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签于此,更应该在精读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认知意识,提高其对不同层次语篇的理解力及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概念隐喻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对隐喻的多学科研究的发展,众多学者已经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进行研究。认知理论者通过对不同领域生活语言的大量分析,指出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概念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更好地揭示语言中隐喻现象的本质和理据。
  人们认识事物有一个先后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具体到抽象,因此当人们在遇见陌生抽象的事物时,总是根据客体的相似性,将熟悉的始源域映射到陌生的目标域。根据维基网的解释: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或认知隐喻就是通过理解一个概念或概念系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或概念系统。概念隐喻在我们日常语言表达中随处可见。以“口”为例,英汉语都有非常多此类的表达。如,兜口,领口,河口等,又比如当某人表达非常紧张时经常说的:“I have my heart in my mouth.”等。
  二、概念隐喻的体验性
  Lakoff 和Johnson 认为,我们语言的70%都是隐喻。在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隐喻的产生和理解是任意的,还是有理据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体验的,思维是体验的,意义也是基于体验基础之上的。隐喻的产生同样源于我们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隐喻的理解也是建立在体验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隐喻是体验的。
  恩格斯于198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全部只是是以我们的感官所给予我们的报告为基础的。”Malinowski于1935年也十分明确地表述这种观点:“最终来说,一切词义均来自于身体经验。”
  第二代认知科学也持这种观点,反复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为人类在对外部世界种种现象的感知体验过程中才逐步形成范畴、概念和思维,抽象出认知模型,建立认知结构,获得意义。对身体(包括身体部位、感觉器官等)和空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的认识,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在我们的概念系统形成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隐喻意义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的域映射的结果,这些映射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人们的生理、生活经验,认知方式和社会文化经验。这一观点可以从英语和汉语中找到很多例证,许多表示空间的词语可以延伸来表达若干其他语义域。例如:
  We moved the old picture from downstairs to upstairs.(空间)
  We moved our meeting from Monday to Tuesday.(时间)
  上午、下午、前年、后年等(时间);
  上次、下次、前人、后人等(顺序)。
  从最根本意义上说,心智、意义、思维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这是体验实在论的实质。
  三、《大学英语精读》课文中的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能够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以英语当中最常见的一个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为例,这里的始源域是结构相对清晰熟悉的“旅途”,目标域是结构相对模糊的“人生”。我们通过我们对“旅途”的经验信息去理解相对抽象的领域“生活”。通过这一隐喻,可以将始源域各部分相关特征激活,并映射到目标域,使人生这一抽象的概念清晰化。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三单元中的“I steer my ship with hope”这一句。乍一看此句,很多学生都会摸不清头绪,因为纵观整篇文章没有与航行相关的内容。讲解该部分时,我们就可以引入“Life is 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因为“行驶航船”即是“开启航行”,而“航行(voyage)”这一范畴包含于“旅途(journey)”;这样将两个概念隐喻及已有的认知体验相结合,通过两个较具体的“旅行”和“航船”来理解较抽象的“人生”和“希望”就可以轻易的解读出:“在我人生的航程中,我满怀希望前进”这一层含义。
  另外,我们再来看看《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二单元“Fruitful Questions”一课的“…the information highway will lead us nowhere”这一句。“高速公路”是一个隐喻性的词语用来描述“网络”。因为网络与高速公路具备共同的高速、便捷等属性,这就构成了概念隐喻的基础。有了这一概念的辅助,学生对本句话也就不难理解了。由于隐喻的概念能够控制人类的思维方式,我们才不会把上面例句中的“高速公路”理解为本义的高速公路。
  四、结语
  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而且在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隐喻是以相似性为基础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相似性是认知主体在体验感知的基础上的认知突显。具有体验性的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概念隐喻来自我们的生活经验,是互动体验的结果。利用概念隐喻进行英语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记忆效率和领会深度,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其对英语语篇的理解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 Lakoff,G & M.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238.
  [2]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83.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51.
其他文献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办,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承办了以“祖国·校园”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
期刊
“中国校外教育·美术教育实践基地”    为繁荣少年儿童美术教育事业,促进校外少年儿童美术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期刊
美国高校的社会捐赠制度被视为西方国家的典型模式。美国高校对社会捐赠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进入市场化运作,而且逐渐形成体系。随着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而社会捐赠是影响美国高校排名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更加调动了高校的积极性。本文在追溯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的发展史之余结合哈佛大学社会捐赠制度方面加以阐述。  美国高校 社会捐赠制度 哈佛大学  美国高等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一朵奇葩,美国高校的社会捐赠制度被当作典
期刊
中国和美国的节日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农耕文明,美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通过对中国的清明节和美国的万圣节在起源、习俗和内涵方面的对比研究,旨在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同时更加客观地了解美国文化,从而提高我们跨文化交际的效率。  中美节日 习俗 内涵  一、节日的概念和作用  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除了传统的庆祝活动外,节日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期刊
通过对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现状、管理模式,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介绍了其主要做法与措施,对成效与相关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对其发展趋势提出建议,旨在为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模式提供参考。  专业学位 农业推广硕士 研究生教育  一、背景介绍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经过了20年的发展,到2011年硕士专业学位增至39个,招生人数累计
期刊
集体教育是“着眼于集体”,面向某个群体,而不是独对某个人的教育,以影响集体成员身心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它是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的常用形式,深入理解和体会它的内涵及特点,对辅导员有效开展集体教育活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集体教育 辅导员 “一对多” 话语情境  集体教育的吸引力,就在于通过集体或成员之间交往所产生的巨大的教育力量。辅导员不仅是集体的成员,还是集体教育的实施着,面对“一对多”的话语情境
期刊
作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外因和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就业能力不足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现状,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提高主动意识,尽早做好职业规划,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 就业能力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难日益凸显,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而至今仍在持
期刊
《红烛》与《死水》是闻一多20世纪二十年代的代表作,除了语言和形式上的革新之外,其诗歌中的“国殇”体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近现代史上的生存境遇。这种“国殇”体验一方面源自传统文化,另一方又源自近现代民族危机意识的燃点。他诗歌中那浓郁深厚的家园意识、孤独落寞的现代心绪和浴火重生的涅槃情结都是这种“国殇”现代体验的心理折射与真情流露。  闻一多 现代诗作 “国殇”体验  《红烛》(1923年)和《死水》
期刊
通过直接面谈,采用来访者中心,倾听、了解来访者目的;运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六岛环游游戏”、MBTI职业性格测试、“职业能力评估单”等测评工具帮助来访者了解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通过“人物访谈”等形式启发来访者锁定未来职业发展目标,运用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帮助来访者做出职业选择。以此来反映个案咨询的过程、效果及意义。  生涯规划 职业选择 个案咨询  一、案例背景  王同学,上海人,即将
期刊
新媒体日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等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信息发展的迅捷,挑战英语教师原有的学术权威地位,高科技的发展让师生变懒了:学生拷贝课件或者拍照成为上课的主要活动,教师为课堂教学和科研所累。分析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试图通过提高双方自身的信息素养来提高实际的英语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 信息素养 互动  现代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获得信息的便捷途径,英语作为互联网上的重要信息载体更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