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习单是呈现学生“先学”的重要形式,是能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依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的,能够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所以,遵循着当下“学本课堂”的“以学习目标为线,以知识探究为纲”的教学理念,本文就从“语文学科特点”中的“重语用”、“重文体”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特点”中的“学段特点”和“个体差异”的问题进行阐述鄙人在平时教学中预习单的设计特色。
关键词:重语用 重文体 有侧重 有梯度
“学本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是:以学习目标为线,以知识探究为纲,以学生课堂主动参与活动为载体,以能力养成为归宿,实施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而预习单是作为学生紧扣学习目标,探究新知识的载体,是一种常见的前置性作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尝试自我学习新知,并在教师提出的适当的要求帮助实现有效的知识自我获取,引导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摸索学习方法,感受获取知识的多样性,体验自我学习策略的有效性。那如何设计出科学高效的又适合学生的预习单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预习单要抓住以下几个特点来设计:
一、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设计
(一)重语用
2011年版课标明确响亮地提出了“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种“语用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理念。而进行“语用型”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由教学中重语形、语义向重语用转变;由教学中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由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语用型”教学以语言运用为主线,强化并落实语言训练点,将运用语言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以“用”为核心的“学”的活动,有重点、有层次、满负荷、有成就感。而作为时下积极倡导的“先学后教”策略中,最常用的就是在课前设计预习单,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来完成,所以,在预习单中聚焦“语用”,而不 “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我尝试做了这样几种类型的设计:
第一类:寻找规律型。
例一:《火烧云》
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很多,你能学着各写两个吗?
红彤彤( )( ) 半紫半黄( )( )
葡萄灰( )( ) 紫檀色( )( )
这道题看似简单,其实是在关注词语构词上的秘密,同时也在积累相同形式的词语,这样一来,在课堂中交流时就可以既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词语,又可以收集别人写的好词,这与直接在课堂上交流相比,训练的面更广了,学生积累的词语也更多了。
第二类:寻找内部关系型。
例二:《将相和》
读完课文,你觉得文中的三个小故事顺序可以换一换吗?为什么?
每篇文章的内容大家都看得见,但是,能够找到内在的联系的人却不多,而这道题重在让学生能从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去捕捉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在辩证思考中加深对故事前因后果的印象,对文本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便于让老师能在课堂上最快捕捉到学生思考的过程,从而可以及时点拨:在平时写作文时的布局谋篇中不能随心所欲,要关注事情之间的联系,合理安排事情的前后顺序。
第三类:联系实际明理型。
很多文章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是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体现,也是我们三维教学目标中的一个,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唱高调、呼口号,那么孩子的“伪学习”状态就会暴露无遗,所以,如果能在预习过程中,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悟,而不是在老师教完课文之后再懂得道理,应该会产生更多的“哈姆雷特”,而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产品学生”。
例三:《揠苗助长》
①大声地把文章读给爸爸妈妈听,然后告诉爸爸妈妈这个种田人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②问问爸爸妈妈,他们觉得种田人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让爸爸妈妈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种田人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的。
③你也能举一个例子说明种田人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的吗?
以上的几个题目都是口述题,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让他们写下来,一是难度太大,二是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三道题实际上是直击本则寓言的寓意的,只不过将寓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与父母的对话中明白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真正体现出语文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
(二)重文体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怪现象:高喊“齐步走”,众人同归,千篇一律,既没有因人而异,也没有因文而异,存在严重的人文化、划一化倾向,这是完全忽视文体的现象。其实,小学语文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教,而且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这是一种“文体意识”。 尽管小学阶段的“文体意识”并不是要求我们老师进行“文体教学”,但是,我们应该关注到不同文体、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就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要让文体意识成为一种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在学生中渗透和生成。所以,根据文体特点,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指导下,我在预习单设计上也是有不一样的侧重点的。
例四:《题西林壁》
你能用斜线在诗句上划一划你朗读时是怎么停顿的吗?划好后,再读一讀,如有不妥,再调整哦! 这道题重在让学生明白读诗和读平时的那些文章是不一样的,这就摒弃了传统预习作业中的“把课文认真地读5遍”做法,让学生在读简短的诗时注意到读诗的节奏,在练读中明白怎么样停顿更能表达自己的读诗的心情,粗粗“品尝”到诗的韵味。
二、紧扣“学情特点”设计
(一)适应“学段特点”有侧重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直观性。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的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新课标中将小学阶段的学生分为三个学段:一二年级为第一学段,三四年级为第二学段,五六年级为第三学段。每个学段的孩子因为年龄特点而导致在兴趣、能力等方面有所差异,因而,在预习单的设计上我为了适应年龄特点在内容上是有所侧重的:
1.第一学段“重趣味”
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喜欢模仿,能简单再现,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他们只能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第一学段的孩子很容易被一些有趣的、形象的东西所吸引,而对于相对比较抽象的东西就比较排斥,根据这样的年龄特点,一般我在预习单的设计上就往趣味上下功夫:
例五:《荷叶圆圆》
①孩子们,读完课文,请你在纸上画一画,看看小动物们都把荷叶当做什么了?
②仔细想想,其他小动物还会把圆圆的荷叶当做什么?然后把它画出来吧!如果担心自己画不像,可以在旁边用文字或拼音说明哦!
这样的题目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而言是最有吸引力的,画笔是孩子的第二张嘴巴,在画画中,“歌台、雨伞、小船”的真正含义就跃然纸上了,而让孩子们画出自己认为其他小动物还会把圆圆的荷叶当做什么的图画,就是发散了孩子们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当然,这对于有些孩子而言是有难度的,但是,这样的练习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就会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了,因为课前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思考,这也就彰显了先学后教的魅力。
2.第二学段“重积累”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中。他们的独立意识开使增强。所以,第二学段的孩子的思维相对于第一学段而言更加理性些,而且在做作业的速度上也有所提高,再者,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是由“句”到“段”的过渡,因而,预习单设计上可以有更多的积累类型的作业。
例六:《猫》
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围绕那一句话写的?请抄下来。
②第一自然段中写了猫的哪些性格特点?每种性格之间又是用什么词连接在一起的?这样写你喜欢么?
这两个题目重在于让学生能够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第一段最具特色的总分段式,以及写猫的不同性格时的作者所使用的转折词“可是”,就是从单纯的预习内容,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写作的秘妙,为自己在今后的写作奠基,可以说是积累了一些常用的写作的方法。
3.第三学段“重拓展”
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六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以前广,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对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新闻比较关心,只是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唯有开放,留出空间,语文教学才有活力。而我就是要给这一学段的学生留有思考时间和发挥的空间,所以,在预习单设计上我通常会设计一些这样的内容:
例七:《月光曲》
1.到网上查找贝多芬的《月光曲》,闭上眼睛听音乐,想你所看到的景象。
2.读课文中盲人兄妹所看到的景象的语句,对比一下,他们看到的景象你是否也有同感。
3.伴着《月光曲》的音乐把那段话仔细地读几遍,然后写下听着音乐、读着作者描写的景象时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感受。
这样的预习题巧在让学生借助网络搜集学习所需要的素材,并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在学习中对比,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高效学习,有效拓展,让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在不受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下产生,同时,事先让学生聆听《月光曲》更是为学生理解盲姑娘为什么如此渴望去听贝多芬的演奏会做了直观的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二)关注“个体差异”有梯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因而,我在预习单设计上就是关注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进行“有梯度”设计,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我将其分为两种:
第一种:统一要求和个别对待显梯度
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提出共同的统一要求,但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往往又要采取个别对待的办法。统一要求和个别对待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统一要求,因材施教就会失去方向;没有因材施教,统一要求就很难真正做到。教学的基本策略就是在维持优秀的标准的同时,为学生的差异性提供准备。所以,在预习单设计上,可以将习题设计成达标型,如:同样是抄写文章中的优美语段,就设计这样几种标准:A完全正确,5分;B完全正确,书写工整,8分;C完全正确,书写美观,10分。这样设计的目的就在于,让每个孩子都必须竭尽所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只是最后完成任务的结果就看自身能达到怎样的程度了。
第二种:培养优秀生和面向全体学生显梯度
一般情况下,老师们都会非常注重优秀生的培养,而实际上这是不全面的,培养优秀生要和面向全体学生相结合,才能培养更多的优秀生,并能防止真正的优秀生被埋没。因而,预习单上的题目设计应该是有区别的。
例八:《小英雄雨来》
读完故事想一想,看你能得几颗星:
一星级: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二星级: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星级:你能给每个小故事取个小标题吗?
这个题目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书时能够层层深入,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挑战自己,只要学生有动力去思考,哪怕是不够准确,对他们说而言也是难能可贵的。再者,对一个班级而言,优秀生和非优秀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优秀生应该是在全体学生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因而,星级的刺激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优秀生成长起来。
总之,预习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第一步,如果教师能多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能力,精心设计预习单,把学生能够自主习得的内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然后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解决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一定会更加高效,在課堂上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