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战争离不开制空权的支持,而性能先进的空空导弹是夺取制空权的重要保证。早期的飞机空战中,双方只能通过手枪互相射击。后来,飞机装备了机炮,空战可以“近身肉搏”。二战末期,科学家们为飞机设计出了空空导弹,自此空空导弹走上了绚丽多彩的空战舞台。
空空导弹的“鼻祖”源于二战时期的德国。1944年,德国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型空空导弹X-4。X-4已经具备空空导弹的主要技术特征,如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能够由飞机进行发射,自动导引,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等,这在当时都属于高难度技术。二战结束后,空空导弹得到快速发展,由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形成了红外和雷达两种制导体制互补,远、中、近距搭配的空空导弹家族。截至目前,世界各国在研、在役与退役的空空导弹已经有上百种型号,累计生产量大约20多万枚,是战术导弹家族的主要成员。
空空导弹通常由导引系统、飞控系统、推进系统、能源系统、引战系统、弹体系统和数据链系统组成。
导引系统类似于“眼睛”,用于接收并处理来自目标、机载火控系统和其他来源的目标信息,截获、跟踪目标并向空空导弹的飞控系统输出导引信号。飞控系统类似于“大脑”,用于控制导弹运动和稳定弹体姿态。推进系统为空空导弹提供飞行动力,保证导弹获得所需的飞行速度和射程。能源系统主要为空空导弹提供工作时所需的电源、气源和液压源等。引战系统是毁伤目标的最终利刃。弹体系统是空空导弹的“躯干”,由弹身、弹翼和舵面等组成。数据链系统用于实现导弹飞行过程中与载机的通信。
空空导弹威力的发挥除了自身的技术性能以外,还得依靠载机和机载火控系统。载机是空空导弹的挂载和发射平台,主要用于将空空导弹携带到指定空域,发射空空导弹并攻击目标。载机一般包括战斗机、武装直升机等。机载火控系统是机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简称,主要用于战场态势感知、目标信息探测与指示、攻击区域计算等,通常由外挂管理子系统、目标搜索跟踪子系统和显示控制子系统等组成。
第一代空空导弹 第一代红外型空空导弹始于20世纪40年代,典型产品是美国的AIM-9B“响尾蛇”、苏联的K-13等导弹。这种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导引头采用非致冷硫化铅红外探测器探测飞机发动机尾喷口产生的热辐射。导弹只能从目标尾后进行攻击,机动性差。AIM-9B“响尾蛇”是世界上第一种大量投产的红外型空空导弹,于1948年开始研制,1953年首次发射试验成功,1956年装备部队。
第一代雷达型空空导弹的典型产品是美国的“麻雀”AIM-7A、苏联的K-5等。它们采用雷达驾束制导,可在尾后攻击目标,攻击范围很小。第一代雷达型空空导弹机动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较差,使用效果不理想。总体而言,第一代空空导弹攻击能力比较差,仅比航炮略为强些。
第二代空空导弹 鉴于第一代红外型空空导弹在探测能力、机动能力方面的不足,20世纪50年代第二代红外型空空导弹开始发展。采用致冷型硫化铅探测器,提高了探测灵敏度,机动过载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可以从尾后稍宽的范围内对目标进行攻击。第二代红外空空导弹的代表产品有美国的AIM-9D“响尾蛇”、法国的马特拉R530、苏联的R-60T等。
冷战时期,远程战略轰炸机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为应对这种威胁,第二代雷达型空空导弹应运而生。典型代表有美国的“麻雀”AIM-7E导弹、英国的“火光”导弹,它们采用转动翼的气动布局、半主动雷达制导,虽然这类导弹的攻击包线有所扩大,但是仍然只能在后半球或者迎头拦截小机动目标。由于导弹系统的可靠性差,在越南战场上使用时,美国空军共发射AIM-7E导弹589枚,仅有55枚命中目标,命中率不到10%。
第三代空空导弹 第三代红外型空空导弹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装备,其主要技术特点为:采用锑化铟致冷探测器,这种探测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工作波段为3~5微米,能够探测目标尾气流的红外辐射;同时,它可以采用激光或无线电等主动近炸引信,能够实现全向攻击。第三代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主要用于歼击机的空战格斗,典型产品有美国的AIM-9L“响尾蛇”、以色列的“怪蛇”-3等导弹。
20世纪90年代,改进的红外型空空导弹(俗称“三代半”)相继被开发出来,如美国的AIM-9M“响尾蛇”导弹和俄罗斯的P-73导弹,它们采用扫描探测技术或红外多元探测技术,激光主动近炸引信或无线电主动引信,实现了对目标的全向攻击,同时具有抗红外干扰的能力。近几年,虽然发达国家已经推出第四代红外“响尾蛇”空空导弹,但由于“三代半”导弹的价格比第四代红外型空空导弹便宜很多,能够抗红外诱饵干扰弹,制导精度高,对目标的毁伤能力强,因此仍然是各国空军的主战武器。
20世纪60年代末开展研制的第三代雷达型空空导弹,主要技术特点是采用单脉冲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具有前向拦截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下视下射能力。典型的第三代雷达型空空导弹有美国的“麻雀”AIM-7F/M、苏联的R-27P等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共有40架飞机被击落,其中“麻雀”AIM-7F/M导弹击落28架。AIM-7F/M空空导弹的成功使用表明,超视距空空导弹在战争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代空空导弹 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了第四代红外型空空导弹的研究,采用了红外成像探测体制,在增加探测距离的同时,利用图像信息区分目标和干扰,有效提高了导弹的抗干扰能力;采用气动力/推力矢量控制技术,能够实现“越肩发射”。典型的第四代红外型空空导弹产品有美国的AIM-9X、欧洲的ASRAAM和IRIS-T、以色列的“怪蛇”-5等导弹。这类导弹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较高的抗干扰性、较强的机动性和灵巧的发射方式,攻击区域有很大扩展,具有对付第四代歼击机的格斗能力。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开始了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的研制。这类导弹采用了指令、惯性制导和雷达主动末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嵌入式弹载计算机中装定了复杂的软件系统,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能够超视距全向攻击目标,并且具有多种抗干扰措施和灵活的发射方式,具有对付多种飞机的拦截能力,是当前空战的杀手锏。典型的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有美国的AIM-120导弹、俄罗斯的R-77导弹和法国的MICA导弹。
进入21世纪,世界军事强国普遍沿着“基本型、系列化、多用途”的发展道路,积极研发第四代空空导弹及其改进改型,同时开展四代后空空导弹的探索性研究。目前,第三代空空导弹仍在服役中,第四代空空导弹已成为主要军事强国的主战装备。
作为世界空空导弹技术的领跑者,为了保持空中优势,美国通过对未来作战环境、攻击对象、保障效能的综合考虑后,提出了研发“联合双用途空中优势导弹(JDRADM)”的计划。JDRADM是为适应第四代战斗机和未来空战需求而计划研制的下一代机载武器,具有全向攻击空中目标和敌方地面防空设施的双重能力。导弹在执行空空作战任务时,既可大离轴发射也可攻击超视距目标,可挂装在F-22、F-35、无人作战飞机及三代机上,代替AIM-120和空地反辐射导弹完成作战任务。2012年2月,由于关键技术成熟度低,研制费用高,美国空军取消了JDRADM项目。
美国还进行了“三类目标终结者”(T3)导弹的研制。T3导弹被描述成一款“可打击高性能飞机、巡航导弹和防空目标的高速远程导弹”,可内埋于隐身喷气式轰炸机、F-35或F-15E中,也可外挂于传统的喷气式战斗机、轰炸机和无人机翼下。T3导弹将可使作战飞机在空空与空地打击模式之间快速转换,它的速度、机动性和网络中心能力将增强飞机的生存能力、增加摧毁目标的数量与类型。
美国在不断进行空空导弹更新换代的同时,还非常注重空空导弹装备结构的优化调整。根据美国空军2005~2025年发展路线图,第三代雷达型空空导弹AIM-7将在2017年前全面退役;第四代红外型空空导弹AIM-9X系列将于2017年前升级到Block Ⅲ阶段,于2025年升级到Block IV阶段,代替现有的AIM-9M/X;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AIM-120系列将于2017年升级到AIM-120D,到2025年继续改进为AIM-120D ,全面代替现有AIM-120C系列。
随着航空电子技术的发展,空战环境将更加复杂。第四代战斗机、无人作战飞机、超声速巡航导弹以及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出现,对空空导弹的作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反隐身 隐身能力是第四代战斗机的典型特征,无人作战飞机和巡航导弹的雷达散射面积也较小。美国空军的“黑计划”对轰炸机和运输机也要采取隐身措施。未来空空导弹必须具有较强的反隐身能力。
多用途 隐身飞机受内埋武器舱尺寸的限制,内埋挂载的导弹数量有限,装备具有空空作战和空地反辐射打击双重用途的导弹,可以有效提高飞机的作战效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及现代空战作战理念的发展,以执行空对空任务为使命的空空导弹传统概念将发生变化,空空导弹将执行多种使命。从目前来看,未来空空导弹将向多用途方向发展,目前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多任务,即在具备空对空攻击能力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对地、对辐射源的打击能力;二是双射程,即导弹在具备中远程拦截能力的同时,又要具备近距格斗能力;三是多目标,即导弹具有拦截隐身飞机、无人机和巡航弹等能力。
模块化 空空导弹各舱段模块化后,在攻击不同目标时,只需更换部分舱段即可,因此研发费用、武器单价、后勤和支持费用将大大降低。同时,开放的结构有利于导弹的渐进式升级,延长导弹的服役期。俄罗斯R-77空空导弹、欧洲“米卡”空空导弹是模块化的典型导弹。
小型化 空空导弹小型化后,战机每次出动能够搭载更多的武器,使打击的目标数量增加,提高战机的作战效能。目前,微机电系统、纳机电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使空空导弹的关键性元器件实现小型化、微型化成为可能,为未来空空导弹进一步向小型化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抗干扰 各种飞机平台广泛使用光电、电磁以及各种综合干扰手段,可实施全频段、大功率干扰,干扰方式多样化和智能化,并且各种组合干扰、新型干扰不断出现。空空导弹只有进一步增强抗干扰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复杂战场环境下有效发挥作用。
网络化 未来的空战模式将是在天基和地基支援下,多种飞机平台联合编队的群体对抗:以预警机为空中指挥中心,以战斗机、无人战斗机和巡航导弹等为主攻武器,在电子干扰机、电子侦察机、天基/地基支援平台支持下的信息化、网络化的体系对抗。空空导弹需要具备网络信息获取和网络制导能力,综合利用卫星、预警机、地面雷达和机载雷达等提供的目标信息。
至今为止,空空导弹已经发展了四代,随着空空导弹抗干扰能力、攻击方式、机动性、可靠性等各项性能的显著提高,空空导弹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现代空战的作战样式。随着未来空中威胁目标性能的提高和空战特点的改变,空空导弹将向多模导引、大射程、高灵活性、多用途、模块化、小型化、强抗干扰能力、弹载双向数据链、反隐身等方向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武器系统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将极大提高空空导弹在作战中进行精确打击的能力,提高作战效能。
责任编辑:刘靖鑫
空空导弹的“鼻祖”源于二战时期的德国。1944年,德国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型空空导弹X-4。X-4已经具备空空导弹的主要技术特征,如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能够由飞机进行发射,自动导引,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等,这在当时都属于高难度技术。二战结束后,空空导弹得到快速发展,由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形成了红外和雷达两种制导体制互补,远、中、近距搭配的空空导弹家族。截至目前,世界各国在研、在役与退役的空空导弹已经有上百种型号,累计生产量大约20多万枚,是战术导弹家族的主要成员。
空空导弹的主要组成
空空导弹通常由导引系统、飞控系统、推进系统、能源系统、引战系统、弹体系统和数据链系统组成。
导引系统类似于“眼睛”,用于接收并处理来自目标、机载火控系统和其他来源的目标信息,截获、跟踪目标并向空空导弹的飞控系统输出导引信号。飞控系统类似于“大脑”,用于控制导弹运动和稳定弹体姿态。推进系统为空空导弹提供飞行动力,保证导弹获得所需的飞行速度和射程。能源系统主要为空空导弹提供工作时所需的电源、气源和液压源等。引战系统是毁伤目标的最终利刃。弹体系统是空空导弹的“躯干”,由弹身、弹翼和舵面等组成。数据链系统用于实现导弹飞行过程中与载机的通信。
空空导弹威力的发挥除了自身的技术性能以外,还得依靠载机和机载火控系统。载机是空空导弹的挂载和发射平台,主要用于将空空导弹携带到指定空域,发射空空导弹并攻击目标。载机一般包括战斗机、武装直升机等。机载火控系统是机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简称,主要用于战场态势感知、目标信息探测与指示、攻击区域计算等,通常由外挂管理子系统、目标搜索跟踪子系统和显示控制子系统等组成。
空空导弹发展历程
第一代空空导弹 第一代红外型空空导弹始于20世纪40年代,典型产品是美国的AIM-9B“响尾蛇”、苏联的K-13等导弹。这种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导引头采用非致冷硫化铅红外探测器探测飞机发动机尾喷口产生的热辐射。导弹只能从目标尾后进行攻击,机动性差。AIM-9B“响尾蛇”是世界上第一种大量投产的红外型空空导弹,于1948年开始研制,1953年首次发射试验成功,1956年装备部队。
第一代雷达型空空导弹的典型产品是美国的“麻雀”AIM-7A、苏联的K-5等。它们采用雷达驾束制导,可在尾后攻击目标,攻击范围很小。第一代雷达型空空导弹机动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较差,使用效果不理想。总体而言,第一代空空导弹攻击能力比较差,仅比航炮略为强些。
第二代空空导弹 鉴于第一代红外型空空导弹在探测能力、机动能力方面的不足,20世纪50年代第二代红外型空空导弹开始发展。采用致冷型硫化铅探测器,提高了探测灵敏度,机动过载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可以从尾后稍宽的范围内对目标进行攻击。第二代红外空空导弹的代表产品有美国的AIM-9D“响尾蛇”、法国的马特拉R530、苏联的R-60T等。
冷战时期,远程战略轰炸机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为应对这种威胁,第二代雷达型空空导弹应运而生。典型代表有美国的“麻雀”AIM-7E导弹、英国的“火光”导弹,它们采用转动翼的气动布局、半主动雷达制导,虽然这类导弹的攻击包线有所扩大,但是仍然只能在后半球或者迎头拦截小机动目标。由于导弹系统的可靠性差,在越南战场上使用时,美国空军共发射AIM-7E导弹589枚,仅有55枚命中目标,命中率不到10%。
第三代空空导弹 第三代红外型空空导弹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装备,其主要技术特点为:采用锑化铟致冷探测器,这种探测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工作波段为3~5微米,能够探测目标尾气流的红外辐射;同时,它可以采用激光或无线电等主动近炸引信,能够实现全向攻击。第三代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主要用于歼击机的空战格斗,典型产品有美国的AIM-9L“响尾蛇”、以色列的“怪蛇”-3等导弹。
20世纪90年代,改进的红外型空空导弹(俗称“三代半”)相继被开发出来,如美国的AIM-9M“响尾蛇”导弹和俄罗斯的P-73导弹,它们采用扫描探测技术或红外多元探测技术,激光主动近炸引信或无线电主动引信,实现了对目标的全向攻击,同时具有抗红外干扰的能力。近几年,虽然发达国家已经推出第四代红外“响尾蛇”空空导弹,但由于“三代半”导弹的价格比第四代红外型空空导弹便宜很多,能够抗红外诱饵干扰弹,制导精度高,对目标的毁伤能力强,因此仍然是各国空军的主战武器。
20世纪60年代末开展研制的第三代雷达型空空导弹,主要技术特点是采用单脉冲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具有前向拦截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下视下射能力。典型的第三代雷达型空空导弹有美国的“麻雀”AIM-7F/M、苏联的R-27P等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共有40架飞机被击落,其中“麻雀”AIM-7F/M导弹击落28架。AIM-7F/M空空导弹的成功使用表明,超视距空空导弹在战争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代空空导弹 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了第四代红外型空空导弹的研究,采用了红外成像探测体制,在增加探测距离的同时,利用图像信息区分目标和干扰,有效提高了导弹的抗干扰能力;采用气动力/推力矢量控制技术,能够实现“越肩发射”。典型的第四代红外型空空导弹产品有美国的AIM-9X、欧洲的ASRAAM和IRIS-T、以色列的“怪蛇”-5等导弹。这类导弹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较高的抗干扰性、较强的机动性和灵巧的发射方式,攻击区域有很大扩展,具有对付第四代歼击机的格斗能力。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开始了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的研制。这类导弹采用了指令、惯性制导和雷达主动末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嵌入式弹载计算机中装定了复杂的软件系统,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能够超视距全向攻击目标,并且具有多种抗干扰措施和灵活的发射方式,具有对付多种飞机的拦截能力,是当前空战的杀手锏。典型的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有美国的AIM-120导弹、俄罗斯的R-77导弹和法国的MICA导弹。
进入21世纪,世界军事强国普遍沿着“基本型、系列化、多用途”的发展道路,积极研发第四代空空导弹及其改进改型,同时开展四代后空空导弹的探索性研究。目前,第三代空空导弹仍在服役中,第四代空空导弹已成为主要军事强国的主战装备。
作为世界空空导弹技术的领跑者,为了保持空中优势,美国通过对未来作战环境、攻击对象、保障效能的综合考虑后,提出了研发“联合双用途空中优势导弹(JDRADM)”的计划。JDRADM是为适应第四代战斗机和未来空战需求而计划研制的下一代机载武器,具有全向攻击空中目标和敌方地面防空设施的双重能力。导弹在执行空空作战任务时,既可大离轴发射也可攻击超视距目标,可挂装在F-22、F-35、无人作战飞机及三代机上,代替AIM-120和空地反辐射导弹完成作战任务。2012年2月,由于关键技术成熟度低,研制费用高,美国空军取消了JDRADM项目。
美国还进行了“三类目标终结者”(T3)导弹的研制。T3导弹被描述成一款“可打击高性能飞机、巡航导弹和防空目标的高速远程导弹”,可内埋于隐身喷气式轰炸机、F-35或F-15E中,也可外挂于传统的喷气式战斗机、轰炸机和无人机翼下。T3导弹将可使作战飞机在空空与空地打击模式之间快速转换,它的速度、机动性和网络中心能力将增强飞机的生存能力、增加摧毁目标的数量与类型。
美国在不断进行空空导弹更新换代的同时,还非常注重空空导弹装备结构的优化调整。根据美国空军2005~2025年发展路线图,第三代雷达型空空导弹AIM-7将在2017年前全面退役;第四代红外型空空导弹AIM-9X系列将于2017年前升级到Block Ⅲ阶段,于2025年升级到Block IV阶段,代替现有的AIM-9M/X;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AIM-120系列将于2017年升级到AIM-120D,到2025年继续改进为AIM-120D ,全面代替现有AIM-120C系列。
空空导弹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航空电子技术的发展,空战环境将更加复杂。第四代战斗机、无人作战飞机、超声速巡航导弹以及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出现,对空空导弹的作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反隐身 隐身能力是第四代战斗机的典型特征,无人作战飞机和巡航导弹的雷达散射面积也较小。美国空军的“黑计划”对轰炸机和运输机也要采取隐身措施。未来空空导弹必须具有较强的反隐身能力。
多用途 隐身飞机受内埋武器舱尺寸的限制,内埋挂载的导弹数量有限,装备具有空空作战和空地反辐射打击双重用途的导弹,可以有效提高飞机的作战效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及现代空战作战理念的发展,以执行空对空任务为使命的空空导弹传统概念将发生变化,空空导弹将执行多种使命。从目前来看,未来空空导弹将向多用途方向发展,目前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多任务,即在具备空对空攻击能力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对地、对辐射源的打击能力;二是双射程,即导弹在具备中远程拦截能力的同时,又要具备近距格斗能力;三是多目标,即导弹具有拦截隐身飞机、无人机和巡航弹等能力。
模块化 空空导弹各舱段模块化后,在攻击不同目标时,只需更换部分舱段即可,因此研发费用、武器单价、后勤和支持费用将大大降低。同时,开放的结构有利于导弹的渐进式升级,延长导弹的服役期。俄罗斯R-77空空导弹、欧洲“米卡”空空导弹是模块化的典型导弹。
小型化 空空导弹小型化后,战机每次出动能够搭载更多的武器,使打击的目标数量增加,提高战机的作战效能。目前,微机电系统、纳机电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使空空导弹的关键性元器件实现小型化、微型化成为可能,为未来空空导弹进一步向小型化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抗干扰 各种飞机平台广泛使用光电、电磁以及各种综合干扰手段,可实施全频段、大功率干扰,干扰方式多样化和智能化,并且各种组合干扰、新型干扰不断出现。空空导弹只有进一步增强抗干扰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复杂战场环境下有效发挥作用。
网络化 未来的空战模式将是在天基和地基支援下,多种飞机平台联合编队的群体对抗:以预警机为空中指挥中心,以战斗机、无人战斗机和巡航导弹等为主攻武器,在电子干扰机、电子侦察机、天基/地基支援平台支持下的信息化、网络化的体系对抗。空空导弹需要具备网络信息获取和网络制导能力,综合利用卫星、预警机、地面雷达和机载雷达等提供的目标信息。
结 语
至今为止,空空导弹已经发展了四代,随着空空导弹抗干扰能力、攻击方式、机动性、可靠性等各项性能的显著提高,空空导弹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现代空战的作战样式。随着未来空中威胁目标性能的提高和空战特点的改变,空空导弹将向多模导引、大射程、高灵活性、多用途、模块化、小型化、强抗干扰能力、弹载双向数据链、反隐身等方向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武器系统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将极大提高空空导弹在作战中进行精确打击的能力,提高作战效能。
责任编辑:刘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