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中国古代兵法作为竞技跆拳道的指导思想,剖析竞技跆拳道中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和战略眼光。把兵法中的智慧和谋略运用在竞技跆拳道中,使之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关键词:兵法;竞技跆拳道;智慧;谋略
在竞技跆拳道的比赛中,就是双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目的是制服对手。采取各种办法来夺取胜利,是战争和跆拳道技击术的共同目的。因此,一切使战争制胜的战略战术、办法、措施都可引申转化到跆拳道技击术上来。学习跆拳道的人带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去阅读兵书,一定能在跆拳道的技击理论和实践上获得很大的收益。此种联系和启发是无穷尽的。
1.必胜的决心和胆气
何良臣在《阵记》中讲到,指挥机关选材,务求其精,主要是选择有胆气的。各家拳种秘诀中都有不少强调胆气重要的论述。少林拳术秘诀说:“欲学技击必须破生死关头。”戳脚的交手要诀中讲:“凡与人交手务要壮起胆来,盖胆者心之辅,胆壮则心亮,手脚自不忙乱。”少林交手秘诀中说:“一虎能胜十人胆,临敌要有十虎勇,一人胆大百人怕,孤将勇猛万夫惊。”大成拳诀说:“胆气放纵,处处有法,胆怯心虚,不能取胜。”形意拳讲:“打人如走路,看人似篙草”,“与人较胜无需备,去意如同卷地风”。“如若不胜,必有怯敌之心”,“放胆即成功”。总之,与强者相较,与狠者相拼;才能在各种状态下与不同类型的敌人拼搏到底,以取得技击的胜利。
2.明瞭攻守,善度形势
孙子曰:“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在明确双方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围、攻、分、战、逃、避的方法。攻守的前提是明瞭双方的情况。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做到不被别人战胜。胜利的机会是可以抓住的,但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去强求。善于进攻的人,迅速猛烈好像活跃在高高的天空一般。所以他既能保存自己,又能够取得全胜。
在竞技跆拳道比赛中实力相当时,就要靠势了,即“实力相当,得势者胜”。势,是一种突发的冲击力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地运用奇正和虚实就能造成“势险节短”、压倒对手的态势,从而迸发出一种锐不可当的冲击力量,来战胜对手。技击中,你的打击动作总是能打准对方,你就有好的态势,你就勇敢而坚强;而你老是处于挨打的态势,可能你再勇敢也要变为害怕,再有力量也无法使出,就会成为虚弱的失败者。
3.奇正相生,虚实相应
军队的部署、练习和战法都引入了奇正、虚实的范畴。李靖说,大凡作战,用正规的办法,向前攻击便是“正兵”,有计划地退却使敌陷于不利便是“奇兵”。跆拳道中,身正为正,侧身为奇;防守为正,出脚为奇;先发为正,后发为奇。奇正可颠倒互换,变化莫测。完全与兵法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太极拳论中所说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也正如形意拳达到化境,要求奇正相生,变化无穷。拳如“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无形无象无意而制人的境界,就是拳谚所说的“因敌变化示神奇”,从而达到技击术的最高境界。
《孙子》第六虚实叙述了如何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性,用“制人而不制于人”,“形人而我无形”等办法,造成敌虚我实的情况,变不利为有利,然后“避实击虚”达到制胜于敌的目的。在兵法奇正和虚实的问题上,《孙子兵法》还作了两个比喻。一个比喻是说:“用兵的规律像流水。水流的规律是避高而向下,用兵的规律是避实而击虚。水是由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的,用兵是根据敌人的变化而采取制胜的方法。所以用兵没有固定的形式,犹如水没有固定的流向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是‘用兵如神’。”第二个比喻是说:“善于用兵的人,指挥军队就像‘率然’那样反应敏捷。所谓‘率然’,就是恒山的蛇。打它的头,尾巴就来救援,打它的尾,头就来救援,打它的中间,头尾都来救援。”跆拳道技击术中,这两个比喻也是很好的借鉴。
4.结论与建议
中国古代兵法的思想对竞技跆拳道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在竞技跆拳道的比赛中,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会在比赛前收集大量的情报。比如说对方运动员的实力,状态,最近取得的成绩。自己运动员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通过这些情况来做赛前分析,制定计划。这就和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吻合;在跆拳道比赛中,如果自己的运动员总是打不上对方,这个时候教练员就会让运动员用虚晃动作加进攻。这就和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虚实相应”相吻合。事实上,一场完整的跆拳道比赛就是双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一场战争,要打好这场战争,就看谁更有勇气和智谋。
在竞技跆拳道中把中国古代兵法灵活的运用起来。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要给运动员讲一种战术,而运动员又不太明白的时候,就可以用兵法来解释它,让它更加生动和直观;同时建议教练员和运动员都能熟读兵书,真正理解兵法的含义,找出哪些思想能唯我所用。培养自身把握“战局”和赢得胜利的能力和信心。
参考文献:
[1]许保林编.中国兵书知见录[M].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1988.09.
[2]邱郁,王伯余.中国传统文化与跆拳道[J].福建体育科技,2006(06).
[3]高荣冲.武术与跆拳道发展历程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4]黄海滨.中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发展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4).
(作者单位:罗 辑,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曾庆宗,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兵法;竞技跆拳道;智慧;谋略
在竞技跆拳道的比赛中,就是双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目的是制服对手。采取各种办法来夺取胜利,是战争和跆拳道技击术的共同目的。因此,一切使战争制胜的战略战术、办法、措施都可引申转化到跆拳道技击术上来。学习跆拳道的人带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去阅读兵书,一定能在跆拳道的技击理论和实践上获得很大的收益。此种联系和启发是无穷尽的。
1.必胜的决心和胆气
何良臣在《阵记》中讲到,指挥机关选材,务求其精,主要是选择有胆气的。各家拳种秘诀中都有不少强调胆气重要的论述。少林拳术秘诀说:“欲学技击必须破生死关头。”戳脚的交手要诀中讲:“凡与人交手务要壮起胆来,盖胆者心之辅,胆壮则心亮,手脚自不忙乱。”少林交手秘诀中说:“一虎能胜十人胆,临敌要有十虎勇,一人胆大百人怕,孤将勇猛万夫惊。”大成拳诀说:“胆气放纵,处处有法,胆怯心虚,不能取胜。”形意拳讲:“打人如走路,看人似篙草”,“与人较胜无需备,去意如同卷地风”。“如若不胜,必有怯敌之心”,“放胆即成功”。总之,与强者相较,与狠者相拼;才能在各种状态下与不同类型的敌人拼搏到底,以取得技击的胜利。
2.明瞭攻守,善度形势
孙子曰:“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在明确双方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围、攻、分、战、逃、避的方法。攻守的前提是明瞭双方的情况。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做到不被别人战胜。胜利的机会是可以抓住的,但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去强求。善于进攻的人,迅速猛烈好像活跃在高高的天空一般。所以他既能保存自己,又能够取得全胜。
在竞技跆拳道比赛中实力相当时,就要靠势了,即“实力相当,得势者胜”。势,是一种突发的冲击力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地运用奇正和虚实就能造成“势险节短”、压倒对手的态势,从而迸发出一种锐不可当的冲击力量,来战胜对手。技击中,你的打击动作总是能打准对方,你就有好的态势,你就勇敢而坚强;而你老是处于挨打的态势,可能你再勇敢也要变为害怕,再有力量也无法使出,就会成为虚弱的失败者。
3.奇正相生,虚实相应
军队的部署、练习和战法都引入了奇正、虚实的范畴。李靖说,大凡作战,用正规的办法,向前攻击便是“正兵”,有计划地退却使敌陷于不利便是“奇兵”。跆拳道中,身正为正,侧身为奇;防守为正,出脚为奇;先发为正,后发为奇。奇正可颠倒互换,变化莫测。完全与兵法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太极拳论中所说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也正如形意拳达到化境,要求奇正相生,变化无穷。拳如“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无形无象无意而制人的境界,就是拳谚所说的“因敌变化示神奇”,从而达到技击术的最高境界。
《孙子》第六虚实叙述了如何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性,用“制人而不制于人”,“形人而我无形”等办法,造成敌虚我实的情况,变不利为有利,然后“避实击虚”达到制胜于敌的目的。在兵法奇正和虚实的问题上,《孙子兵法》还作了两个比喻。一个比喻是说:“用兵的规律像流水。水流的规律是避高而向下,用兵的规律是避实而击虚。水是由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的,用兵是根据敌人的变化而采取制胜的方法。所以用兵没有固定的形式,犹如水没有固定的流向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是‘用兵如神’。”第二个比喻是说:“善于用兵的人,指挥军队就像‘率然’那样反应敏捷。所谓‘率然’,就是恒山的蛇。打它的头,尾巴就来救援,打它的尾,头就来救援,打它的中间,头尾都来救援。”跆拳道技击术中,这两个比喻也是很好的借鉴。
4.结论与建议
中国古代兵法的思想对竞技跆拳道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在竞技跆拳道的比赛中,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会在比赛前收集大量的情报。比如说对方运动员的实力,状态,最近取得的成绩。自己运动员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通过这些情况来做赛前分析,制定计划。这就和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吻合;在跆拳道比赛中,如果自己的运动员总是打不上对方,这个时候教练员就会让运动员用虚晃动作加进攻。这就和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虚实相应”相吻合。事实上,一场完整的跆拳道比赛就是双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一场战争,要打好这场战争,就看谁更有勇气和智谋。
在竞技跆拳道中把中国古代兵法灵活的运用起来。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要给运动员讲一种战术,而运动员又不太明白的时候,就可以用兵法来解释它,让它更加生动和直观;同时建议教练员和运动员都能熟读兵书,真正理解兵法的含义,找出哪些思想能唯我所用。培养自身把握“战局”和赢得胜利的能力和信心。
参考文献:
[1]许保林编.中国兵书知见录[M].北京市:解放军出版社,1988.09.
[2]邱郁,王伯余.中国传统文化与跆拳道[J].福建体育科技,2006(06).
[3]高荣冲.武术与跆拳道发展历程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4]黄海滨.中国竞技跆拳道运动发展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4).
(作者单位:罗 辑,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曾庆宗,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