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十多年来经历了几次语文课程改革,教学观念有了较大的更新,教学思想进一步成熟。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在一些方面做出修改,就近年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与之适应,我们的语文课堂自然也不能墨守陈规。加上我一直致力于“让我的语文课堂充满快乐与活力”,结合课标修改的契机,让我们重新出发。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时至今日,部分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堂依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花了大量课时细细分析段落,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学生也听多了诸如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语言优美等套话。导致部分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不喜欢上语文课。基于这种现状,重新认真学习课标。“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解决以上问题突破口,也是我思考的重点。
现在随着考试研究的深入,关注高效课堂。各种“模式”也应运而生。按照各学科统一的要求模式课前5分钟测试,30分钟讲,最后10分钟反馈练习。我们的语文老师如果不思考,不结合学科特点照搬模式。语文课堂上学生肯定“乐不起来”。新课标“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要求自然就是一句空话。“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课堂不能一味训练,语文老师积极思考找到的办法,真正做到“语文课堂,原来也可以这样快乐”
“乐学”一词,最早风于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论语》开篇谈到对“乐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指出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再如孔子指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都者。我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只有以之为乐,才能爱好它,只有爱好它,才能懂得它,“乐”是知的关键。正如于漪教师所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人文性,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七年级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羚羊木雕》,还有不同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语文的兴趣。语文老师可以自豪的说“语文是最有趣的一门学科”。
1、“快乐”源于正确理解语文课程。
语文课最重要的是完成学习每学期教材的学习,大部分时间是进行阅读教学。也就是和文本“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早已深入人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主动积极的思维。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听讲,记录。这对初中生来时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快乐遥不可及。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我们知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独立自主的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无条件的接受的,教学如不是从学生主体性出发,学生必不“快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自己读的基础之上。教师的作用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与课本产生共鸣。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课文,通过深入读懂课文,最后再回读课文,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表述自己的体验,切不可习惯于给出问题,由学生回答,最后得出统一答案,在具体的教学中,课上创造学生动手动口的机会,课后促使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对语文保持一定的兴趣。
语文教师自己应主动区别于数学教师,好的数学教师以教会为目的。而语文教师则以教材为沟通交流的材料,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语文教师急功近利显然是不行的。
2、“快乐”源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活动积极性主要动力,快乐的语文课堂要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为核心,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使他们学得有味有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学生“自由表达”尤显珍贵,语文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教材,选取最有价值的主问题贯穿课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本,理解课本。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第一次真好》“与大家分享你的第一次愉快或痛苦的经历”,《羚羊木雕》你觉得羚羊木雕应该要回来吗?《音乐巨人》耳聋的贝多芬还能称之为巨人吗?《背影》父亲的背影里包含着什么?《台阶》台阶有什么变化?《我的第一本书》第一本书为什么难以忘记?学生自由表达的过程既有文本自我解读,更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师抓住时机进行点评,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会朗读、默读和诵读;让学生学会针对文本的不同类型,或者从不同的阅读目的出发,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语文教师很是庆幸,语文课堂学生可以听说读写,多种形式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新增)疑难问题。课堂中蕴含着丰富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起初重在信息性积累阅读、逐步到理解性评价阅读,发展到探究性阅读。
想想过去的语文课堂,老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口若悬河,学生在座位上呆听呆看呆若木鸡。这种课堂学习方式严重打消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快乐课堂,打造快乐语文不仅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课堂氛围愉快,使师生感到舒适。
3、“快乐”源于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新增条目:“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在这一新要求下,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语文教师很是幸福,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就课内而言,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就像是一个万花筒。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活动最终目的是学生语文能力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的提高。教师要加强活动的指导,注重总结交流分享。
比如七年级上综合性活动《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面对兴趣极高的学生,看着他们专注神情,此时我真正感觉到了他们“乐在其中”热切的盼望着下次的语文活动课的到来。它就象磁石一般牢牢地吸引着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更重要的是这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单元的延伸,是课本的融合,这也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认知——实践——创造。综合性学习带给学生更多的乐趣。
希望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学生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让语文课堂充满快乐,我们现在一起出发。
收稿日期:2013-05-27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时至今日,部分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堂依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花了大量课时细细分析段落,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学生也听多了诸如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语言优美等套话。导致部分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不喜欢上语文课。基于这种现状,重新认真学习课标。“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解决以上问题突破口,也是我思考的重点。
现在随着考试研究的深入,关注高效课堂。各种“模式”也应运而生。按照各学科统一的要求模式课前5分钟测试,30分钟讲,最后10分钟反馈练习。我们的语文老师如果不思考,不结合学科特点照搬模式。语文课堂上学生肯定“乐不起来”。新课标“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要求自然就是一句空话。“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课堂不能一味训练,语文老师积极思考找到的办法,真正做到“语文课堂,原来也可以这样快乐”
“乐学”一词,最早风于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论语》开篇谈到对“乐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指出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再如孔子指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都者。我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只有以之为乐,才能爱好它,只有爱好它,才能懂得它,“乐”是知的关键。正如于漪教师所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人文性,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七年级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羚羊木雕》,还有不同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语文的兴趣。语文老师可以自豪的说“语文是最有趣的一门学科”。
1、“快乐”源于正确理解语文课程。
语文课最重要的是完成学习每学期教材的学习,大部分时间是进行阅读教学。也就是和文本“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早已深入人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主动积极的思维。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听讲,记录。这对初中生来时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快乐遥不可及。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我们知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独立自主的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无条件的接受的,教学如不是从学生主体性出发,学生必不“快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自己读的基础之上。教师的作用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与课本产生共鸣。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课文,通过深入读懂课文,最后再回读课文,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表述自己的体验,切不可习惯于给出问题,由学生回答,最后得出统一答案,在具体的教学中,课上创造学生动手动口的机会,课后促使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对语文保持一定的兴趣。
语文教师自己应主动区别于数学教师,好的数学教师以教会为目的。而语文教师则以教材为沟通交流的材料,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语文教师急功近利显然是不行的。
2、“快乐”源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活动积极性主要动力,快乐的语文课堂要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为核心,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使他们学得有味有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学生“自由表达”尤显珍贵,语文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教材,选取最有价值的主问题贯穿课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本,理解课本。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第一次真好》“与大家分享你的第一次愉快或痛苦的经历”,《羚羊木雕》你觉得羚羊木雕应该要回来吗?《音乐巨人》耳聋的贝多芬还能称之为巨人吗?《背影》父亲的背影里包含着什么?《台阶》台阶有什么变化?《我的第一本书》第一本书为什么难以忘记?学生自由表达的过程既有文本自我解读,更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师抓住时机进行点评,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会朗读、默读和诵读;让学生学会针对文本的不同类型,或者从不同的阅读目的出发,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语文教师很是庆幸,语文课堂学生可以听说读写,多种形式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新增)疑难问题。课堂中蕴含着丰富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起初重在信息性积累阅读、逐步到理解性评价阅读,发展到探究性阅读。
想想过去的语文课堂,老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口若悬河,学生在座位上呆听呆看呆若木鸡。这种课堂学习方式严重打消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快乐课堂,打造快乐语文不仅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课堂氛围愉快,使师生感到舒适。
3、“快乐”源于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新增条目:“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在这一新要求下,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语文教师很是幸福,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就课内而言,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就像是一个万花筒。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活动最终目的是学生语文能力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的提高。教师要加强活动的指导,注重总结交流分享。
比如七年级上综合性活动《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面对兴趣极高的学生,看着他们专注神情,此时我真正感觉到了他们“乐在其中”热切的盼望着下次的语文活动课的到来。它就象磁石一般牢牢地吸引着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更重要的是这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单元的延伸,是课本的融合,这也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认知——实践——创造。综合性学习带给学生更多的乐趣。
希望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学生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让语文课堂充满快乐,我们现在一起出发。
收稿日期:201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