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ningwin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语文创新教育,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阅读教学所占比重较大,无疑为创新思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现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使学生能够顺利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亦即情境,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作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开拓未知;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让学生“反三”;或清除学生的思维障碍,打通学生的思维流程等。
  二、反弹琵琶,奏响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目蕴含着可启发学生逆向思维的信息。教学时,教师如能用心挖掘,打破常规,反弹琵琶,便会很好地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孟子二章》告诉人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教师可让学生反过来想想:顺境就不利于成才吗?事实上,只要善于利用顺境中的有利条件,就可以少历磨难,少走弯路,尽快成功!学生认识到这一层,自然会更加珍惜时代所赐予的良好环境和优越条件,更加坚定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决心。传统篇目《孔乙己》《范进中举》的主题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讨伐封建文化教育。千千万万的老师这样教,千千万万的学生这样学,天经地义,亘古不变。科举制度固然有种种弊端,但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却仍不失为中国封建时代较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打破了封建贵族权力的世袭垄断,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改变命运、投入政治的积极性和可能性。阅读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将会是什么局面?如此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引向分析事物两重性的逆向思维训练。
  三、多元解读,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文体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如此。而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正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大好时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同样如《孔乙己》,在学生认识到孔乙己是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后,还应鼓励他们思考:封建社会里,科举成功的知识分子毕竟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说明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经过思考,自然会明白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还有其自身因素,即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还可抓住小说中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冷漠无情的态度,启发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应如何相处才好,是否该多些理解、友爱、帮助与温暖。这样的多元理解,不仅开掘了文本的现实意义,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大有裨益。
  四、分析比较,促进学生的求异思维
  阅读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通过分析、比较,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面物性和本质特性,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
  五、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我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后,向学生大力推荐了《药》这篇文章。鼓励学生要敢于怀疑,对现成结论不迷信、不盲从、不惟上、不惟书,也不惟众,而是从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分析,找出缺陷与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好几个学生与我争辩,不同意传统教材和教参的标准答案。学生认为,从课文实际看,《药》的主题思想应该是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和愚弄人民的罪行,从而说明了改造国民、唤醒民众的重要性。综合学生们的讨论,理由有三点:(1)如果主题是批判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必定要通过夏瑜这个人物体现出来,夏瑜必定作为明线,作为主要人物,正面描写他们如何脱离群众。小说中却找不到表现这一点的只言只语,甚至还写夏瑜在牢房向牢头宣传革命道理。而小说暗线所及,也无一处是直接表现革命者脱离群众的。(2)作品为何将华家故事安排为明线?为何将麻木愚昧的群众写得那么多、那么充分?目的在于突出群众的愚昧,尚未觉悟,而群众这种精神状态,正是几千年封建统治者利用封建礼教、封建文化愚弄人民的结果。作者之所以把群众写得那么愚昧落后,用意在于“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3)最后一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极力渲染坟地的死寂、悲凉气氛,其用意仍在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这些看法,有的自然受到一些报刊上登载的文章的影响,有的却是在学习讨论过程中的顿悟。学生的这些看法虽然还有待商榷,但这种不迷信书本、敢于质疑、否定旧论、提出新见的事实,正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
  总之,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方面能展示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线教师必须站在面向未来的高度,多管齐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学过程以理解为基础,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而绝非是教师闭门造车、冥思苦想设计出的一个个预设。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接地气”,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
期刊
摘 要:电化教学是现代教育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电化教学可充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助于转变教师角色,是新课程改革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化教学在新课标课程整合中的有效性及价值性,有利于找出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发展方向及发展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整合;电化教学;有效性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地新课改实施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了整合,显著提高了新课程教学水
期刊
摘 要:为了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多元发展,蒲江金钥匙学校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努力构建以艺体课程为主的“田园梦想”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学校把培养学生追逐梦想、感受幸福的能力作为教育目标,期待通过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为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就金钥匙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艺体特色课程;田园梦想;幸福  “健
期刊
摘 要:就业问题是所有中职学校共同的关注焦点,关系到学校整体的发展与学生个人的前途。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是把学生导入社会的第一步。本文以绵阳农校为例,通过对中职学校师生就业心理和就业竞争能力的调研,探讨如何以校园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就业能力  中等职业学
期刊
一、心理学中的阿伦森效应  苗苗是个学习认真的女孩,她在小学一年级时每次考试都是双百,老师和家长都很喜欢她。妈妈尤其为女儿感到骄傲,不但经常表扬她,还为苗苗买了许许多多的“奖品”,有她喜欢吃的棒棒糖,也有她喜欢穿的花裙子等。上了二年级,她的“双百”打了折扣,有时考了98、99分,妈妈就不高兴,给苗苗的奖励就越来越少,但是苗苗还是很努力地学习。但是,自从三年级起,苗苗的成绩每况愈下,从来没有考过“双
期刊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对学生认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把握,把开发智力、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有机合引入到教与学的全过程。  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得以成功,这说明牛顿的伟大成就是在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要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好物理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其不断优化和创新,尽可能提高教学水平,促使小学生在准确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实现更好的发展。基于此点,强化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运用非常必要,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对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进而探究强化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儿童文学;语文教学;现状;改善对策 
期刊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使历史教学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进,所以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要将历史学科与其它各学科有机结合,打破历史学科孤立的局面。  关键词:问题意识;新课改;素质教育;历史学科  在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考试,教师也只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没有认识到如何能将方法和知识进行
期刊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又为生活服务。教师如果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学生就会感到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缺乏鲜活有趣、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了节,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
期刊
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初始阶段,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因此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向往且兴致高涨;在学会了一些句型后因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得意感和自豪感,又会使他们的兴趣有所上升;在进入学习语法阶段后,会因为语法规则众多、枯燥乏味而使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兴趣下降;在学习篇章结构时由于学生渴求新知识,如希望了解异国文化,兴趣又会呈上升趋势。  针对以上特点,在教学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