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开课上,教师妙语连珠,循循善诱,语言精炼,点拨到位;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展示精彩纷呈;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色彩绚丽,吸引学生眼球,课堂可谓精致无比。而数学课本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即使运用,也只是作为习题练习,更加不用去谈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了。结果导致数学早读课时,让学生读数学课本都不知道读什么,要怎么读,因为在孩子们看来,数学书上不都是题目吗?有什么好读的呀?从以上现象不难看出数学阅读是需要重视的问题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其中包括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解析阅读素材,培养阅读能力
数学课本是凝聚了诸多专家和教师的智慧,在充分考虑数学学科教育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材料,是学生与数学对话的重要依据。课本中的例题、图表、符号、公式、提示语、总结语等内容鲜明,主题突出,准确精炼,要求学生会阅读,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教材中的拓展素材新鲜生动,富有趣味,让学生读来兴趣盎然,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热情。我们还可以从课外收集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奇闻异事、数学的历史发展、趣味数学解题等引入课堂,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那么,如何让这些阅读材料发挥应有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精心指导,优化阅读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增强阅读意识,重视阅读,学会阅读,乐于阅读。
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以兴趣为媒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要想让学生成为主动获取知识的参与者,使他们自主阅读、积极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诱因。课堂中,我们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契机,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要阅读的兴趣。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圆的周长”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和比较例题中的三个车轮,能形象地感知到:圆的周长与半径或直径有关,半径和直径发生变化,圆的周长也随着产生变化。然后,为了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实质关系,学生小组合作,用直尺、绳子等工具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测量出来,并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但由于操作的不精密和误差,学生得出的答案不尽相同,甚至很少有相同。这时,在学生产生认知差异后,相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圆周率的介绍以及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不仅了解了相关知识,而且产生了一种民族自豪感。
以重点为凭 数学阅读有其特殊性。教材中的一些概念、性质、结论简洁、精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推敲、分析,明确重点词句之间的逻辑依存关系,引导学生准确、透彻地理解文字的含义,把握这些词句的重难点和关键,从而内化升华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如一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孩子们刚刚开始接触数学的系统学习,对解决问题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自觉性,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用加法和减法来完成这样的问题。因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圈一圈、点一点,将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如“一共”“还剩”“原有”“飞来”“拿走”“吃掉”“卖出”“买来”等找出来,让孩子们模拟和想象题目所描述的情景,再列式计算,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以反思为促 学生阅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及时反思。这是学生的学习从自发向自觉、从不会学习向学会学习过渡的关键,是学生的数学认识不断深入、自主思维能力不断形成、数学素养逐步提升的重要环节。例如,学习“钝角”的概念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课本中关于这个概念的描述,我读懂了吗?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很好理解,但还是易错的。在判断“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钝角大于90度”时,对比这两种说法,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是错误的。在这个易错易混点上引导学生进行读后反思:什么样的角是钝角?钝角的特征是什么?钝角是否大于90度?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在描述钝角的概念时,“大于90度”“小于180度”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在表述钝角的特征时,“大于90度”“小于180度”两点同时具备更好,但也可以只表述其一。
数学阅读,是感受,是理解,是思考,是创造,是理性的思维过程,它需要我们长期细致地引领。让我们将阅读的琴弦在数学课堂响起来,让阅读过程成为孩子们探索发现的旅程,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可以如此精彩,数学可以如此有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何庄小学)
解析阅读素材,培养阅读能力
数学课本是凝聚了诸多专家和教师的智慧,在充分考虑数学学科教育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材料,是学生与数学对话的重要依据。课本中的例题、图表、符号、公式、提示语、总结语等内容鲜明,主题突出,准确精炼,要求学生会阅读,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教材中的拓展素材新鲜生动,富有趣味,让学生读来兴趣盎然,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热情。我们还可以从课外收集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奇闻异事、数学的历史发展、趣味数学解题等引入课堂,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那么,如何让这些阅读材料发挥应有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精心指导,优化阅读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增强阅读意识,重视阅读,学会阅读,乐于阅读。
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以兴趣为媒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要想让学生成为主动获取知识的参与者,使他们自主阅读、积极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诱因。课堂中,我们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契机,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要阅读的兴趣。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圆的周长”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和比较例题中的三个车轮,能形象地感知到:圆的周长与半径或直径有关,半径和直径发生变化,圆的周长也随着产生变化。然后,为了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实质关系,学生小组合作,用直尺、绳子等工具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测量出来,并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但由于操作的不精密和误差,学生得出的答案不尽相同,甚至很少有相同。这时,在学生产生认知差异后,相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圆周率的介绍以及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不仅了解了相关知识,而且产生了一种民族自豪感。
以重点为凭 数学阅读有其特殊性。教材中的一些概念、性质、结论简洁、精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推敲、分析,明确重点词句之间的逻辑依存关系,引导学生准确、透彻地理解文字的含义,把握这些词句的重难点和关键,从而内化升华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如一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孩子们刚刚开始接触数学的系统学习,对解决问题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自觉性,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用加法和减法来完成这样的问题。因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圈一圈、点一点,将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如“一共”“还剩”“原有”“飞来”“拿走”“吃掉”“卖出”“买来”等找出来,让孩子们模拟和想象题目所描述的情景,再列式计算,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以反思为促 学生阅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及时反思。这是学生的学习从自发向自觉、从不会学习向学会学习过渡的关键,是学生的数学认识不断深入、自主思维能力不断形成、数学素养逐步提升的重要环节。例如,学习“钝角”的概念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课本中关于这个概念的描述,我读懂了吗?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很好理解,但还是易错的。在判断“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钝角大于90度”时,对比这两种说法,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是错误的。在这个易错易混点上引导学生进行读后反思:什么样的角是钝角?钝角的特征是什么?钝角是否大于90度?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在描述钝角的概念时,“大于90度”“小于180度”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在表述钝角的特征时,“大于90度”“小于180度”两点同时具备更好,但也可以只表述其一。
数学阅读,是感受,是理解,是思考,是创造,是理性的思维过程,它需要我们长期细致地引领。让我们将阅读的琴弦在数学课堂响起来,让阅读过程成为孩子们探索发现的旅程,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可以如此精彩,数学可以如此有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何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