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拉古奇说过: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他认为,儿童在真正掌握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之前,会有多种自我表达的形式,表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想法、预测、假设、观察和情感,以及最终的问题解决。其中,美术便是儿童的一种语言,通过这种语言表达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建构,以及内心的情绪、情感波动。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死板、教师评价主观片面、家长对幼儿美术活动存在误区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幼儿美术作品存在个性缺乏的问题。针对以上三个原因,笔者将从注重“观察”在幼儿绘画中的作用、注重“评价”在幼儿绘画中的作用和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美术活动中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的认识。
一、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观察”在幼儿绘画中的作用
美术活动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幼儿对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认知与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培养绘画技能。为了真正做到幼儿作品是幼儿的心灵体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要以“观察”为切入口,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1.引导幼儿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观看意味着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仅仅是少数几个突出的特征,就能决定对一个知觉对象的认识,并创造一个完整的式样。这就是说绘画创作在观察时无须面面俱到,而应该把握事物的少数几个主要特征。如:在教幼儿画各种树时,教师应利用散步、外出机会,有意识地让幼儿认识、了解各种树,引导他们从树干的形态、树枝的姿势及树叶的形状三方面观察认识各种树,从而知道不同的树有不同的造型。那么在幼儿的绘画中,便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树,树干有长有短,有弯弯的,也有笔直的;不同的树上长着不同形状的叶子,有扇形、羽形、掌形、针形等。由于幼儿抓住了各种树的主要特征,所画出的树不仅基本上没有重复的,而且会淋漓尽致地表现树的各种不同姿态。
2.允许幼儿通过观察得出不同的结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每个人在观察事物时的立场和方法不同,兴趣和能力各异,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在教幼儿画母鸡时,先让他们观察母鸡的特征,然后再叫他们作画,有的画了一只低头找食的母鸡,有的画了一只与小鸡做游戏的母鸡,有的干脆画了一只母鸡在喂小鸡虫子,这样的作品难道不精彩吗?教师何必强求幼儿按老师的范画,画出同一只母鸡的同一种神态呢?
二、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评价”在幼儿绘画中的作用
评价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是进一步发现幼儿创新火花的过程。对幼儿来说,画得好看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可以借助美术活动,表达他们眼里的世界。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一定要学会如何领会幼儿的作品,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尊重孩子的个性,理解、保护孩子们创新的火花。
1.将“重视活动结果”转变为“重视活动过程”。
评价一次美术活动成功与否,不能仅仅从几幅作品的技能技巧水平高低判断,还应注重考察和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活动的设计是否激起幼儿美术创作的兴趣、欲望和冲动;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只要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应挑剔。
2.避免用划一的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
对于作品的评价,传统的写实画扭曲了幼儿画的本质特征和教育功能。由于幼儿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就已经融入自己的思想与情绪,有了自己的感受,再加上性格、趣味不同,即使画的是同一物体,也能找到自己头脑中“加工”过的形象,要“避免用划一的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
三、家园紧密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美术活动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往往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家庭是影响幼儿绘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家长是与幼儿相处时间最多的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几点,我相信幼儿的绘画兴趣及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实画面内容。
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较欠缺,画面内容往往很局限。家长可经常带幼儿走出家门,一同观察美丽的花朵、粗壮的大树、可爱的小动物;带幼儿走向社会,参观商店、市场、邮局、公园、车站;观察景物四季变化,让幼儿身临其境,对周围的事物有切身的感受和體验。回家后,让幼儿把所见所闻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
2.亲子协作画画,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生活上需要大人照顾,很少有机会获得成功感,那么就和他一起协作画画。在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前,给幼儿一个权利,让他分配你该做什么。不用说,幼儿一定会把他认为有困难的部分分给你,父母在做的过程中,完全可把幼儿当成一个小老师,不断地问他:“我这样画对吗?”“我这样涂颜色可以吗?”……在这样的对话中,其实你是在潜意识地教幼儿正确的方法。作品完成后,告诉幼儿因为有了他的帮助,这幅作品才那么漂亮,让幼儿在体验成功感的同时,增强自信心。
3.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产生喜欢绘画的情感。
对于幼儿的作品,家长不应按照有关美术绘画的要求,生硬地让幼儿学习“兔子怎样画,小草怎样画”,而该重视幼儿的心理感受及绘画兴趣的培养,即让幼儿愉快地作画并产生喜欢绘画的情感。家长看完幼儿的绘画作品时,往往第一句话是:“你画了什么?”当幼儿回答不出时,便加以责备,殊不知这样对幼儿的伤害很大。如果父母换一个角度,一边欣赏幼儿的画,一边用语言描述幼儿的画,并不时地问幼儿:“我说得对吗?”“你是这样想的吗?”这些具有启发性的话,使幼儿的想象力更丰富。他会回应你、告诉你他画的是什么,每一个线条所表达的意义。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语言能力、逻辑能力、想象力都得到发展,幼儿也会因为你喜欢他的画、懂他的画而更爱你,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
世界有多大,幼儿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幼儿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宽。让我们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自由地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死板、教师评价主观片面、家长对幼儿美术活动存在误区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幼儿美术作品存在个性缺乏的问题。针对以上三个原因,笔者将从注重“观察”在幼儿绘画中的作用、注重“评价”在幼儿绘画中的作用和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美术活动中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的认识。
一、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观察”在幼儿绘画中的作用
美术活动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幼儿对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认知与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培养绘画技能。为了真正做到幼儿作品是幼儿的心灵体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要以“观察”为切入口,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1.引导幼儿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观看意味着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仅仅是少数几个突出的特征,就能决定对一个知觉对象的认识,并创造一个完整的式样。这就是说绘画创作在观察时无须面面俱到,而应该把握事物的少数几个主要特征。如:在教幼儿画各种树时,教师应利用散步、外出机会,有意识地让幼儿认识、了解各种树,引导他们从树干的形态、树枝的姿势及树叶的形状三方面观察认识各种树,从而知道不同的树有不同的造型。那么在幼儿的绘画中,便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树,树干有长有短,有弯弯的,也有笔直的;不同的树上长着不同形状的叶子,有扇形、羽形、掌形、针形等。由于幼儿抓住了各种树的主要特征,所画出的树不仅基本上没有重复的,而且会淋漓尽致地表现树的各种不同姿态。
2.允许幼儿通过观察得出不同的结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每个人在观察事物时的立场和方法不同,兴趣和能力各异,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在教幼儿画母鸡时,先让他们观察母鸡的特征,然后再叫他们作画,有的画了一只低头找食的母鸡,有的画了一只与小鸡做游戏的母鸡,有的干脆画了一只母鸡在喂小鸡虫子,这样的作品难道不精彩吗?教师何必强求幼儿按老师的范画,画出同一只母鸡的同一种神态呢?
二、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评价”在幼儿绘画中的作用
评价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是进一步发现幼儿创新火花的过程。对幼儿来说,画得好看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可以借助美术活动,表达他们眼里的世界。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一定要学会如何领会幼儿的作品,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尊重孩子的个性,理解、保护孩子们创新的火花。
1.将“重视活动结果”转变为“重视活动过程”。
评价一次美术活动成功与否,不能仅仅从几幅作品的技能技巧水平高低判断,还应注重考察和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活动的设计是否激起幼儿美术创作的兴趣、欲望和冲动;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只要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应挑剔。
2.避免用划一的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
对于作品的评价,传统的写实画扭曲了幼儿画的本质特征和教育功能。由于幼儿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就已经融入自己的思想与情绪,有了自己的感受,再加上性格、趣味不同,即使画的是同一物体,也能找到自己头脑中“加工”过的形象,要“避免用划一的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
三、家园紧密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美术活动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往往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家庭是影响幼儿绘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家长是与幼儿相处时间最多的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几点,我相信幼儿的绘画兴趣及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实画面内容。
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较欠缺,画面内容往往很局限。家长可经常带幼儿走出家门,一同观察美丽的花朵、粗壮的大树、可爱的小动物;带幼儿走向社会,参观商店、市场、邮局、公园、车站;观察景物四季变化,让幼儿身临其境,对周围的事物有切身的感受和體验。回家后,让幼儿把所见所闻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
2.亲子协作画画,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生活上需要大人照顾,很少有机会获得成功感,那么就和他一起协作画画。在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前,给幼儿一个权利,让他分配你该做什么。不用说,幼儿一定会把他认为有困难的部分分给你,父母在做的过程中,完全可把幼儿当成一个小老师,不断地问他:“我这样画对吗?”“我这样涂颜色可以吗?”……在这样的对话中,其实你是在潜意识地教幼儿正确的方法。作品完成后,告诉幼儿因为有了他的帮助,这幅作品才那么漂亮,让幼儿在体验成功感的同时,增强自信心。
3.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产生喜欢绘画的情感。
对于幼儿的作品,家长不应按照有关美术绘画的要求,生硬地让幼儿学习“兔子怎样画,小草怎样画”,而该重视幼儿的心理感受及绘画兴趣的培养,即让幼儿愉快地作画并产生喜欢绘画的情感。家长看完幼儿的绘画作品时,往往第一句话是:“你画了什么?”当幼儿回答不出时,便加以责备,殊不知这样对幼儿的伤害很大。如果父母换一个角度,一边欣赏幼儿的画,一边用语言描述幼儿的画,并不时地问幼儿:“我说得对吗?”“你是这样想的吗?”这些具有启发性的话,使幼儿的想象力更丰富。他会回应你、告诉你他画的是什么,每一个线条所表达的意义。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语言能力、逻辑能力、想象力都得到发展,幼儿也会因为你喜欢他的画、懂他的画而更爱你,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
世界有多大,幼儿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幼儿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宽。让我们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自由地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