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固沙保家园 大漠深处女儿情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y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大漠的美在课本中,在古人的诗句里,在头脑的想象中,在深夜的梦里……长大后,大漠的美在一次次为追寻神秘、空旷、自由的感觉而放飞自我的旅途中。这是远离大漠千里之外的我们与茫茫戈壁、漫漫大漠的情与缘。可是,假如生于此、长于此,甚至一辈子都生活在咫尺之外的沙漠周边,一生为了守护不被风沙所吞噬的家园而想方设法治沙、固沙、与风沙朝夕相处呢?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所包围,生活在这里的民勤人,为了保护家园,守卫大漠中的绿洲,常年累月与无情的风沙斗智斗勇,在与大漠相抗衡中涌现出了无数的治沙英雄,其中不乏柔弱的女性身影,抒写着一曲曲感人的故事。

朝朝戈壁行,荒滩现绿荫


  无论春夏秋冬,裹上头巾、戴上口罩、穿上防风衣、骑上一辆摩托车,冒着风雪、顶着烈日,穿行在荒无人烟的沙滩戈壁,弯下腰、俯下身,对一棵棵幼苗、一粒粒种子观察、研究,记录半天,这是她的工作常态,她就是民勤女儿,“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民勤县特色林果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孙慧琴。通往金灿灿的荣誉殿堂之路条条都满是汗水夹杂着泪水,孙慧琴的成功之路也不例外。
  1999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园艺系观赏园艺专业的孙慧琴回到家乡民勤,被分配到了林业系统的勤锋林业站工作。大学期间学习花卉观赏与园艺设计的她,本来期待着一份与鲜花相伴、与绿荫共舞的美好工作,可现实让她大跌眼镜。基层单位,出了单位大门就是荒滩,只见零零星星的几棵梭梭树。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让她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调整好心态,随时想要逃走的念头在脑海中反反复复出现。忙碌的公务也许能驱散内心负面的情绪,转眼秋季到了,第一次迈出办公室,走向沙漠深处,来到“沙窝”用麦草压沙、治沙。无垠的沙漠通过人力,一排排、一片片“沙障”呈现在眼前,她被这种壮观震撼到了,“没有见过这种场景的人,肯定想象不到它的魅力。”孙慧琴说。渐渐地,她认可了自己的工作,认识到了用自已所学为家乡增添一抹绿色的重要性,所以她说服了自己,决定留在基层,安心工作。
  第二年春季,除了隔三差五去“沙窝”和同事一起栽梭梭树之外,她和单位另一个女同事还负责单位园区的3个培育油桃、葡萄的大温棚,管理经济林。由于当时缺乏机械化,厚重的塑料大棚卷帘顶需要她们手动操作,这对于女生来说是相当考验臂力与体力的。由于大部分男同事被安排去沙漠植树了,园区里的苹果林、枣林、梨树林还要她们两人负责修剪、除草。繁杂的工作、忙碌的身影,朴素的穿衣打扮和农民没有两样。十年寒窗苦读,手握笔杆,参加工作后反而每天与“树剪”、铲子、铁锨等农具为伴,单位老同事感叹道:“她俩今天出门拿的是剪刀、明天拿的是铲子、后天拿的是锄头。”辛苦的付出在她们的汗水中,在别人的赞誉中,在枝头的果实中,三四年后她俩负责管理的油桃大棚出成果了,看着丰硕的果实她无比欣喜,获得了县技术进步二等奖。为了扩大规模,单位又建了更先进的大温棚培育经济林产业。她一个人负责“白雪红桃”大温棚,一管就是7年。
孙慧琴在田间地头查看果树的长势

  2005年单位组建沙产业生态示范园,又是一个艰巨而饱含辛苦付出的工程。朝夕在沙漠里工作,按照图纸,哪儿要规划成圆形、哪儿要规划成月牙形、哪儿又是正方形,作为技术指导员的她,和工人的脚印深深地印在园区的每一寸沙地上。园区100多种沙生植物是她和同事去大漠深处采集而来,20多亩的梭梭树嫁接肉苁蓉也是最先在这里试验。抛沙窝、观察嫁接的每一步变化、做记录……“就在沙窝里‘滚蛋蛋’,特别辛苦。”孙慧琴说。2009年,人工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项目荣获武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荣誉饱含掌声,但对孙慧琴来说,更让她难忘的是奖章背后的各种不易。2008年,对她来说是挺过艰险喜获丰收的一年。她和丈夫两地分居,加上工作繁忙,婚后好几年都没有孩子。2008年,33岁的她终于怀孕了,这对家人和她来说是非常大的惊喜。本应该减轻工作量,安心养胎,但由于工作需要,她仍然一如既往地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身怀六甲,她在一次骑着摩托车从沙漠返回单位的途中身体突感不适,去医院检查被告知是先兆性流產。家人无比担忧,劝她多请一段时间的假,好好安胎。可3天输液结束后,她又忙碌在了工作第一线。
  工作繁忙,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只能把幼小的孩子托付给70多岁的老母亲照看。因为工作对孩子缺少照顾,这是她最大的遗憾与自责。孩子4岁上幼儿园,有一次半夜感冒发高烧,第二天她要去上班,做技术指导,因为很多工人还在沙漠等她。当她穿好鞋、拎起包,刚要出门时,孩子哭喊道:“妈妈,我很难受,你今天能不能在家陪陪我!”她依然无情地迈出了家门,但眼泪早已控制不住。
  2012年,由于工作出色,孙慧琴被调到民勤县特色林果产业中心工作,变动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始终如一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与不怕吃苦不怕艰辛的默默付出。40岁的她已经是高级工程师,用她自己的话说:“一路走来虽然有过抱怨,有过不甘心,但更多的是感谢与感恩,我认为青春只有拼搏与付出才更有价值,工作不但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更能为建设绿色家园出分力,我很知足”。
  在建设绿色家园中,孙慧琴是佼佼者,她的同行、年轻的叶文峰虽然没有获得任何大奖,但她对工作的激情与热情,俨然是民勤又一个后起之秀。她的故事在同事与朋友中被广泛传扬。

投身沙产业,走上致富路

崔爱萍带领乡亲们防风固沙,发展沙产业

  对崔爱萍的采访是在青土湖肉苁蓉种植基地进行的,这个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地方,我们驱车3个多小时才到。一路上,见到的几乎都是种植着梭梭树的沙地,如此一片片绿色给人带来的更多是感叹与欣慰。作为全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治沙”二字对于每一个民勤人来说都是心中义不容辞的责任,能用一己之力换取它的未来和发展,都是令人尊敬的。见到崔爱萍,这种敬佩感便也愈加强烈了。
  瘦、干练,一头短发更显利落,也许是巧合,似乎我们见到的治沙女性都有同样的特点,也许是地域环境的原因,民勤的女性骨子里都透着坚毅和倔强。像崔爱萍,曾经的选择便能代表她的性格——肯吃苦、肯奉献、肯钻研。
  崔爱萍的家在民勤县西渠镇制产村,紧挨着巴丹吉林沙漠,风大的时候,沙像水波浪一般漫袭而来,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只有同风沙抗争,才能改变现状,才能生存发展下来。2002年起,崔爱萍就开始动员和带领同村乡亲们防风固沙,造林绿化。第二年,政府号召退耕还林,治理生态环境,这使早就有治理沙患决心的崔爱萍看到了治沙发展的机遇,向村上提交了治理“西山岗”沙患、保护和恢复周边生态环境的报告。
  裹着头巾、背着麦草、扛着铁锹、拿着馍馍和茶水……这就是他们日复一日前往治沙一线的场景,沙漠中太阳直射在身上,那种毒辣和干燥可想而知,再加上要在沙土里栽种梭梭树,费时又费力,他们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困难面前,唯有信念是可贵且充满光明的,这也是指引崔爱萍和乡亲们一同坚持下去的原因,大家明白,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治沙造林,这是必须面对和去做的大事。治沙的效果是显著的,这是对付出的汗水最好的回报。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2013年,西山岗的压沙植树面积已达到3500多亩。这片林带不但固定住了沙丘,有效抵御了风沙对农户和庄稼的侵袭,而且生产生活环境大大得到改善。
  2007年,崔爱萍又将目光锁定在了发展沙产业上——利用梭梭树嫁接肉苁蓉,探索沙漠腹地种植名贵中药材之路。肉苁蓉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在历史上就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廷的珍品。如果掌握人工种植技术,在民勤沙漠自然优势资源的助力下,就能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她多次去内蒙古参观考察学习,引进技术,购买种子,当年在自家的梭梭林地试种了150亩并喜获成功。2012年崔爱萍与10户群众组建了“民勤县芸丰苁蓉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积极与各大科研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在接种、籽种培育、病虫害防治、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两项实用新型技术通过了国家专利局评审。他们采用的“地膜覆穴人工接种肉苁蓉方法”还获得了甘肃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年,合作社与甘肃荒漠肉苁蓉公司合作,在青土湖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肉苁蓉种植基地,仅2017年,肉苁蓉种植农户的肉苁蓉产品销售创收就达500多万元。曾经的茫茫荒沙如今一步步变成产生经济效益的沙产业,这条路崔爱萍走得并不容易,背后的汗水和泪水只有自己最能体会,而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更多的人参与到治沙致富的路上。基地先后共举办以农村贫困妇女为主要培训对象的“沙漠肉苁蓉种植”技术现场培训58场次,培训肉苁蓉种植人员556人次,带动指导周边沙漠地区种植肉苁蓉3万多亩,创造了2000左右人次的就业岗位。
  如今,基地被评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260多名贫苦妇女长期或短期在青土湖肉苁蓉种植基地务工就业,户均增收0.6万元。她计划继续承包沙地,使基地规模扩大到1万亩,预计吸纳贫困妇女劳动力500人,建成“基地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妇女创业就业基地,带领更多的貧困妇女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采访中,我们走进青土湖肉苁蓉种植基地,看到的便是那番神奇的画面——梭梭树坚毅地长在沙漠上,用臂膀阻挡着风沙的侵袭,而梭梭树旁边正开着白黄色花儿的就是“沙漠人参”肉苁蓉。崔爱萍一边蹲在梭梭树旁,一边向我们讲解肉苁蓉的种植情况。我们在这里为她拍下了一张照片,对她来说,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场景,而对民勤、对沙漠地区来说,她与她的事业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一步。在很多人看来,肉苁蓉是沙漠的馈赠,但是只有付出辛勤的劳作才能换来,困难、汗水、拼搏、努力……这条路,崔爱萍走得坚毅而勇敢。

这里有我最钟爱的事业

“甘肃绿化奖章”获得者姜莉玲

  扎着简单的马尾辫,小包斜跨在身上,一身精干的运动牛仔搭配,这是“甘肃绿化奖章”获得者姜莉玲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我们一同乘车前往民勤县苏武镇蒲秧村的治沙现场,对姜莉玲的采访便从车里开始。“1998年,我从省林校毕业后,被分配至民勤县林业局下属的东坝林业区站工作。”姜莉玲说,“主要是前往乡镇村舍以及造林地块,负责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技术指导工作,组织召开群众工作会、讲解栽植管理技术。”
  民勤县风大沙多,干旱缺水,全县各乡镇深受风沙危害,流沙埋压村庄、农田的现象频繁发生,压沙造林、治理生态环境是当地群众不变的主题。几年来,她指导夹河乡、东坝镇两乡镇共完成农田防护林营造3600亩,防风固沙林3800亩,通道绿化86公里,工程压沙3000多亩,发展红枣、葡萄等经济林2000亩,在维护当地生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年,为保护全县人民赖以生存的唯一水源——红崖山水库,规模治理红崖山水库西线流沙,降低沙患对水库的危害,姜莉玲和她的同事们积极奔波在红崖山沙区的第一线,在方圆18公里的沙地里,有时头顶炎炎烈日,脚踏滚烫的沙丘;遇到大风天气,就用衣服包着头,挡住风,及时把风沙掩埋的幼树挖开,把吹歪了的扶正;遇到阴雨天,则冒雨造林,等晚上收工时浑身的衣服早已湿透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当年共完成压沙造林面积4600多亩,有效地阻挡了流沙前移,有力地保证了水库的安全。   直到2002年,姜莉玲被调往林业局退耕办工作。“那时候,退耕还林工程刚开始在民勤启动实施,没有经验可循,这对工作的开展是一个考验,也是必须要攻克的任务。刚开始老百姓还不太接受,我们需要不断地宣传国家实施政策的意义,另一方面还要实地调查,编写切实可行的产业设计,栽种后要督促群众进行苗木管护措施,保证成活率,我们要对每个地块组织验收,根据验收情况,给退耕群众兑付补助政策……”整个过程对姜莉玲来说既是熟悉的、常年累月的,也是注入精力最多的,像“白天搞外业调查,晚上熬夜汇总”的这种加班加点状态,对于他们来说也再正常不过。
  全身心地投入是因为热爱与责任。她对记者说:“说实话,当年的林校选择是懵懂的,但对这个行业的感情会逐年一点点渗透到心里,是辛苦,但总得有人去做,我既然选择了,就再不愿割舍了。”2002年以来,民勤县累计完成前一轮退耕还林32.63万亩。2016年民勤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有了前一轮的经验借鉴,村民们更容易接受,林木的发展种类也更丰富。姜莉玲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起早贪黑进行统计调查,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生态林造林树种选择以抗风沙、耐盐碱的优良乡土树种梭梭、红柳、毛条等为主,因地制宜发展红枣、枸杞等经济林树种。2017年4月底,28万亩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为了探索建立科学、完备、健全的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体系,她根据自己在整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指导各乡镇完善资料,实现县、乡、村三级建档。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省上首次推行了新系统、新软件,她一方面积极参加省级业务部门举办的培训班,一方面认真学习,终于熟练掌握了相关业务知识,顺利完成了全县18个镇、184個村、1275个农户、1584个小班、5万多条信息的数据录入工作和3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作业设计制图工作,并成功举办了两期全县退耕还林工程业务培训班,使各镇工程业务人员掌握了新型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和软件制图技术。
  采访中,她的语气干练且平稳,更像是一种工作陈述。她会详细地介绍具体内容,但很少谈背后的辛勤付出和汗水。每每谈及感受性的语言时,她会有些不好意思:“其实大家都很辛苦,不只我一个。像杨工,也常年奔波在一线的压沙现场。”姜莉玲一边说,一边指向此时开车的那位同事。
  和她在沙地里一边走一边聊,有时我们还没注意到,她便已经轻松地跃上了一个土堆,然后对我们说:“看,这就是新一轮退耕还林时我们种的梭梭树,有的已经长大了。”有点兴奋也有些感慨,这对她来说,既是工作也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些梭梭树是绿色,更是希望,它们有力地扎根在沙土中,扎根在民勤,也扎根在她这份钟爱的事业中。

茫茫大漠路,悠悠边关情

外来媳妇叶文峰在茫茫大漠瞭望她栽种的树苗

  叶文峰是国营民勤县邓岔苗圃的一名林业工程师,“80后”的她自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除了负责办公室的各项繁杂工作,还与同事共同参与工程造林、工程压沙、通道绿化、公益林造、良种补贴、巩固退耕还林苗木基地建设等工作。基层工作人员的苦与累她深有体会,她对民勤治沙、防风、建设绿色田园抛洒的汗水,那辆伴随她多年的破旧摩托车是见证者,每一棵她栽种的梭梭树、红柳树,每一朵她浇灌过的沙漠小花,都记得她年轻的容颜怎样从细腻、光滑渐渐变得皲裂黝黑的过程。她的付出需要满满的勇气。
  有一种女子,当爱情来临时,无论前景好坏,终将一往无前。叶文峰就是这样的女子,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榆中县城,从小到大没有干过农活的她,大学期间爱上民勤小伙,因为爱情,毕业后不顾家人、亲戚、朋友的劝阻,跟随男朋友来到民勤。参加工作、结婚,到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从此,外来女子扎根大漠,抒写着自己的悠悠边关情。“当时父母的态度怎样?”记者问。叶文峰说:“不同意!我父母和我弟弟来到沙漠,看到情况后坚决不同意,但最后还是没有说服我。当我第一次去沙漠压沙、工作一天后我真的后悔了,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我这个人比较要强、好面子,半途当逃兵,我是不会干的。”这一坚持就是数十载,慢慢地习惯了这里,一口地道的民勤方言就是证明。大漠边关有她的爱情,有她的孩子,有她的家园,她会好好守护这里。
  唯一让她觉得内疚与惭愧的就是对父母缺少陪伴,随着父母年岁越来越大,这种遗憾会越来越深。唯有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多给点零花钱,才能稍微弥补自己对父母所欠的关照;唯有好好工作、好好爱这片大漠,才能不辜负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未来。
  无奋斗不青春,正如郭小川所说:“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份!”魅力民勤有了一代一代青春的力量,戈壁终将变良田,大漠终将呈绿荫。
其他文献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思想品德、社会常识、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其中,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为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学生培养为具有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所以,地理题材的品德与生活(社会
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这是科举制度所昭示的精神,所标榜的特征,也是整个科举制度立脚的基础。这一基础,是由北宋前期一系列革命性的科举制度建设夯实的。    废除公荐    唐朝科举考试中盛行的投“行卷”的做法,不能说没有一点合理性,这毕竟在试卷之外,多了一重考量的要素,避免了单一试卷所表现出的偶然性。公荐和通榜,也能提醒考官对某些真正有才能者的注意,避免在“目眩而不欲视,心废而不欲营”的判卷
2015年7月24—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与美国中小学校长协会合作主办,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协办的“2015中美校长高峰论坛:美国荣誉校长北京行”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活动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曾荣获美国“年度教师”称号的美国新锐教育领袖—迈克尔·埃尔斯顿(Michael Elston)先生,并就当前的教育热点问题与他进行了深入交流。  :您最初为什
2015年10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区县级教师进修院校协作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的以“挑战与创新”为主题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区县级教师进修院校协作委员会2015年年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培训处处长陈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副秘书长雷启之,北京市教委师资管理办公室主任、北京市教委人事处副处长李海燕,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
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人力资源促进专项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教师:刘书记,自1975年在清华大学任教算起,您已经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四十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教师节。“教师”这个称谓对您本人意味着什么?您觉得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情怀?  刘川生书记
编者按  2013年11月下旬,我刊广东站组织了广州、中山和东莞等地45所中小学的350余名校长及业务骨干考察了松山湖中心小学、龙岗中学、松坪学校及华侨城中学,深入细致地了解了它们的特色教育开展情况。  作为随行记者,笔者与考察团成员一同领略了松山湖中心小学的“班级精神家园建设”模式、龙岗中学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松坪学校的“先学后研·三段六式”模式以及华侨城中学的“GIFT—思维素质构建”
特色学校是近年来在教育实践界非常活跃的一个概念,与其相联系的还有学校特色、学校内涵发展等概念,都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发展政策的高频词汇。特别是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学校办学自主性不断加强,学校往何处办、如何办等问题都成为摆在办学者,特别是校长面前的核心问题。从这几年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看,有关学校办学理念、文化建设的议题着墨很多,但凡一个学校自称特色,必有一套
一、研究的缘起与目的  “组合图形面积”这一内容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和转化方法求解组合图形的面积,具体包括三个意义:其一,这一内容是对已学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其二,这一内容为今后求解复杂和不规则图形面积奠定基础;其三,这一内容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在组合图形和基本图形之间有效转化。基于此,以“变异理论”为指导,在分析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厘清要点,设计、完
“我们教室有鬼”?  乍看书名感觉有些瘆人,可翻开后,我却爱不释手地一口气读完了。书中那些诗歌、故事,仿若智慧之河,源源不断地流经心田,润泽之极,难于言表。晚上辗转反侧,依然无法释怀,总觉心头有些什么要溢出来,有不吐不快之感,又仿佛有些东西梗塞在喉。也正是该书的魅力所在,让我不禁想要“刨根”。  一、刨根  教室到底有没有“鬼”?要是有,它在哪里?长什么样子?这是我阅读之前产生的疑问。
艺术史是19世纪欧洲兴起的一门人文科学。艺术史即“在历史的框架中研究和理解视觉艺术,用历史的眼光阐述艺术的发展历程”。可见,若想把握艺术的本质,就必须将其放到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  一、高中艺术史教学的困境  关于高中艺术史教学,有些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标记重点,记忆相关知识;有些教师把高中艺术史课当成文学欣赏课、艺术欣赏课。前者可能对应试有一定帮助,但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