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态律动是融身体动作、音乐和情感为一体,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的协调发展,培养敏锐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一个教育体系、一种教学方法和一项教学内容。
【关键词】动静;体态律动;音乐学习;听觉训练
一、体态律动介绍与现况
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是由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其核心在于以“学习主体用以动作来诠释音乐”,故而将音乐感受这一抽象问题予以具象化、外显化,另在音乐表达上予以辅语言之,将音乐感受给予最直观的交流与沟通。
在此我们需要重申一点,此教育法基础意在让学生感受表达音乐中节奏、音高等基本元素的细节,同时又不放松对音乐整体的感受,其重中之重还在于突出发挥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其可将音乐中某些构成元素予以“量化”、“动作化”(此一点考虑肢体动作的模仿能够辅助并强化学生的记忆),实物操作直观化,采用“量化”、“动作化”的方式意在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内心听觉是对音乐元素的心理把握,是指意识对音乐的把控(此意识后文将有介绍),内心听觉的优良直接关系到学生后期学习中视听以及乐感的培养发展。
二、动静相辅以助“成才”之动
在体态律动之理论研习当中,我们可以得知“律动”这一项目的完成在于大脑与肌肉之间存在的一种反馈系统的关联——运动觉,如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这种“运功觉”,则在音乐学习中将各种音乐元素的认识、强化以及创造能力的发挥上都可以进行最大限度的接收与扩充。
由此我们可否先“感受音乐”后再谈“音乐感受”呢?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律动的源于此,由此我们从整体入手规正其轮廓框架。在此音乐元素外显化的过程中我们选取感受节奏的方式是“走路”,以此将节奏予以量化、固定化使感受更具体、更形象。走路都是以“共识”的概念存在于人们脑中,在此我们用相同的概念不同的量化方式来衡量走的成果。借鉴改良后的量化并不是以路程的多少考究其“成果”。在此更看重的是在匀速定量路程中走路人在步速的快慢变化以及在路途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以致改变最初步伐的“另类步伐”(此步伐主要用于训练不规整节奏和特殊节奏所使用)排外。选取走路的方式来感受节奏,主要有其以下有利条件:第一,其为非本能性“次本能”(后天学习中最接近本能的生产生活技能);第二,步速的快慢吻合于节奏的急缓有几近重合的一面,进而更容易利用通过肢体感受律动,演练节奏。
众所周知,在路况较好且没有外界它事突发情况等的干扰下,恒定路程内人们的行走时采用匀速前进,此正应单位节奏恒定不变的“律动”节奏,选用“走路”的方式感受“律动”,我们做以下试验来感受理解体态律动于音乐的关联。
A、选定60m平坦无障碍路段,规定学生1min内完成匀速前进。故记录该步速几近1m/s(近“标准拍”。)做好单位步伐速度记录并令学生以该步速再来一遍,并每步口念“哒”,使其记忆得以巩固。
B、恒定60m平坦无障碍路段,将规定时间拉伸一倍即匀速2min内完成该路段,第一遍行之肌肉记忆,第二遍将“哒”字附上,以实现大脑记忆。
C、恒定路程路况如上,完成时间较“标准拍”步速缩减一倍即30s内完成,并经一遍肌肉记忆和二遍大脑记忆。
D、教师将三种步伐速度进行把握,并将其各步速穿插于相关游戏、活动当中,是肌肉记忆与脑力记忆都得到相互确认与反馈,后而将节拍器代替提示口令,让学生自我识别相应的步伐节奏。进而使步伐节律与内心听觉相符,待音乐引入后则由步伐(肌肉记忆)唤醒内心听觉(大脑记忆)完成对音乐的感受“快”与“慢”的程度以及是“疾驰”还是“闲走”。
在此我们是选取了较规则的节奏进行律动感受,因其规则性更容易把控理解,在掌握好此规则律动后,可在此基础上完成不规则节奏律动的肌肉记忆与大脑记忆,在此也选取几个例子,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以及切分音节奏,此实验则选取路段当中有障碍一程,障碍物越过需要超过匀速步伐,注意在跨越障碍物前后的步伐以感受“律动”,因超越匀速步伐故在平跃障碍时需交替步伐将平跃幅度大于障碍物,故在跃前出现两小步后接跃一大步,细察两小步与一跃耗时几近相同,进而完成体态律动前十六后八节奏型,“跃”过障碍后需有两步缓冲步伐则完成前八后十六节奏型,将此一连贯动作掐头去尾则完成切分音节奏型。故而在此妄加定论步伐律动中感受无穷的音乐节律。
达尔克罗兹在《节奏运动、视唱练耳与即兴》一文中指出,节奏运动、视唱练耳与即兴的音乐活动室“音乐教育中的三个重要分支,认真研究这三者的基本关系式十分重要的”“这些练习的本质和核心部分就是节奏运动,与它密切相关的是听觉能力和自发性创造能力”。
有了节奏体态律动的铺垫下面将音准试听以游戏的方式介入,本文采用“跳房子”的游戏方式稍加改善予以应用,音节由远及近的位移给予学生以物理量的“度量”的概念,即音与音间的高低不同,传送于大脑做好音之间交替的“位移”在半音与全音之间则以方形大小予以提醒并非各音之间的“距离感”都不尽相同,在游戏过程中做好准确音阶音响效果的辅助已达到“先入为主”之效。
节奏律动与视听律动的结合则可发即学生即兴创作之能力,有节奏感受可在体动快慢下控制音乐节奏,在音高位移中控制音准,则可由学生示意图作即兴发挥,节奏加音高通过不同节奏不同音高的排列组合,则创作简单的乐汇、乐句甚至是乐句。由此可否敲开音乐殿堂之门,则需我们不断验证与修订。
体态律动是融身体动作、音乐和情感为一体,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的协调发展,培养敏锐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一个教育体系、一种教学方法和一项教学内容。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用身体来感受音乐,同样音乐给予我们“动能”,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动静;体态律动;音乐学习;听觉训练
一、体态律动介绍与现况
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是由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其核心在于以“学习主体用以动作来诠释音乐”,故而将音乐感受这一抽象问题予以具象化、外显化,另在音乐表达上予以辅语言之,将音乐感受给予最直观的交流与沟通。
在此我们需要重申一点,此教育法基础意在让学生感受表达音乐中节奏、音高等基本元素的细节,同时又不放松对音乐整体的感受,其重中之重还在于突出发挥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其可将音乐中某些构成元素予以“量化”、“动作化”(此一点考虑肢体动作的模仿能够辅助并强化学生的记忆),实物操作直观化,采用“量化”、“动作化”的方式意在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内心听觉是对音乐元素的心理把握,是指意识对音乐的把控(此意识后文将有介绍),内心听觉的优良直接关系到学生后期学习中视听以及乐感的培养发展。
二、动静相辅以助“成才”之动
在体态律动之理论研习当中,我们可以得知“律动”这一项目的完成在于大脑与肌肉之间存在的一种反馈系统的关联——运动觉,如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这种“运功觉”,则在音乐学习中将各种音乐元素的认识、强化以及创造能力的发挥上都可以进行最大限度的接收与扩充。
由此我们可否先“感受音乐”后再谈“音乐感受”呢?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律动的源于此,由此我们从整体入手规正其轮廓框架。在此音乐元素外显化的过程中我们选取感受节奏的方式是“走路”,以此将节奏予以量化、固定化使感受更具体、更形象。走路都是以“共识”的概念存在于人们脑中,在此我们用相同的概念不同的量化方式来衡量走的成果。借鉴改良后的量化并不是以路程的多少考究其“成果”。在此更看重的是在匀速定量路程中走路人在步速的快慢变化以及在路途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以致改变最初步伐的“另类步伐”(此步伐主要用于训练不规整节奏和特殊节奏所使用)排外。选取走路的方式来感受节奏,主要有其以下有利条件:第一,其为非本能性“次本能”(后天学习中最接近本能的生产生活技能);第二,步速的快慢吻合于节奏的急缓有几近重合的一面,进而更容易利用通过肢体感受律动,演练节奏。
众所周知,在路况较好且没有外界它事突发情况等的干扰下,恒定路程内人们的行走时采用匀速前进,此正应单位节奏恒定不变的“律动”节奏,选用“走路”的方式感受“律动”,我们做以下试验来感受理解体态律动于音乐的关联。
A、选定60m平坦无障碍路段,规定学生1min内完成匀速前进。故记录该步速几近1m/s(近“标准拍”。)做好单位步伐速度记录并令学生以该步速再来一遍,并每步口念“哒”,使其记忆得以巩固。
B、恒定60m平坦无障碍路段,将规定时间拉伸一倍即匀速2min内完成该路段,第一遍行之肌肉记忆,第二遍将“哒”字附上,以实现大脑记忆。
C、恒定路程路况如上,完成时间较“标准拍”步速缩减一倍即30s内完成,并经一遍肌肉记忆和二遍大脑记忆。
D、教师将三种步伐速度进行把握,并将其各步速穿插于相关游戏、活动当中,是肌肉记忆与脑力记忆都得到相互确认与反馈,后而将节拍器代替提示口令,让学生自我识别相应的步伐节奏。进而使步伐节律与内心听觉相符,待音乐引入后则由步伐(肌肉记忆)唤醒内心听觉(大脑记忆)完成对音乐的感受“快”与“慢”的程度以及是“疾驰”还是“闲走”。
在此我们是选取了较规则的节奏进行律动感受,因其规则性更容易把控理解,在掌握好此规则律动后,可在此基础上完成不规则节奏律动的肌肉记忆与大脑记忆,在此也选取几个例子,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以及切分音节奏,此实验则选取路段当中有障碍一程,障碍物越过需要超过匀速步伐,注意在跨越障碍物前后的步伐以感受“律动”,因超越匀速步伐故在平跃障碍时需交替步伐将平跃幅度大于障碍物,故在跃前出现两小步后接跃一大步,细察两小步与一跃耗时几近相同,进而完成体态律动前十六后八节奏型,“跃”过障碍后需有两步缓冲步伐则完成前八后十六节奏型,将此一连贯动作掐头去尾则完成切分音节奏型。故而在此妄加定论步伐律动中感受无穷的音乐节律。
达尔克罗兹在《节奏运动、视唱练耳与即兴》一文中指出,节奏运动、视唱练耳与即兴的音乐活动室“音乐教育中的三个重要分支,认真研究这三者的基本关系式十分重要的”“这些练习的本质和核心部分就是节奏运动,与它密切相关的是听觉能力和自发性创造能力”。
有了节奏体态律动的铺垫下面将音准试听以游戏的方式介入,本文采用“跳房子”的游戏方式稍加改善予以应用,音节由远及近的位移给予学生以物理量的“度量”的概念,即音与音间的高低不同,传送于大脑做好音之间交替的“位移”在半音与全音之间则以方形大小予以提醒并非各音之间的“距离感”都不尽相同,在游戏过程中做好准确音阶音响效果的辅助已达到“先入为主”之效。
节奏律动与视听律动的结合则可发即学生即兴创作之能力,有节奏感受可在体动快慢下控制音乐节奏,在音高位移中控制音准,则可由学生示意图作即兴发挥,节奏加音高通过不同节奏不同音高的排列组合,则创作简单的乐汇、乐句甚至是乐句。由此可否敲开音乐殿堂之门,则需我们不断验证与修订。
体态律动是融身体动作、音乐和情感为一体,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的协调发展,培养敏锐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一个教育体系、一种教学方法和一项教学内容。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用身体来感受音乐,同样音乐给予我们“动能”,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