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的角度来审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并根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现状,提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重点,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职教育 体育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地,其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对人才急剧需求的速度。同其他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更需要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致力于提高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职业性特点,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改革要从改变观念入手,重新优化设计适合职业学校专业特点的体育教学项目,让学生能够获得未来职业所必须的身体素质、实用的技能和职业病预防的保健知识。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健康、加强职业素养和人文教化。
1.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现状
1.1 培养目标总体上缺乏体育终身化意识
现代人才若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环境,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作为立足社会的基础和保证。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必须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主线,通过学校的体育教学,注重把学生培养成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运动问题和其他问题的一代新人。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几乎仍停留在以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层面上,而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面重视不够,造成许多大学生离开高校后便与体育无缘。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趋于体育终身化将成为现代体育教育的主旋律。
1.2 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时代性和职业倾向性
第一,教学内容以运动形态及其功能为主,形成了以运动竞赛或竞技体育为中心的课程编排体系,单纯强调体育对于促进身体完善的发展意义,忽略了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体育目标与现实相背离现象;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单调、老套,体育活动枯燥。
第二,教材的创编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的培养及与专业的结合。十年一贯制篮、排、足、乒、羽、田径、武术等项目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教学内容,而使教师的选择度、灵活性加大,其中包括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内容生活化(职业化)、田径项目改造等一系列问题。虽然部分职业院校在运动项目俱乐部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但是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职业的倾向性上,还存在“等”、“靠”的思想。
第三,教材的创编不利于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和锻炼习惯。“内容繁杂,过分注意技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社会体育脱节,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1.3 教学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并且很多教师仍以竞技体育为主,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真正体现当代体育教学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育课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运动为主要内容,学生的主体和创造性难以发挥,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此外,目前体育教学中大多数进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动从属地位的教学。“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由此造成“多数学生厌烦体育课的现象”,这种重教轻能的做法,不可能达到系统地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2.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指以学生为本,是一种对学生的人格、个性、潜能和主体性给予充分尊重,使学生享有一定程度的学习自由,并追求和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自我完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动态的,教与学是互动、交往、合作的过程,在互动、交往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彼此分享情感和获得成功快乐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健身性知识、健身方法的传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着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体育教师正面临高新型教育平台的挑战,“我们对体育目的认识也不应停留在学校体育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水平,体育练习、体育煅炼过程是单纯的身体活动这一旧观念上”,必须把体育作为高等高职育人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依据学校体育自身教育规律,以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终身健康意识为根本目的。
2.2 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点,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以身心健康教育为目标的教学内容的具体化,要建立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相配套的体育校本教材体系,“其内容必须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使体育逐渐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自我发展,有能力将体育作为生活内容,参与和享受体育文化内涵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获得体育能力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果。
首先,在教材内容选择时,要把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放首位。不同的专业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加强适合各职业院校不同职业特点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使学生能够获得职业所必须的身体素质和实用技能。例如:音乐、文秘、服装、电脑等专业的学生要求增强手指、手腕的灵活性练习;机电专业的学生要求增强手指、手腕、手臂的力量项目练习;商场、宾馆等专业的学生要求增强下肢力量和腰腹部力量项目练习。
其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预防常见职业病的常识教育,传授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针对不同专业易伤部位按照运动处方的要求加强训练。就运动内容、强度、次数、时间等因素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学生进入职场后能够通过自我保健、自我矫正来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此外,还要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和乡土体育内容,使其具有兴趣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并注意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进取精神、自信乐观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2.3 以人为本,改变以教师“教”为主的传统方法,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人为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愿意上体育课的现象。根据教育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自身规律,制定出学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高年级可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这样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能有力地保证各类学生在不同水平起点上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4 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全面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评价科学化
人的个性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差异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承认并重视这种存在,就遵循了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研究,重视对学生现状进行分析,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需要,因材施教,加强引导,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因而,体育教学的考评应正视不同学生身体和运动基础的差异,将体育理论考评的重点转向对体育思想、认识和体育科学基础与体育文化素养的考评;将运动考评的重点转向对教学项目的技术原理、运动价值、动作效果的应知程度和体育综合能力的考评;将学生平时体育态度、进步幅度、课余锻炼身体习惯纳入考评之中,同时也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有关条例。
3. 结论
3.1 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仅是国家强盛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3.2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重新审视学校体育的内容,将体育的重点由体育教学转向课外体育活动,使体育教学为课外体育活动服务,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很好习惯。
3.3 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紧跟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办学的第一要务,让学生能够获得未来职业所必须的身体素质、实用的技能和保健知识,体现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相结合的体育理念。
3.4 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制定合理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毛根庆,朱先敢.体育素质教学应以人为本[J].台州学院学报,2002.6.
[2]赵剑.关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05.7.
[3]杨素梅.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职教育 体育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地,其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对人才急剧需求的速度。同其他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更需要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致力于提高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职业性特点,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改革要从改变观念入手,重新优化设计适合职业学校专业特点的体育教学项目,让学生能够获得未来职业所必须的身体素质、实用的技能和职业病预防的保健知识。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健康、加强职业素养和人文教化。
1.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现状
1.1 培养目标总体上缺乏体育终身化意识
现代人才若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环境,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作为立足社会的基础和保证。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必须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主线,通过学校的体育教学,注重把学生培养成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运动问题和其他问题的一代新人。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几乎仍停留在以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层面上,而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面重视不够,造成许多大学生离开高校后便与体育无缘。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趋于体育终身化将成为现代体育教育的主旋律。
1.2 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时代性和职业倾向性
第一,教学内容以运动形态及其功能为主,形成了以运动竞赛或竞技体育为中心的课程编排体系,单纯强调体育对于促进身体完善的发展意义,忽略了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体育目标与现实相背离现象;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单调、老套,体育活动枯燥。
第二,教材的创编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的培养及与专业的结合。十年一贯制篮、排、足、乒、羽、田径、武术等项目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教学内容,而使教师的选择度、灵活性加大,其中包括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内容生活化(职业化)、田径项目改造等一系列问题。虽然部分职业院校在运动项目俱乐部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但是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职业的倾向性上,还存在“等”、“靠”的思想。
第三,教材的创编不利于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和锻炼习惯。“内容繁杂,过分注意技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社会体育脱节,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1.3 教学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并且很多教师仍以竞技体育为主,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真正体现当代体育教学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育课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运动为主要内容,学生的主体和创造性难以发挥,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此外,目前体育教学中大多数进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动从属地位的教学。“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由此造成“多数学生厌烦体育课的现象”,这种重教轻能的做法,不可能达到系统地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2.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指以学生为本,是一种对学生的人格、个性、潜能和主体性给予充分尊重,使学生享有一定程度的学习自由,并追求和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自我完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动态的,教与学是互动、交往、合作的过程,在互动、交往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彼此分享情感和获得成功快乐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健身性知识、健身方法的传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着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体育教师正面临高新型教育平台的挑战,“我们对体育目的认识也不应停留在学校体育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水平,体育练习、体育煅炼过程是单纯的身体活动这一旧观念上”,必须把体育作为高等高职育人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依据学校体育自身教育规律,以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终身健康意识为根本目的。
2.2 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点,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以身心健康教育为目标的教学内容的具体化,要建立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相配套的体育校本教材体系,“其内容必须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使体育逐渐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自我发展,有能力将体育作为生活内容,参与和享受体育文化内涵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获得体育能力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果。
首先,在教材内容选择时,要把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放首位。不同的专业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加强适合各职业院校不同职业特点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使学生能够获得职业所必须的身体素质和实用技能。例如:音乐、文秘、服装、电脑等专业的学生要求增强手指、手腕的灵活性练习;机电专业的学生要求增强手指、手腕、手臂的力量项目练习;商场、宾馆等专业的学生要求增强下肢力量和腰腹部力量项目练习。
其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预防常见职业病的常识教育,传授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针对不同专业易伤部位按照运动处方的要求加强训练。就运动内容、强度、次数、时间等因素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学生进入职场后能够通过自我保健、自我矫正来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此外,还要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和乡土体育内容,使其具有兴趣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并注意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进取精神、自信乐观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2.3 以人为本,改变以教师“教”为主的传统方法,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人为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愿意上体育课的现象。根据教育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自身规律,制定出学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高年级可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这样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能有力地保证各类学生在不同水平起点上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4 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全面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评价科学化
人的个性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差异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承认并重视这种存在,就遵循了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研究,重视对学生现状进行分析,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需要,因材施教,加强引导,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因而,体育教学的考评应正视不同学生身体和运动基础的差异,将体育理论考评的重点转向对体育思想、认识和体育科学基础与体育文化素养的考评;将运动考评的重点转向对教学项目的技术原理、运动价值、动作效果的应知程度和体育综合能力的考评;将学生平时体育态度、进步幅度、课余锻炼身体习惯纳入考评之中,同时也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有关条例。
3. 结论
3.1 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仅是国家强盛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3.2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重新审视学校体育的内容,将体育的重点由体育教学转向课外体育活动,使体育教学为课外体育活动服务,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很好习惯。
3.3 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紧跟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办学的第一要务,让学生能够获得未来职业所必须的身体素质、实用的技能和保健知识,体现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相结合的体育理念。
3.4 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制定合理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毛根庆,朱先敢.体育素质教学应以人为本[J].台州学院学报,2002.6.
[2]赵剑.关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05.7.
[3]杨素梅.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