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尚有“不唯书”之说,可今天我们的教师为什么仍然对教材如此虔诚,如此顶礼膜拜呢?教材到底是什么?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对教材就有过精辟的论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专家也多次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是为教师提供精心打造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
显然,教材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和补充的。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教学个性。课堂教学创新首先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新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小样本,未必就是范例。教师有权利对教材作出“剪裁”和二度开发,重新排列知识点,增选内容,使之适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所以,新课程是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要建立新的教材观。新的教材观应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1.教材是“材料”。在新的课程理念里,教材不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它只是一种主要材料,是“学生和老师进行教学的材料”。这样,我们就可以接受与此有关的一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变化:顺序可变、时间可调、实例可换、内容可选。
2.教材是“学材”。教材虽然是师生共用的,但它主要是学生用的,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把教材还给学生,教材只是学生众多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魏书生在他改编的一首儿歌中写道:“背起书包,来到学校,走进学室,拿出学材,快快乐乐,开始学习,学有不懂,查查资料,还是不懂,问问同学,实在不懂,问问老师”。这里魏老师把“教室”改为“学室”,把“教材”改为“学材”,他认为新课改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学室”里不是你讲我听,而是“学生学,老师导,学生学,老师辅”这样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体现了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3.教材是“媒介”。教材应该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媒介。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人认为教材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把学生学习教材当作目的,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等现象的产生。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不再把教材当作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对象,而应把教材看作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教学中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适时地为学生补充适当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媒介”去广泛涉猎更多的知识。例如学完了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以后,让学生去搜集苏轼的其他诗篇开展阅读活动,并通过阅读尝试分析苏轼的诗歌特点;学完了《白鹅》、《白公鹅》、《猫》、《母鸡》等文章后,引导学生搜集关于小动物的其他文章,学习写作方法,为学生的习作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材只是一个学生认识世界、感受生活的媒介,通过教材这个“引子”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的天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教材的灵活运用。主要是指教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比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例如,寒假结束开学时还是2月份,北方大地还是春寒料峭,春天的特征还不明显,如果严格按教材编排上课,就要教学第一组教材《找春天》,但此时进行这组内容的学习,只能让学生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就教材学教材,不能引起他们的知识体验和情感共鸣,显然不利于孩子对教材的理解。因此,我们就毫不犹豫地调整了教学顺序,把这一组教材放到了3、4月份学习。
2.对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首先表现为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制作简单的教辅、教具,尤其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辅和适宜学生交流感受、动手操作及在小组合作中使用教具。其次,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保障。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我们要培养的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要他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科书只是儿童的小世界,生活才是儿童的一本大大的教科书。
综上所述,新的教材观的确立,不仅可以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显然,教材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和补充的。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教学个性。课堂教学创新首先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新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小样本,未必就是范例。教师有权利对教材作出“剪裁”和二度开发,重新排列知识点,增选内容,使之适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所以,新课程是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要建立新的教材观。新的教材观应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1.教材是“材料”。在新的课程理念里,教材不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它只是一种主要材料,是“学生和老师进行教学的材料”。这样,我们就可以接受与此有关的一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变化:顺序可变、时间可调、实例可换、内容可选。
2.教材是“学材”。教材虽然是师生共用的,但它主要是学生用的,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把教材还给学生,教材只是学生众多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魏书生在他改编的一首儿歌中写道:“背起书包,来到学校,走进学室,拿出学材,快快乐乐,开始学习,学有不懂,查查资料,还是不懂,问问同学,实在不懂,问问老师”。这里魏老师把“教室”改为“学室”,把“教材”改为“学材”,他认为新课改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学室”里不是你讲我听,而是“学生学,老师导,学生学,老师辅”这样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体现了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3.教材是“媒介”。教材应该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媒介。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人认为教材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把学生学习教材当作目的,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等现象的产生。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不再把教材当作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对象,而应把教材看作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教学中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适时地为学生补充适当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媒介”去广泛涉猎更多的知识。例如学完了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以后,让学生去搜集苏轼的其他诗篇开展阅读活动,并通过阅读尝试分析苏轼的诗歌特点;学完了《白鹅》、《白公鹅》、《猫》、《母鸡》等文章后,引导学生搜集关于小动物的其他文章,学习写作方法,为学生的习作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材只是一个学生认识世界、感受生活的媒介,通过教材这个“引子”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的天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教材的灵活运用。主要是指教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比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例如,寒假结束开学时还是2月份,北方大地还是春寒料峭,春天的特征还不明显,如果严格按教材编排上课,就要教学第一组教材《找春天》,但此时进行这组内容的学习,只能让学生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就教材学教材,不能引起他们的知识体验和情感共鸣,显然不利于孩子对教材的理解。因此,我们就毫不犹豫地调整了教学顺序,把这一组教材放到了3、4月份学习。
2.对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首先表现为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制作简单的教辅、教具,尤其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辅和适宜学生交流感受、动手操作及在小组合作中使用教具。其次,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保障。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我们要培养的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要他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科书只是儿童的小世界,生活才是儿童的一本大大的教科书。
综上所述,新的教材观的确立,不仅可以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