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大棋局中的中日美关系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q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2016年美国大选之后或可能变得更加严峻的周边安全形势,首先中国自己在实现国家目标的道路上要走得更稳,同时在面对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之际,特别要注意稳住日本,促使其少添乱,防止其干扰甚至再次打断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从战略高度审视中日间不断发生的具体问题时,既要立足于原则立场一一加以应对,同时也要把中日关系乃至中日美关系看作一个大系统,深入思考中日关系乃至中日美关系这个系统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扭曲和紊乱。正如一位罹患胃炎的患者,多年服用胃药总不见好,后经一位高明大夫诊断,被告知胃病虽发生在胃,但其实是身体系统出了问题。病因主要在于系统问题,药物却仅仅作用于系统的一个部位,因此完全靠吃胃药既不能纠正系统紊乱,也无法治好胃病。根据大夫诊断,是长期睡眠不好才导致患者整个身体系统发生了紊乱。在大夫建议下,患者在服用胃药时,想方设法解决睡眠问题,结果慢性胃炎也随之治愈了。
  笔者以为,在一一应对中日关系中所发生的具体问题时,是否也需要着眼于世界大局,思考中日关系乃至中日美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系统扭曲和紊乱;是否也需要改变习惯性的行动模式,探讨立足于“系统问题一定要在系统层面上加以解决”的观点,探索能够应对中日关系乃至中日美关系的“系统扭曲和紊乱”的外交创新呢?
  中日美关系的系统扭曲与紊乱
  那么,当今中日乃至中日美关系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系统扭曲和紊乱”呢?根据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世界体系需要一个领导者,世界领导者脱颖于全球性战争,海权是世界领导者的必备条件。自15世纪以来,世界体系中反复出现过三种主要角色:领导者、挑战者、支持者国家群。在此,可以暂且将领导者称之为A,将挑战者称之为B,将支持者国家群称之为C。所谓的历史性规律就是,B挑战A,A和B两败俱伤,其结果是最终取代领导者A(或虽未能取代领导者但也获利颇丰和借机崛起)的并非挑战者B,而是支持者国家群C当中的领头羊。
  这一历史性规律为大家所熟知。那么,它与当今中日关系究竟存在什么联系?这需要回顾中日复交以来大国关系的历史演进。20世纪70—90年代初,大国关系的系统脉络比较清楚:美国是领导者,苏联是挑战者,日、英等西方国家构成支持者国家群,中国为了集中力量应对苏联的威胁,推行“一条线”外交战略,实际上也同日本等美国的“支持者国家群”站到了一条战线上,形成了美国是A、苏联是B、中国加入C行列的、比较清晰的大国关系形态。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苏联解体大大削弱了自身实力,导致B不再具有挑战A的力量。而随着自身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逐渐取代苏联被美国视为挑战者,即中国被动地成了挑战者B。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并无意取代苏联成为对领导者A的新挑战者。不过,由于2001年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后,美国相继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将其战略重点转向中东,致使中国被视为挑战者的时间推迟了。直到十年后,恰逢中国GDP超过日本的2010年,一个取代“旧ABC三角”的“新ABC三角”日益明确成形,这就是美国是A,中国是B,日本及美国的其他西方盟国乃至少数东南亚国家是C。
  显然,这种国际关系形态存在严重的系统扭曲和紊乱。因为中国坚持和平崛起,并没有挑战美国霸权的意图,中国无意成为新的挑战者B。然而,在美国看来,不管中国有无挑战它的意图,只要有挑战它的能力,就要把中国定格在B的位置。即便中国在南海扩建岛屿这样的正当行为,也被美国视为对其霸权战略的底线——海洋霸权的“挑战”。因此,在中、美和包括日本在内的对美支持者国家群之间形成的“新ABC三角”,就成了一个扭曲和紊乱的系统。因为中国是被动地被视为挑战者B的。
  在这个新的ABC三角中,日本墨守数百年大国兴衰的历史教条主义,认为世界上存在着领导者、挑战者和支持者国家群这样的三角关系,挑战者最吃亏,支持者最得利。通过吸取这种“历史经验”,日本积极充当对现今世界“领导者”即美国的“支持者”角色,与美国一起遏制被视作“挑战者”的中国的崛起。
  在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发生解体、东欧国家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的国际背景下,日本国内政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信奉民主社会主义、反对日美安全保障体制、长期推动中日友好的社会党越来越失去支持者并在选举中连连败北,其在政党政治中的版图不断萎缩,改名为“社会民主党”后,现已成为日本国会中最小政党之一。而保守右倾的自民党经过一个时期的分崩离析后又重整旗鼓,再度成为日本国会中的最大政党。这表明国际关系的系统性变化也导致了日本国内政治的系统性变化:左降右升,左右失衡,政治右倾化日趋严重。
  比较旧ABC三角与新ABC三角下的中日关系,可以发现,在旧ABC三角下,尽管中日之间也存在历史问题、钓鱼岛争端,但这些问题都没有激化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从历史问题来看,1985年中曾根参拜靖国神社,中国政府强烈抗议,此后他没有再去参拜,1986年中方依然按计划邀请中曾根访华;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日本政府的一些大臣只要在历史问题上“失言”,就会被轰下台;1995年村山首相发表了真诚反省历史的“村山谈话”。从领土问题上看,钓鱼岛争端在相当长时间内是被搁置的,基本上没有发生过重大变故。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先是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造成中日关系“政冷经热”,到2010年9月又发生了中日撞船事件,2012年9月日本政府“购岛”激起了中方强烈反对,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的争端迅速升温。2013年12月,安倍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在安倍的“带头作用”下,历史修正主义在日本政界成为一股强大逆流,不断挑战东亚邻国民众的历史情感。由于现实利益问题与历史认识问题交叠,中日关系日趋紧张,达到了随时可能“擦枪走火”的危险境地。   确实,中日间的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都是日本政府挑起的,但是,为什么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21世纪前十年,除了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以外,同样的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都没有导致中日关系出现高度紧张甚至对抗的局面,而在2010年以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却迅速升温,在国际社会中甚至出现了“中日两国即使明天开战也不奇怪”的言论?这不能不令人思考在中日间这些具体问题背后大国关系的系统变异,即在旧ABC三角下,中日间固有矛盾表现得比较缓和;而在新ABC三角下,中日间固有矛盾却表现得异常尖锐。
  当然,历史问题是历史问题,领土问题是领土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各有自身逻辑。但我们不能低估国际关系的系统扭曲和紊乱对具体问题造成的深刻影响,其中特别是中美日三国关系的严重失衡——从“近似正三角形”转向“不等边三角形”又转向“极不等边三角形”(从日本方面看,对美关系与对华关系极不平衡,“傍美”与“疏中”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成为国际关系的系统性扭曲与紊乱的集中表现。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具体问题的应对,必须立足于“系统问题一定要在系统层面上加以解决”的观点,努力匡正中日美等国关系的系统扭曲和紊乱,以便促使中日间的固有矛盾趋向缓和;通过推动中日在政党层面、民间层面、地方层面等的接触和交往,改善两国间的外交氛围,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通过管控分歧、缓解中日关系紧张,削弱中日间的固有矛盾(历史、领土等)对中日发展战略互惠关系的阻碍作用。
  匡正中日美关系系统
  扭曲与紊乱的战略导向
  如何匡正中日美等国关系的系统扭曲和紊乱?这当然是一项中日美等国的“共同工作”,问题是如何促使日美等国有意愿与中国“共同工作”。在此可引用刘亚洲同志在《当代世界》杂志2015年第10期发表的文章中的一段话:“中日这场斗争是战略竞争,决胜的关键不仅取决于硬实力的比拼,也要看软实力,看谁在战略指导上更胜一筹,看谁在实现国家目标的道路上走得更稳,看谁在战略判断、战略指导上更少犯错误。从这个意义上看,中日对抗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笔者认为,刘亚洲同志这段话讲得很深刻,不仅适用于中日关系,也适用于中美关系。换句话说,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战略竞争关系,中日关系是具有“中日特色”的战略竞争关系;中美关系是具有“中美特色”的战略竞争关系。中日关系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之间的战略竞争关系;中美关系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之间的战略竞争关系。对外,是竞争各方为实现各自大战略目标而在当今国际格局中争取可能达到的最于己有利的战略地位的竞争;对内,是竞争各方通过深化改革、克服自身发展瓶颈、短板和难题,增强各自软硬实力的竞赛。
  既然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是战略竞争关系,我们就必须对战略层面的竞争与战术层面的竞争加以区分,要经常保持战略层面竞争高于战术层面竞争的态势。2016年上半年,在对日外交方面,需要使外交、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部门加强协调,使所有对日行动尽量围绕如何不让安倍在7月份参议院选举中得分这个题目做文章。与此同时,必须对紧急性问题与长期性问题加以区分,要经常保持不要因为长期性问题而影响紧急性问题解决的警醒,例如中日历史问题的彻底解决很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防止中日擦枪走火却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我们不要因为历史认知分歧而影响危机管控问题的解决。
  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2016年美国大选之后或可能变得更加严峻的周边安全形势,首先中国自己在实现国家目标的道路上要走得更稳,同时在面对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之际,特别要注意稳住日本,促使其少添乱,防止其干扰甚至再次打断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换句话说,中日、中美战略竞争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双方“看谁在实现国家目标的道路上走得更稳,看谁在战略判断、战略指导上更少犯错误”的竞赛。中国只有在与美日等国的战略竞争中“走得更稳”,“在战略判断、战略指导上更少犯错误”,既加强硬实力也加强软实力,言行一致地通过坚持“和平崛起”实际行动的不断积累,在“非常容易令人动气”的国际关系领域防止因为“动气”和“发怒”而仓促出牌(这样做往往会吃亏),防止因为动气、愤怒和仇恨而诱发战略误判。
  对“核心利益”需要分级别,也就是说,至少需要区分“最高或一级核心利益”和“二级核心利益”,并且需要谨慎防止后者因前者而被牺牲或忽视。与此同时,要竭力防止我国对外政策被部分民众的情绪化倾向所裹挟,将网上相关言论引领到符合我国国家根本利益的方向上来;注意统筹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防止“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中国要坚持推行真正立足于国家利益、立足于习近平主席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交政策,同美日等国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战略竞争”,与美国共筑不冲突、不对抗的“新型大国关系”。在本文的语境中,就是要促使真正确认和坐实“中国不当B 、美国不把中国当作B”成为中美两国战略共识和互信的基础。把真正确立同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保持稳定的周边环境作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百年目标、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中国还要兼顾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加强同美日在应对朝核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反恐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方面的合作,通过中美、中日非传统安全问题合作增强两国的相互联系和纽带。这种稳健的战略努力过程本身即是促使日美等国加入到不断匡正中日美等国关系系统扭曲和紊乱的“共同工作”中来的“中国功课”。
  美国有一份战略报告曾经指出,所谓美日同盟的实质就是不让日本为中国所用而为美国所用。这说明日本这个国家无论在国民精神和素质方面还是在战略位置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用处”。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就非常注意要防止日本靠拢中国并为中国所用。因此,早在1951年美国就与日本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以保证日本成为“对付共产主义势力的防波堤”、不为中国所用而为美国专用。然而,中国领导人通过高超的外交艺术,促使日本领导人勇敢地越过美国设下的不准接近中国的“雷区”,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但是美国已在中日间埋下了如今看来对破坏中日关系十分奏效的钓鱼岛问题这颗“地雷”,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实“用”了日本很多东西,包括吸取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经验教训、导入日本的日元贷款等政府开发援助、吸收日本企业的直接投资等。可以说,当年中国“用”日本用得很成功,人们只要深入科研与生产第一线,就会切实感受到“利用”日本的实际意义。这也表明,日本问题研究者不能只是坐在书斋里作文,或聚在会场中议论,而应该也要深入到生产、贸易与科技革命的第一线,使自己的认识和研究能更好地切合实际。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日本的“利用”主要是在“旧ABC三角”下才得以实现的。随着“旧ABC三角”被“新ABC三角”所取代,中国对日本的利用越来越收缩,美国对日本的利用越来越扩大。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的GDP超过了日本,日本对中国已经“没有用处”了。这些研究者似乎不甚了解为什么科技比中国先进的美国还在加紧利用日本,也不甚了解为什么2014年日本的技术出口为368.3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同年中国的技术出口只有6.76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日本的技术出口相当于中国的54.4倍。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源泉,在发展问题上,中国即使在扭曲的“新ABC三角”下,也仍然要坚持“旧ABC三角”下成功地推行牵制加利用的对日方针。与此同时,日本问题研究者也应该立足于国家发展的实际,深刻认识国家利益之所在,真正为中国的对日方略和政策开展建设性的、“知己知彼”的献计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凯)
其他文献
应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和捷克社会民主党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于7月12日至19日访问上述两国,并出席“2017中国—中东欧政党对话会”和“2017中国投资论坛”。  代表团主要随行人员有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希、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等。  深化传统友谊,  共推“一带一路”  罗马尼亚首
上海人把接吻叫“香鼻头”。20世纪70年代末,外国电影开始进入中国。有一次,六岁的我跟随父母去看日本电影《追捕》,影片演到杜秋和真由美接吻的桥段,原本寂静的影院内,飘浮起一阵阵克制的轻微喘息。我不明就里,响亮地问父亲:他们干吗要咬嘴巴?却听后排有人悄声说:是“香鼻头”,不是咬嘴巴。黑暗中顿时响起一片窃窃笑声。那时候,人们从未有过在大庭广众之下共同见证男女亲密行为的经验,哪怕是在电影中。  几年后,
(Alessandro Golombiewski Teixeira)  幾十年来,经济学家们都在讨论征收企业税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税收是一国制定经济政策和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财政来源,其中企业税在国家税收系统中尤为重要,有时甚至是一国财政收入的唯一来源。企业税率问题在多边谈判中多次被提及却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在于各国经济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对企业税率高低标准存在分歧。一方面,征收企业税或
(《当代世界》2016年8月刊 作者:单朔梦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办公厅)  2016年6月30日,拉美“21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墨西哥城市自治大学教授海因茨·迪特里希应邀出席中联部举办的 “万寿论坛”第六场主题对话活动,就“21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内涵及其在拉美的实践、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前景作主题演讲。  “21世纪社会主义”  的理论内涵及特色  一、理论基础  “21世纪社会主义”诞生于苏联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继续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制,围绕着一系列改革的设想,中国外交战略的变革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而观念的变革也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观念属于文化,战略观念转变是战略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反应。为了解决中国存在的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谋求观念变革与创新,观念也是生产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的宏愿。  观念变革的必要性  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由观念支配,既有
有一年,我熟悉的几位妇女从种地的老本行转向去做生意。这之前的几十年她们的身份一直是单纯的,只是种地的农民,现在忽然要去做生意,这让我忧心。因为我很熟悉她们,她们除了种地,拉扯孩子,会做家常饭菜,还有什么本事呢,靠什么脱离土地去别的行当里挣钱?  她们毅然离开了老家,到附近街市上开馍馍店。盘店面,购置厨具、面粉,还有煤炭,忙得风风火火。  经营一家馍馍店并且挣到钱,有多辛苦呢,我跑去感受。  半夜時
有一个故事是关于18世纪叱咤欧洲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他因为修建王宫挡住了一旁的风车而被磨坊主诉至法庭,最终被判赔偿磨坊主损失,国王竟也乖乖地支付了罚金。直到今天这个风车还伫立在腓特烈大帝的宫殿外,作为德国法治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正是这位皇帝,以奉行“强权即公理”的原则为世人所知,他的一生都和权力、欺诈、杀戮纠缠在一块,曾多次将战火烧到别国的土地上,而他本人也成为德意志军国主义的象征。  那么我
尊敬的马果哈校长先生,  老师们、同学们,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来到“阳光下的绿城”——内罗毕,在风景如画的著名学府内罗毕大学,与各位老师、同学以及各界朋友欢聚一堂、共同交流,感到格外高兴。内罗毕大学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丰富的经验、卓越的成就享誉非洲,内罗毕大学的毕业生活跃于肯尼亚及其他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为推动肯尼亚以及非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
申建军,男,回族,教授,硕士生导师,1955年8月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8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曾任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社会科学系教师,1989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处长,1994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1998年任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书记,2003年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记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2005年召开的第二
杨学义,男,汉族,教授。1951年3月出生,河北省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并兼任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杨学义多年从事高校党委和行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和行政管理经验。先后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个人著作、编著5部,参与和主持教育部、校级课题多项,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北京德育先进工作者